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投资机构Greylock:什么是造就一家超过10亿美金市值公司的关键!

 yuhangxp 2016-09-17

我们在硅谷@为您报道最前沿趋势


 独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观察,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硅谷顶级早期投资机构 Greylock 合伙人 Sarah Tavel 上周二在斯坦福展示了自己评估“非交易性质”的消费级公司的一个评估框架,她称之为“参与层次理论”。特别注意:这家机构曾领投 Facebook 的 B 轮、LinkedIn 的 B 轮,并参与了 Airbnb 的 A 轮融资,是硅谷早期投资机构中不可忽视的一家。





我们一般迷恋那种能建立起一种持久、规模能达到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先来看个总览:2000 年后创立的上市科技公司共有 5 家,总市值 100 亿美金,Greylock 投资了其中 4 家。




Facebook 创立于 2004 年,我们在它创立 2 年后领投了它 B 轮,当时它用户 700 万 ,现在约有 15 亿。



Linkedin 创立于 2002 年,我们在它创立 2 年后领投了它 B 轮,当时它用户 120 万,现在全球约有 4 亿 Members。



另一个案例是 Airbnb,它创立于 2008 年,我们在它创立 2 年后参与了它 A 轮。今年 Airbnb 上已有超过 200 万房源,为超过 6000 万租客提供服务,这已经超过地球上任何一家连锁酒店。




最大一个问题?


对投资机构,最大一个问题可能是: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有潜力超过 10 亿美金估值?


我们认为:这是件考验“艺术 科学”能力结合的事。所谓“艺术”,是指明白产品如何运作;而“科学”,是指明白如何测量/用什么方法测量。



 

公司发展轨迹很重要。创业早期,投资者需要更投入“艺术”的那部分觉察力,去做评估;而随着公司稳步壮大,量化考核也就是“科学”那部分变得重要起来。



而这之中,最核心就是理解“用户参与度”。



“用户参与层次理论”


以下是我用以评估“非交易性质”的消费级公司的一个评估框架,可以称之为“参与层次理论”。 



其中位于底层的是:发展完成产品核心行为设定的用户数;接下来第二级:留住用户;到第三级:用户自发产生“循环效益”情况如何;而到最顶部那级,就是终极目的:打造一家经久不衰、市值超过几十亿美金的公司。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解一下。


第一级:增加用户 


很多硅谷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增加用户数,并在产品初期有很大下载量。

 



但用户数增加过程表现非常不一样。如下图,Snapchat 是波动性增长;Musical.ly 是爆发性增长;而 Yik Yak 曾出现很高波峰值,然后快速下降。



 

这里重点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整体用户数增长数量,而是那些完成产品核心任务设定的用户数增长情况。


打个比方,Pinterest 核心任务是收藏一张图;Snapchat 是突然发射一个自己快照;Twitter 是发一条推;Youtube 则是上传一个视频。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问题是:完成产品核心任务设定的用户能够“规模化”到足够多的量级吗?



 

这个问题真不好说。社交视频分享软件 Viddy 在 Facebook 宣传后,用户数有难以想象的激增,但并没有发展出完成它产品核心任务设定的用户数量。



 

Pinterest 则相反:2011 年发展神速,其中有几件事:1)它产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非常明确;2)产品实现复合式发展;3)有超过 50% 用户每周会使用 Pinterest 收藏图片。

 



第二级:留住用户


完成第一步后,关键就在于如何留住用户。




用户粘性很重要,如下图:A 公司每月有 500 万新用户增长,其中 80% 会每月使用;B 公司则每月有 250 万新用户增长,其中 95% 能保证每月使用。

 



6 个月后:A 每月有 500 万新用户增长,80% 能保证每月使用;B 每月有 250 万新用户增长,其中 95% 能保证每月使用。



 

再来看下 3 年后数据:


A 依然还是每月有 500 万新用户,80% 能保证每月使用;B 依然每月也还是有 250 万新用户,95% 能保证每月使用。


但现在:A 已经共有 2500 万用户,而 B 已经有 4200 万用户。这里的不同,就和用户留存率有关。




如何判断这个产品是否能留住用户?


投资人往往看两点:1)用户参与后,产生的“收益”;2)用户离开后,他们的损失。



 

所谓“收益”,就是指用户用得越勤,收获就越多,这绝大部分表现在用户添加自己数据信息给到产品,然后,公司用这些数据反过来为用户增益去提高产品体验。



 

“损失”则是指:用户用得越久,他停用后损失就越大,产品已经变得是他需要“依赖”的东西,成为他“身份”一部分,或者这已经是个用户积累了某些价值的产品。

 



比如 Evernote,它的免费版本就好像是在给用户“试吃”,你在 Evernote 上记了越多笔记,你就越难不用他。



 

Pinterest:你收藏越多,你就越依赖,毕竟它储存这么多可以反映你个性、爱好的标签。而且当你关注越来越多,收藏图片越来越多时,它会给你推送更多个性化、符合你审美的内容。



 

另一方面,很多匿名社交软件如 Secret 和 Yik Yak 可以轻松增加用户,但却很难留住用户,它们失败在了第二级。


Twitter 则不是,它可以帮你塑造自己网络形象,你的新 Follower 或新 Follow 你的人就是你的使用收益,而停用后,你整个关系网的消失就是损失。



总而言之:产品要想留住用户,需要提供可观、逐步增长的“收益”,并强调停用后的严重损失。

 



第三级:产生循环效益


有稳定增长的用户数和让人停不下来的产品后,接下来一个问题是:这些用户可以给我们带来“循环效益”么?



最高级循环效益链是这样的,比如 Pinterest:越多用户通过它收藏 → 它上面有越多内容 → 用户可以探索到越多他们想要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