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熙载《书概》中关于草书的论点

 大魔 2016-09-17

 

 

《书概》一文用了较多的篇幅探究了草书的法度。文中说,相对楷书等其他书体,草书有更大的自由度,书写者有更多挥洒余地,有更广阔的驰骋天地:“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因而草书的变化要比其他书体多。草书最难写,也难取得成就。正是由于草书之道玄妙难测,所以更能引起书家探索、研琢的兴趣;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更能引起世人的瞩目。刘熙载认为,书法家没有被称为“篆圣”、“隶圣”的,而有被称为草圣的,原因就是草书之道千变万化,如果不知道变化,只知道追寻,那就背离草书。不是心领神会有所得,怎么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学习草书的人要知道移位的概念,就是移动、改变结字中笔画的位置。有的人往往对增减的概念不能完全理解,改变笔画的长短、肥瘦,都是增减,不是笔画多一笔少一笔才称为增减。草书的结体贵在“偏而得中”,偏就是有高低、长短、争让之别,中就是中和、适度。草书容易犯的错误是字的上部与左边小而瘦弱,字的下半部分与右边大而粗。书家不但要用心于有笔墨处,更要着意与空白处,计白当黑,相生相衬而得空白之神韵,达到疏不显空,密不显紧的艺术境界。辨别草书的水平高低,主要以作品的气脉最为重要。草书的笔力是品评草书优劣的重要审美标准。力常与骨相连,称为骨力,与筋相连称为筋力。笔力产生于书法家的书写之法,如中锋与側锋、用笔的速度、书写的姿势、执笔的草书的体势以险绝为尚,凡是险峻的事物都容易倾倒,如不具备很强的力度,怎能使之稳固。草书的笔意是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意态、意蕴、风格等。如同言神采、精神之类,体现书家的审美意趣和笔墨精神。从技法层面而言,笔意通过笔法、笔势等来表现,而体现于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层面的笔意,则依赖于书者的精神气韵、书写状态、精神哀乐等书写瞬间的展示。草书的笔画要无一笔可以移入其他书体当中,而其他书体的笔意,于草书而言却要无所不领悟、包涵。刘熙载认为,草书欲兼有他书笔意,当以悟为要,才可化于无形,确为精彩之论。书法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书法点线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而欲恰到好处地展现这一生命意识,则无论是笔画、结字还是章法,均以活为佳。以草书而言,用笔以“曲”为上。包世臣曾有过论述,“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然而,用笔的“曲直”亦有高下之分,不可着眼于外形,而沦为“俗师”。

草书又是很讲究法度的。刘熙载说:“善言草者,意法相成。”意思是,懂得草书的人,总是能很好地将自出机杼跟遵循法度结合起来的。既不因自由发挥而害法,也不因遵循法度而限制自由发挥。“法”和“意”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这是刘熙载的辨证观点。刘熙载在《书概》中以张旭、怀素的草书为例作了说明:这二人的草书“可谓谨严之极”。有的人学他们的颠狂之态,这是学不好他们的草书的。他还说:“韩昌黎谓张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此语似奇而常。夫鬼神之道,亦不外屈信阖辟而已。”张旭的草书变化多端,神鬼莫测,虽然如此,仍然有规律可寻。张旭的“鬼神之道”,或者说他的“不二法门”,就是“屈信阖辟”,亦即屈伸合开之法。张旭精于此道,并且应用自如,“神明自得”。

草书以险奇为上,用刘熙载的说法就是:“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世上万事万物,凡居上处险者容易跌落、栽倒。草书追求险绝,把握不好,就会导致散乱无章,站立不起来,就会导致整幅作品失败。草书险中求稳,要靠法度,要靠对法度的理解和把握。《书概》云:“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高明的草书家,他能极变化之能事,又能注意书作的血脉流通和前后照应,在看似纷乱之中,保持齐整,在看似无法中体现法,这就是所谓“不齐”中有“大齐”。无论是草书创作,还是草书鉴赏,“书脉”贯通是最重要的一条。有的人既不懂得书写草书需要遵循法度,又不懂得创作草书如何遵守法度。他们自以为草书就是所谓“龙飞凤舞”,就是越潦草越好。于是信手涂鸦,写出的字没有人能辨识,只有书写者自己认得。他们以为,这就是所谓草书,能写这种字的人,即所谓草书家。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糊弄不懂书法的人是可以的,在方家看出来则不值一哂。陆荫先生的诗句说得好:“草书一旦离规格,纵是神仙认不得。”“难堪最是飘浮客,满纸涂鸦鬼画符。” 

