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种错误的农技误区

 缘份再续 2016-09-17

误区一

过早播种育苗,导致苗龄过长,小老苗进棚,后期产量上不来,一定要根据定植日期往前推算出播种育苗日期。

误区二

抢早心切,大棚内陆温没上来,苗就进棚定植,导致缓苗慢、生长迟缓。能不能提早上市与提早定植的时间有关,能不能提早定植与大棚内陆温有关(还与品种的早熟性有关)。如何提高大棚内的地温?就是抢早的关键所在。

误区三

灌水无节制,水随苗走,苗小水小,苗大水大。另外,早期灌水与地温关系密切

误区四

不重视前期育苗,只重视后期管理。实际上前期育苗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育出壮苗,才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感病的几率,才能保证产量提高。

误区五

有病了,才想起打药。作物生长到什么阶段,该用什么药,做到心里有数。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误区六

底肥、追肥、叶面肥把握不当。作物在不同阶段对肥的需求不同,应该学会观察,把握苗的需求。最起码得知道:N是长叶、长秧子的。P是促进根系的。K是促进果实发育的。所以,把握好前期施NP,后期多补K的顺序。另外肥量上把握:苗小肥小,苗大肥大。同时,品种不同,对肥的需求也不同。

误区七

温、湿度管理:温度高、湿度大了得通风,通什么风?秧苗才能不伤风感冒,就得看苗子的大小和风的走向去琢磨。湿度大了作物易感病,记住:作物喜欢的生长环境,也是病菌繁殖最快的环境

误区八

缺少经常性田间观察,不能对症下药。缺乏对病害、药害、肥害、生理性病害的诊断经验。以至误诊,错过最佳防治期。所以,要坚持经常性田间观察,一定要把病害防治在初期。

误区九

不懂得用药的学问:

  药分高、中、低三档,预防(或初期)用中、低档药,初中期和中晚期治疗要用高档药。不能开始就用高档药,若抗性出来了,中后期就没药可治了。

    再有就是,不能老用一种药(或一个配方)来防治一种病(虫)害,适当调换药剂(或调换配方或调整浓度)不易产生抗性。

  药量的把握,不是量越大越好,是药三分毒(药剂治病的同时对作物也有危害)。随着苗的长大,剂量再逐渐加大。配药液时,最好学会使用二次稀释,以保证药剂充分溶解和混拌均匀。如果喷雾器里的药液兑的像浆糊似的就不行了,它反而降低药效。

  几种农药乱掺。农药是化合物,掺乱了易起化学反应,不但不增加效果,反而降低了药效。

  真菌病害与细菌病害一般同步发生。所以,配药时最好:真菌药+细菌药。

误区十

                  不懂得买药的学问:

  好药(正规药)的说明书一般很简单,图案不乱,往往不合你的要求。

  好药(正规药)的名字一般不直观。有时候你看不懂,理解不了。

  价格高低与质量效果有关。你根本无法鉴别。贪小便宜吃大亏。

  粉剂过期了药效影响不大,水剂过期了药效降得快。



感谢转发分享

作者微信【gong yi zhi bao】

》》》戳此处加作者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