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我看了两个晚上,佩服佩服还是佩服

 【点石成金】 2016-09-17
 
 

1


中秋这两天,吃了几块月饼,也看了几本书。


其中一本是张佳玮的《传奇在路上》,新书,旅行随笔,看了两个晚上,渐入佳境,看到最后,除了佩服佩服,还是佩服。


佩服什么呢?


当然是张公子的文才。文才这种东西很虚,不好说。但是可以用读的,好不好,读几句就知道了。若声调和谐,节奏爽朗,必然不会差。若诘屈聱牙,口舌打架,则必然不会好。


张佳玮的文字有声势,像流水,叮叮咚咚地往下跑,音调好听。几个段落之后,水量丰沛了,气势就出来了。


这种充沛,不能光靠河床顺畅(文字技术),得有扎扎实实的行货,以前人常说肚子里有墨水,就是这东西。什么东西呢?


记忆。


记忆是很笼统的说法,具体的,可能是一道菜的做法,一座城市的来历,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人物的八卦,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


做菜,得有材料。


这些“记忆”就是张佳玮的材料——他对中国古典小说、诗词,看得多,记得也多;对欧洲各国历史,文化掌故,清楚得很;对艺术史上那些大名鼎鼎天才,了解得透透彻彻。


于是,张佳玮虽然写旅行,但和一般的游记不一样。



2


前些日子读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也佩服得很,但那是另一种写法,詹先生太会讲故事了,看着看着,我就钻到文字里变身一只小蜜蜂,扑哧扑哧扇着翅膀跟在作者肩后,从非洲到北极,从日本到印度。在詹先生这里,读者和作者是一体的,你跟着他走,跟着他体验,跟着他品尝美味,遭遇人事。


但张佳玮的“游记”不同,他是个什么写法呢?


打开书,就等于和张佳玮找了个宽敞舒服的咖啡馆坐下来,然后他开始讲,你慢慢听。


是的,在张佳玮这里,旅行不是你跟着他走,而是听他讲。不是讲路上遇见的事,而是讲一些那个地方的故事,比如你知道香榭丽舍大道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么?你知道法国人在19世纪之前吃什么吗?你知道中世界的贵族除了骑马还学些什么吗?


我们去到一处陌生地界,除了吃饭住店,去几个景点,也必然想要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历史,这些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张公子不知道从哪里挖掘了这么多掌故,这么多八卦,这么多故事。


于是,关于巴黎,你看到的不是张佳玮如何逛街、如何游玩,而是“十九世纪的巴黎”、“文艺青年的巴黎”,关于日本,不是去富士山,去京都,而是“日本吃的历史”。



3


詹宏志的文章,勾引人出门,因为不出门,你就无法经历那么多故事。而张佳玮的文章,促使人读书,因为不读书,从哪里知道那么些个冷知识?


当然,还有对日常生活,对这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没有这些,不会如此乐此不疲地去寻找那些源头,了解那些过去,然后开开心心的讲出来。


是的,《传奇在路上》这本书的调子是开心的,似乎张佳玮所有文章的调子都透着这么一种市井生活里的开朗和乐观,小店门口,大树底下,遇着了,然后开讲。张佳玮从不挑剔读者,谁都能进入,他是一贯的谈天口吻,一下笔就滔滔不绝,他不急。你最好也不急,这才能读得轻松,读得开心。


在把欧洲列国大谈了一遍之后,张佳玮在最后一篇里谈了谈人生。张6岁时开始看“字书“,先是古典小说,然后是外国名著小说,然后玩游戏,看球赛,大学二年级出了第一本书,毕业后开始做自由撰稿人,三十岁和女朋友去巴黎,这一段,他是这么说的:


“几年后,上海武夷路,签证官问我去巴黎,有没有什么最初念想,我是这么说的:’我小时候就读《高老头》,读《三剑客》。我想,拉斯蒂涅和达达尼昂,都是到了巴黎,才开始见过世界的。我想去看看世界。”


于是,他真的去看世界了,看了一番世界,写了这本书。


他最后说,“经历过这些事后,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可能性,是最珍贵的,因为可能性本身,就意味着自由。”


他挣脱了大人们安排的那种按部就班的路径,他实践了他所要的自由。这就是我开头说的,佩服佩服,之后的第三个佩服。




PS.吐槽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很粗糙,书封的纸板太厚了,排版也不精细。


-小河闲扯-


1.嗯哼,每次看到张佳玮的书,就想到那句:那么厉害的人都这么勤奋,你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