刘熙载借用游定夫的话说:“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愿学习和创作草书者深思、切记此言。草书法则除了上面讲的流通照应和气脉贯通外,刘熙载在《书概》中还论及了增减、转换、结体等。

关于增减,他说:“移易位置,增减笔画,以草较真有之,以草较草亦有之。学草者移易易知,而增减每不尽解。盖变其短长肥瘦,皆是增减,非止多一笔少一笔之谓也。”草书移动位置和增减笔画,不但是相对楷书而言,而且是相对草书而言。移动位置比较好理解,对增减笔画,很多人领会就不全面。刘熙载告诉我们,多一笔少一笔,固然叫增减,笔画短长肥瘦的变化,也叫增减。这后面一点,往往是人们不大注意的,但却是很重要的。

关于转换,《书概》指出:“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皆能中锋双钩得之。”草书讲究气脉连绵不绝,但笔画要交代清楚。要学会换笔,保持中锋运笔。还要将楷书的一些点画写法运用于草书,使之出现所谓“筋节”,防止“一直溜下”的弊病。也就是说,要留得住。对于一个没有相当临池功夫和作书经验的人,刘熙载的话语是深奥了一点。只要用心思索,在临习草书的实践中,是会逐步体悟他的经验之谈和高深之论的。

关于结体。《书概》对草书的结体是这样阐述的:“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这是教人们如何不拘常规,不求消极平衡,而求积极平衡,教人们如何在倾侧中保持重心的平衡。

草书尤其是大草的艺术特性,在于线条的连绵,常有人误解为有线条的连绵就是草书,因此导致“笔无转换,一直溜下”,不知其中要有严谨的法度。《续书譜》“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连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做草,如今人做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然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刘熙载认为,草书尤重“筋节”,即用笔的发力点,要使草书有点有画、有断因续,有结有起,才能避免油滑之弊。如果行笔没有使转变换,任笔锋毫无节制地一滑而过,那么筋节就没了。总归要使前一笔有完结之意,后一笔有承起之意,笔画看起来连续而其实笔意有断有节,才不是随意之作。刘熙载以“动、静”概括草书与正书的特点,正体现其辩证思维。书法以线条的运动体现审美意义的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从而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符合“道”之规律性的审美高度。草书与正书相比,要使笔画减省而笔意尚存,可以从点画、结构的争让、相背关系中领悟。所谓“省画存意”,即可避免因过多缠绕而气结(这是时人常犯的毛病),又要在省画的同时,不可省意,而应注重细节处,即争让、相背间存意。崔瑗《草书势》说,自然天纵而得奇妙之姿。草书要一画不能动,奇逸与不可变动要和而为一,就很难了。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虽有行间相隔,而气脉延绵不断,称谓“一笔书”。隔行不断,在均匀整齐的书体中还比较容易,而在草书中,笔势能潜运自如而气脉贯通,才可称为神境。韵是中国书法重要的审美范畴,六朝以后,书论多以之品评书法作品。清梁献提出晋人尚韵的观点,韵成为后学对晋人书风特征的通常认识。

