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北京协和医院“三宝”吗?

 昵称413468 2016-09-17

来源:一撇一捺(ID:rmrbzbs)


北京协和医院对中国百姓来说,如雷贯耳。今年是协和医院创办95周年。协东西之德,和天地之道,协和带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树立了敬佑生命的“协和样本”。



从创办起,医疗水平就与世界同步


 1917年,协和医学院诞生于东单和王府井之间,选址在满清“豫王府”旧址之上,青瓦飞檐、雕梁画栋。它的附属医院协和医院落成于1921年。


协和是美国石油钢铁大王洛克菲勒设立的基金会全额投资的医学教育机构。据说,它还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得意的一项事业。根据协和毕业生邓家栋在《协和医学院的创办经过》一文中的回忆,“原预算为100万至150万美元,结果共耗资750万美元。”


1921年,协和医院的开幕典礼持续了一周。典礼上,中美两国政界、科学界、教育界要人齐聚,时任总统徐世昌派来颜惠庆代表其发表演说。


当时,胡适在日记中提到这场典礼:“是日典礼极严肃,着学位制服参加列队者,约有一百余人,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罗氏演说甚好。”


美国当时正在开展医学教育改革,最成功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而协和医院就是按照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建立的。所以,那时协和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世界是同步的,有些方面甚至是领先的。


那时候,“协和”拥有外人艳羡的资金背景,严格的学生入选标准,残酷的逐年级淘汰制度,独特的医学教育方法,外中内西的建筑,待遇优厚的薪资……在这里,走出了很多后来引领中国医学发展的医学大家,人们尊称那时的协和医学院为“老协和”。


曾长期在协和医院营养部任职的周璇回忆道,营养部需要根据医嘱,及时供应有利于病人治疗的膳食。医院里设有西餐厨房,通往病房送饭的小电梯是直接安装在厨房里的,就在炉灶附近。一按电钮,刚刚做好的饭菜就立即被送往病房的配餐室,食品因而能够保持原有的温度和很好的外观,不至于因为周转而损坏食物的营养……


今天的协和,不仅仅指北京协和医院,而是意味着18个研究所(以及5个分所)、5所分院、7所临床医院(含与北京市共建的天坛医院)、5所学院。

除了悠久的历史,协和还有三样宝贝:病案、教授和图书馆。



完整保存病案300多万份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是中国现代病案管理的开端,自1921年建院至今共完整保存病案300多万份。


协和的老教授陈德昌回忆起刚来协和医院时的第一印象,就是住院医师要写“大病历”,入院记录必须在病人入院24小时内完成。每晚9时以前,总有几位住院医师在病房医师办公室内,各占一张桌子,台灯下奋笔疾书。


有个故事在协和流传甚广:一批见习医师到妇产科实习,林巧稚要求每人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病历。一次林巧稚检查学生们交的病历时,仅有一份病历可以评为“优”,其他均为“不及格”,学生们偷偷去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病历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那个时候,每次手术前,必须写上手术适应证和术后并发症,为的是教育年轻医师在选择手术方案时,要考虑有利的和可能有害的两个面,这是思想方法的训练。同样,老师的医嘱不只是写在医嘱本上,重要的医嘱必然记录在病历中。学生要知道老师是怎么分析推理、做出判断的。


老协和的病历,观察仔细,描写与叙述有点像写小说。病案讨论,有提问,有解析,全篇英文打字,是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最好的学习。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名聋哑病人。手术前,28岁的麻醉医师邱飞龙为了让这位特殊的病人安心,专门手绘了一幅手术麻醉流程图,从头到尾把手术中的每一个步骤画了出来,令病人感动不已。


在协和的老病案中,也保留着很多医生的手绘图画,笔法细腻,如同艺术作品。一位患者说,他曾去很多医院看过病,觉得协和的医生最有人情味。为了解释清楚一个疾病,很多医生都会画一张草图,告诉病人如何治疗。


下面欣赏一例嘴唇整形手术方案设计




逼格甚高的英文病例




在老协和,有个特殊的去处,那就是照相室。当时属于奢侈物品的相机,被用来记录无法用文字清晰描述的东西,而且,这些影像的生成,必须遵循着严格划一的流程。最为重要的是,每张照片必须被认真的贴在病历里专门的纸张上,以滋养后人。


1921年,协和第一例唇腭裂畸形整复手术,术者是被誉为美国整形外科教育之父的Jerome Webster。从照片看,医院一直随访孩子到成年。




招生门槛极高,淘汰流程残酷


在协和的历史上,曾有一大批令人景仰的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吴英恺、吴阶平、曾宪九……


协和老楼林巧稚雕像前,瞻仰者络绎不绝。今年初,一位72岁的老人在她生日当天,专程献上一束鲜花和一张贺卡,上面写道:“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您通过娴熟的剖宫产技术,将我接到世间,我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堂愉快安详!”署名是“您的孩子”。林巧稚,这位被称为“万婴之母”的中国妇产科奠基人,至今仍活在百姓心中。


林巧稚


老一辈医学家张孝骞有一个“秘密武器”——小本本,每次门诊查房时必带。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的姓名、病情要点记录在小本本上。经年累月,他的56个小本本汇成了一个“疑难病例库”。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严谨求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协和人。


曾宪九


一代代协和人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遗产:率先建立了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被誉为“通向医学大师的必由之路”;首倡了“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办学方法。


