分享

收藏江湖中的“女侠”:伍嘉恩

 天宇楼33 2016-09-17





【收藏家俱乐部】


恭祝广大会员和藏友

中秋快乐  阖家幸福




推荐阅读:

王刚:收藏的兴趣远大于演戏 看到好东西心都会颤抖
古玩市场“大洗牌” 藏家进入“冷静期”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死的记忆




古董收藏作为一种爱好或者投资,

看起来并没有性别之分男女之限,

但说起真正重量级的大师或者收藏家,

似乎还是男人的天下。

而就在这片男人垄断的收藏江湖里,

就是颠覆了众人看法的“女侠”

 

先说一个故事。20年前,

收藏界如雷贯耳的比利时人

菲利普·德·巴盖最初想进入明式家具收藏,

向朋友咨询时,他得到的答复是:

香港的伍嘉恩,

没有人比她更懂黄花梨家具!


伍嘉恩女士

在收藏圈内,她因丰厚的资源和专精的研究

被业界公认为是继文博大师“中国家具之父”

王世襄之后新一辈中国传统家具专家,

并被封为“黄花梨女皇”。

在与明式家具相处的40年里,

她不仅完整见证了中国明式家具研究与收藏,

从一个偏门冷门逐渐成为收藏潮流的全过程。

还跟几乎所有重要藏有明式家具的

博物馆与收藏家打过交道,

比如著名古董商、大藏家安思远,

以及曾任两届“敏求精舍”主席

的香港大藏家叶承耀等。

 


她一手创办的商行嘉木堂

堪称业界金字招牌。

她还将自己的经营实录写成专著,

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古典家具之美。

她不仅仅是众多明清家具

顶尖藏家的私人收藏顾问,

也是港台与欧美很多明清家具

拍卖展览的幕后推手!

这些经历听起来像一段传奇,

但光环背后的故事更是不同寻常的美丽……

 

异国他乡的那场初恋


初恋很难叫人忘记,如果还是一见钟情,就更容易让人痴狂,尤其是女人。所以古人早就告诫,“女之耽兮,不可脱也”,不过,恋人容易走火入魔,但恋物一般都会成为滋养生命的情结。比如,黄花梨家具之于伍嘉恩。

 

她最初见到黄花梨家具是在伦敦的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馆,那是1970年代,“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们太美了,那种惊艳、震撼的感觉至今仍难忘怀。”她后来回忆说。




事实上,尽管一直在海外求学,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伍嘉恩骨子里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和欣赏,从小就有,甚至在读书年代,她就开始购买一些小的艺术品,或珍藏或把玩。所以,后来一见到带有欧式极简味道,又有中国传统底蕴的明式家具,她的心就被彻底俘虏了。

 

而在70年代,伍嘉恩在国外能见到的黄花梨家具还很少,只是偶尔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甚至美国这些地方出现。所以,她开始着魔似的寻找有关中国家具的书籍资料,任何有关黄花梨家具的资料都不放过。

 

  而彼时,国内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专著尚且不多,伍嘉恩最早看到的是德国学者艾克出版于1944年的《中国花梨木家具图考》。“看到好的书时,我就抄下来。听说哪儿陈列着好东西,我就去敲那家博物馆的门。”



 


1980年代初期是伍嘉恩最“发烧”的阶段,她整日奔走于世界各个存放明式家具的展厅和仓库,不停翻阅相关著作、研究文章以及展览讯息。在英国期间,她更是穿着蛙人服“混迹”于著名的古典家具修复工场,仔细观察工匠如何组装、打磨明式古典家具,借以了解明式家具内在结构上的奥秘。

 

“其实明式家具为何能够外形那么简约,又那么耐用,这全是因为内部的榫卯结构在起作用。家具内在的榫卯结构在内里散发着力量。”正是因为深入到一线的实物考察、文献研究以及跟工艺技法三方的结合,伍嘉恩才发现黄花梨家具的大美。

 