用笔属于书法技法层面,历来备受书法家重视。黄庭坚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书法贵在用笔,而用笔的方法在于用笔之人。所以,善于书法者能够使笔为我所用,不善于书法者反而为笔画所用。蔡邕云:用使笔心常在点画中间运行。每写一个点画,必然要有中心,也有边缘。中心乃是出自于副毫。主锋在一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阶段都要沉实有力,副毫在运行时上下左右四面都要齐整。起笔要劲捷爽利,收笔要峭劲挺拔,行笔要充盈饱满,转笔则要兼有收笔、起笔、行笔之势。起笔要逆入,行笔取涩势(行笔时既要流畅,又要留得住,以得涩势。),收笔时要紧收(收笔时要紧缩回收笔锋,是点画含蓄而紧凑,并与下一笔产生连贯)是行笔的重要法则。如写横画,往往末端大于笔画本身,中间细于笔画两头,其弊病是不知道这种法则。笔心是将帅,副毫是兵卒。兵卒轮番更换,将帅则不可替换。八面出锋:中、侧、藏、露、实、虚、全、半锋。要使笔锋无处不到,必须使用逆字的方法。如写横时,笔锋向右而笔管向左。凡是书法都要笔笔按,笔笔提。辨别按笔要看笔画的起始处,辨别提笔要看笔画的收停处。振动是出于用笔的顿挫,使笔锋无处不到,笔力无处不注,点画才能既有笔势,又有节奏。摄是指运指行进时,不但要有爽力的笔势,还要有收蓄之美,得含忍之力。书法行笔不需讨论快慢,只考虑是否具备完备的法度。善于书法者虽然行笔快速而法度完备,不善于书法者虽然行笔迟缓而法度不全。蔡邕《笔势》云:书因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线条应具备三要素:速度感、力度感和厚度感。这与用笔之法密切相连。涩笔是指笔毫在运行时,好象有物体在阻挡前行,要尽力与它抗争,这才是不期望得涩而自然得涩。要想明了书势,必须知道九宫。九宫最重要是中宫,中宫就是一个字的主笔所在。主笔可能在字的中心,也可能在四角四边。书家懂得着眼于此,这才是懂得了活中宫。做字者结字时,必有主笔,是其余笔画所朝拱的中心。主笔有差错,其余笔画都处理不好。所以,擅书者,必定要力争写好主笔。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比的艺术,其所表现的各种关系均以对比的形式出现,如:疏、密,虚、实,大、小,收、放,曲、直,方、圆,俯、仰等,甚至笔法、墨法、章法亦可同理而知。好的书法作品,笔画要坚挺而又浑厚有力,体势要奇崛而稳妥和谐,章法要变化而气脉贯通。

书法的要领概括起来就是要有“骨气”二字。骨气称为洞达的意思。字的笔画或结体中心疏朗匀和称为洞,字的笔画或结体外界舒展有致称为达。“筋”、“骨”是力在书法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字有果决而劲健的力度,称为骨,有含蓄而坚韧的力度称为筋。以指骨运笔可得骨力钢劲,所以手指应用实,以筋洛来运笔可得劲力含忍,所以手腕应悬空。书法缺少骨力,则会导致被讥讽为墨猪。书法以韵致高雅,情感深沉,气势恢宏为要素,缺少一种都不可称为书法。书法所表现的气韵,当以清高儒雅的士气为上。书法要笔力沉实而气韵空灵,没有力透纸背的工夫而取得空灵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书法要追求思虑精微,魄力宏大。思虑精微则字中有清晰的条理,魄力宏大则字外有磅礴的气势。笔画少的地方力量要足,与笔画多的地方相称,笔画瘦的地方力量要足,与肥的地方相称。真正懂得多少、肥瘦形态各异,用笔的实质却相同的道理,那么书艺就有长进了。点画细微处都是笔心实实在在运行到了。学书的人开始是由不工致而追求工致,进而由工致追求不工致,由不工致而工致后的不安定因素工致,这是学书过程的概括,也是学书者应追求的境界。奇形怪状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丑字所表达的深远意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刘强调,书家要用心学书,而不是单凭书家的勤(主要表现为技法方面的锤炼)就能取得成功。书法就是心学。如果是心灵境界不如他人而书法欲超越他人,即使再勤奋也是不大可能的。书法贵在能入神,而神境,有我神与他神的区别。能入他神的人,可以得到古人的神韵,能入我神的人,古人的神韵可以化为我用,融会贯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