协和1934届毕业生、后来担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的王季午在回忆文章中记载,当时协和医学院每年在校的学生并不多,1924年毕业的第一班学生仅有三个人,从1924年到1943年的20年间,共毕业311人,平均每届毕业15.5人。数量虽少,质量却很高,并就此形成了协和“小、精、尖”的育人传统。


入学后,等待学生的是更艰辛的求学生涯。中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的吴阶平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经历过的协和一年级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早 8 点从宿舍到学校,12 点过后才下课,赶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到学校,下午 2 点开始实验课。虽规定 5 点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记得有一次,直到午夜 1 点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一般情况下,6 点晚餐,然后到图书馆自习,晚 10点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 12 点以后才能休息。考试前更是紧张,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复习功课。”由于学习过分紧张,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还有一些学生得了结核病。学校方面为此提高了伙食标准,并补贴了伙食费。


如此这般的用功背后,是协和残酷的逐级淘汰制。老协和流传的说法是:“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而这里的及格线,不是六十分,是七十五分。“我们上一班读完一年级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离校的有4人,留级的有4人。”吴阶平回忆。


时至今日,协和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时任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2012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别的医学院每年招生3000人,协和医学院也只招收90人,并且应当坚守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理念。


有学生透露,八年制的学习,只要有两门“挂科”,就无法取得博士学位,三门以上不及格,连硕士学位都必须放弃。


老协和实行住院医师必须“住在医院里”,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所管病人实行“全面全程负责”。如今,虽然受到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医院千方百计保持着这项制度的“原汁原味”。参加完住院医师培训,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当上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的严酷竞争遴选是协和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的重要一环。


而在协和求学带给人的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著名作家、前协和妇产科医生冯唐这样评价在协和的学习:“所有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




图书馆里创刊近200年的每一期《柳叶刀》都有


协和的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医学图书馆。当年的协和图书馆,馆藏外文原版书刊数不胜数,许多珍贵的西方医学专著、图谱和中医古籍被妥善保管,自1824年创刊至今的每一期《Lancet》(柳叶刀杂志)在这里都能找到。这些书刊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声地见证着医学的每一次进步,说其是医学史博物馆不算夸大。


百年前的协和人,只需来到协和图书馆,足不出户便可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在那个年代,知识容积有限,更新少,传播慢,倘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并妥善利用,便可转化为绝对的医疗优势,救治无数病人。由此看来,老协和的缔造者们为了让协和成为医学领跑者所作的努力可谓高瞻远瞩。


在当今信息世界,医学知识的膨胀速度堪比爆炸。藏书数量的多寡,已经不再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挂钩。临床医生们更多依赖网络医学数据库的资源来更新知识、指导临床。协和图书馆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大数据潮流,为临床医生订阅大量的医学数据库,并定期开办文献检索与数据库使用讲座,使得UpToDate、ClinicalKey、BestPractice这样的优秀资源不断指引着医生的临床决策。





敬佑生命才能塑造“协和样本”


严谨,是“协和品质”的基石。内科专家沈悌说:“只要是临床问题,一定要看病人,这就是协和人的传统。”有一位病人发烧,使用抗生素无效。他只好拿着病历去找感染科主任指点。当他准备离开时,老主任说:“走,去看看病人。”这个小小的举动,令沈悌终生难忘。


协和人的严谨,体现在对疾病诊断的一丝不苟。没有证据,即便高度怀疑,也不轻易下结论。只有拿到确凿的证据,才敢把结论“砸死”。几年前,有一位病人反复发烧、咳血,肺部有阴影,曾在四川吃过虾蟹,当地医院都认为他患肺吸虫病,可就是找不到证据。病人辗转来到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年轻大夫发现CT有异常,但找不到虫卵,无法确诊。于是,他就把病人的痰液收集起来,带到实验室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终于找到了肺吸虫的虫卵。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这是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的名言。他说:“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维护病人的尊严,就是维护医生自己的尊严。我们不能保证把每个病人都能治好,但我们能保证好好地治疗病人。”


在重症监护室,每年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后,护士都会走到每位病人耳边说一句:“过年了,加油!”尽管大多数人毫无意识,但医护人员从未放弃这些弥留之际的重症患者。偶尔,有病人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心领神会。


在老年医学科,舒缓治疗、临终关怀等理念深入人心。最近,一名患者离开人世,全身浮肿。护士用手帮他合上水肿的双眼,轻声说:“老先生,您闭上眼睛休息休息吧。我现在把胃管给您拔了……”然后再给老人擦洗身体,做遗体料理。事后,这位护士写道:“我觉得,我说的做的一切,患者都能感觉到。我面对的不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是一个有灵魂、有尊严、要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协和外科手术实行严格的风险分级管理和分级授权,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医生匹配相应难度的手术。有一位患者挂普通号看病住院,本以为无依无靠,只能轮到小大夫做手术。没想到,上台的竟是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对于高难度和高风险的手术,资深专家亲自主刀;对于难度稍小一点的手术,资深专家也会给予指导。


今年暑期,协和日均门急诊量最高达到1.5万人次,其中近一半为外地患者。挂号难,成为患者的最大痛点。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协和倡导“先预约后就诊”的理念,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和病人等候时间。


不久前,协和推出手机APP预约挂号新模式,在未来7日预约挂号功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当日挂号功能,患者足不出户即可预约看病。同时,全国15个省份的初诊患者可以无卡预约、在线建档。患者做完各项检查后,无需在医院滞留等待,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检验报告单。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9月12日一版、《中国青年报》冰点、《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看历史、健康界、啸西风、医学慕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