当然,她对这种美的执着跟信仰,是深入到灵魂的,在她看来:“黄花梨可谓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不仅木材坚实、实用,而且可视为明式家具的灵魂。明式家具已经超越了家具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变成一种能使用的雕塑。既实用又能观赏,黄花梨就是艺术品。”



 

生命中不能忘却的蓝颜知己

每个女人,骨子里头大致总有这样一种情结:想拥有个蓝颜做知己。

 

这个蓝颜不是夫,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精神领域里的那一个。他不一定英俊,但一定谈吐不凡,学富五车,带你见识更广袤的世界,鼓励你不断追求生命里那些最最美好的东西。

 

  他们最好是在出差途中相遇,或者在一次意外中相识,譬如拨错电话,譬如一不小心将咖啡溅了满身……现实生活里能遇如此蓝颜知己的女子何其有幸。伍嘉恩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儿。

 

1981年,英国,一次讲学,一种因缘际遇,伍嘉恩结识了享有盛名的明式家具大师王世襄,当时两人一见如故,后来成为忘年之交。

 

  多年后,伍嘉恩在谈及与王世襄老人相识的这个片段,她这样说,“我当时比较年轻,而且是女生,对明式家具感兴趣,并且开始收藏明式家具,使他非常惊讶。”

 

1985年,王世襄首部家具专著《明式家具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明式家具收藏的里程碑式事件。

 



“当时九成九的人未见过明式家具”。为配合该书的出版,伍嘉恩经多番奔走,在三联书店筹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其中大部分展品便是来自她的收藏。

 

  而这次展览,因为首开风气,引起了香港藏界的极大反响,伍嘉恩也因此赢得高知名度,这为她从藏家向职业行家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后来,《明式家具珍赏》的英文版也是王世襄亲自嘱托伍嘉恩女士来翻译的。

  

1987年,伍嘉恩在香港创办了商行,最初以她本人的英文名GraceWu Bruce命名,后来王世襄为她取了“嘉木堂”这个中文名,并亲自撰写了这三个字,它的存在至今见证着两代明式家具大家不同寻常的交情。



  王世襄还曾为嘉木堂题了一手小诗:

“选中之选,器美神完。香江小别,刮目小看”。

 

  伍嘉恩用前两句做书名,先后编写了两本明式家具图录:《选中之选》、《器美神完》,它们跟中国嘉德举办的明式家具精品展一起,纪念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

 

自最初不太多人认识明式家具,到现在差不多无人不知,这二十多年嘉木堂见证了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而我,更幸运地参与其中!——嘉木堂·伍嘉恩

 

因受王世襄的影响与鼓励,伍嘉恩更坚定地执着于中国古典家具。她回忆说:“因为对家具的喜爱,让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向王世襄学习许多传统文化。”

 

  伍嘉恩在其自己的著作《明式家具经眼录》中,屡次提到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推动上的作为,也时刻记录了老人对自己的帮助,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持续久远的情谊。



王世襄无疑是伍嘉恩的贵人,他对伍嘉恩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家具层面。伍嘉恩说,“我认识王老时在英国,自那时开始,说话、写信,十几年都是用英语交流。他有一次来香港,对我说,你喜欢中国家具就要学中文,这样才能比较真切地去感受它,以后你给我写信就用中文吧”。

 

  为了鼓励伍嘉恩练习用汉语写信,否则他不一定回复。这曾让伍嘉恩苦恼了一阵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拿着汉语字典写起信来。“多亏了当年王先生的激将法,否则今天大家就看不到《明式家具经眼录》等精彩的文笔了”。

 

伍嘉恩在书中,对过去二十年经手的经典家具做了回望与总结。



因为王世襄,伍嘉恩在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之路上越走越远,她将明式家具展览推向世界各地:英国伦敦、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巴黎、德国柏林与科隆等地……足迹遍布欧美各大城市,这一方面让明式家具受到国际藏家的认可与喜爱,也让伍嘉恩成了跟黄花梨家具一样静美传奇的女子。

 

“我一见黄花梨家具就有种莫名的激动,

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

好像与它们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 伍嘉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