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战国纵横家的翘楚苏秦、张仪

 金色年华554 2016-09-17
  一般说来,苏秦是个迷。

  主要是因为其人生轨计的跨度过于传奇,游说过“刚车裂商君的秦惠王”、“楚威王”,一直到死于“燕齐反间”,时间跨度长,传奇魅力放光芒。

  74年马王堆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里面很多原来属于苏秦的事迹变成了他老弟苏代的故事。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苏秦的事迹基本上是他和他两个老弟故事的“三合一”版本,但究竟谁是谁,干了些具体的啥,一直都见仁见智,各有各说法。

  目今比较主流的看法,苏秦、张仪这俩同学,在打拼职场的时候,轨迹交汇的不多,交流的不够,不像孙膑、庞涓那俩同学,属于死掐。

  其实,早在《战国纵横家书》埋进马王堆后不多久成书的《史记》中,司马公虽然在《苏秦列传》中大力表扬了苏秦同志,但也没忘了说一句“然世言苏秦多异 , 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所以后世关于苏秦的争议颇多,这也为他本就传奇的不要不的事迹更加凭添了传奇。

  相对于苏秦,张仪的事迹就要清晰的多,一般认为苏秦主纵,那张仪就是连横了。

  其最出采处,当然是和公孙衍的较量,说动楚燕齐,硬生生的化解了犀首同志的“五国伐秦”。但是其战略主张在秦惠文王时并没有被采用。秦在变法后致力于“东出”,在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蚕食战略前,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战略方向的突破。

  商鞅辅孝公时代,秦主要是重夺晋西南,控河西崤函门户;到了张仪打工的主要老板、秦惠文王时,司马错主张“纳巴蜀以益秦”,而张仪的一贯主张是:“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但是众所周知,最后还是司马错的战略预案被批准实施,秦纳巴蜀并汉中,国力益强。

  张仪此后一直致力于秦国的“攻势外交”,当然也不忘初心,直到秦惠王死,秦武王初立,他才得以对秦武王说:“为秦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齐、梁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 虽然张仪对秦武王提出的这种方略被后世贯之以“自保”的嫌疑,但是他一生的理想抱负还是在并不是待见他的秦武王手中得以实现了大部,秦武王虽然搞举重比赛弄出了重大伤亡事故,在位短,但还是在生前打通了三川河谷。可惜的是张仪没有看到,其在武王“得游巩洛,以窥周室”前在魏国“叶落归根”了。

  苏、张两位是战国纵横家的翘楚,而所谓纵横家也不仅仅靠着一张利嘴说以“利、害”就能在战国争雄之世纵横卑阖,其对各国风俗、人文、经济、军事、地缘、历史、处交、人事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等的功课量是不容被忽视的,而之后纵横韬略则是这一切的综合发力而已。两千多年后,美国人斯皮克曼继之以摩根索成型于乔治凯南搞出了十分高大上的“国际政治学”,如果细究的话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纵横家中就有这门学问的端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