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欣四季,落落书斋

 QQ阿偶 2016-09-18

上阁楼找书,翻出一本《闲寂日记》,彼时是62年,施老先生的日记倒是蛮清寂,就是淘淘书,看看碑帖古书,带带研究生,偶有交际,带孙子看桂花什么。未看出时代大风波。日记里都是到哪里淘书的记录。有段写神倦就“摊饭”了,意即午睡。初以为是方言——绍兴酒里有加饭酒摊饭酒,把熟饭摊开拌了酒曲做酒。但查了下原来是用典——陆游诗云“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牀。”自注:“ 东坡先生 谓晨饮为浇书, 李黄门 谓午睡为摊饭。” 清 黄景仁 《午窗偶成》诗:“门馆昼闲摊饭起,架头随意检书看。”


我想我喜欢的是,过去的人和书那种朴素又真诚的关系。有次看钟叔河在《小西门记》里说,他那个年代的编辑困于物质条件,寻书编书都很不易。有一篇写岁暮天寒大雪盈尺,他从湖南去北京查找资料。每天一大早他从小招待所出发,穿过城市去藏书楼,冬日雪后的小胡同里没有行人,楼里也没人,只一个大爷烧水生煤炉,和他用京白打招呼——这种静守书斋,萧瑟又自得的感觉,也是我喜欢的。


诗词专家叶嘉莹口述自传里,溯及她的童年,她是满人大家庭出身的,犹承庭训,家教极严,上女中之前几乎没出过大门,更妄论交际,就是在家随旧学底子深厚的伯父念古诗词,作旧诗。伯父是个藏书家,家里到处都是书,她常常踩了个凳子爬到衣柜顶取书,然后躺在自己的厢房里读。窗前惟有枣花,柳树和竹影相伴。这庭院深深,绿竹蔽户的书斋,其中蕴含的中国古诗词意境,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调。


那次翻《读书十年》,里面有扬之水的照片,她剪着潦草的短发,衣服也简朴——难怪看张中行写扬之水,说她不事修饰,原来不是浮词。但她那么爱书,家里地板都被书压坏了。他们夫妻很有意思,“在王府井看见套《说库》,意欲买下,一看定价36块,还是和志仁商量下吧,晚和他说起,竟爽快答应,我喜出望外”,“志仁出差,我的伙食立刻下降,还好他出门前为我买了十包蜂蜜花生”。 这种物质的简和精神的奢,乐在其中,一点都不造作。


朴素装扮,毫无保留的灿笑,都非常的八十年代,没有时装,彩妆,看破世情的冷面,但有理想主义和热情。对此书的喜欢,确实和气质相通有关,否则可能会觉得流于琐碎。她的好多心思,比如众女皆逛街她溜回去看书,坐火车,错选了本不好看的书,很懊丧,下车赶紧直奔书店,还有希望老公续弦能找个读书人可以继承她的书,这些想法,是很书呆子迂气的。但是在同类看来,不失为可爱。


我是家居控,看扬之水,对她提及的学者书斋风格很有兴趣:钱钟书家雅洁敞亮纤尘不染多植物,最显眼是一大一小两张书桌。徐梵澄是一个人独居着三居室,全用来置书,房间中央放一张巨大的书桌,是画画用的。日常生活极简,几乎不举火,只等工友来做饭,有时邻居旅行,把来不及吃的不甚可口的菜送给他,他似乎也不介意。王世襄把明式家具日常随用,老爷子有次拎着菜篮笑呵呵的就来交稿,杜南星家装饰简单,一床一柜一小小书架,简之极朴之极——听着像MUJI,沈昌文家乱糟糟,张中行家是典型老北京味道——再想想他们的文字,觉得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