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中的感觉统合!

 长沙7喜 2016-09-18

吃饭中的感觉统合!

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念》第二章第二节谈到“六大基本感觉系统”,六大基本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前庭觉。在“味觉”这部分内容里,王老师谈到味觉刺激对口腔发音器官的影响、从小到大喂食对孩子的危害以及孩子独立吃饭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味觉”这部分内容给读者朋友做详细解读。

19年前,我初为人母,我的母亲大人告诫我:一定不能走出家里的大门去喂孩子吃饭。母亲从乡村出来到城里帮我带孩子,见到城里的父母喂孩子 “你追我逃”的奇怪现象,很是疑惑。我邻居的儿子,因为是早产,又缺氧,父母非常紧张,百般呵护。这一对父母喂孩子吃饭的画面至今还很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妈妈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喂孩子吃饭。每餐喂饭的时间不限定,有时孩子的胃被塞得太满了就吐得满地都是,妈妈清扫干净,又重新喂。晚饭,爸爸下班回来就帮助妻子一起喂孩子吃饭,妈妈推着自行车,儿子坐在车上,爸爸光着膀子,肩上搭了一条毛巾,一手端着碗,一手拿着勺子,跟在自行车后面一口一口地喂孩子,一家三口围在院子里绕圈圈。

19年后的今天,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食物多样化,而孩子的吃饭问题却越演越烈,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有家长因为忙,没时间喂孩子而把稀饭装进奶瓶,让孩子吸吮;有家长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趁孩子不注意,把饭往孩子嘴里塞;有孩子要骑“马”才肯吃(家长当“马”给孩子骑);还有爸爸喂孩子吃饭气得火冒三丈把筷子插进儿子的喉咙里……。

吃饭是一种本能,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孩子从娘胎里一出来就会吸吮,可孩子为什么后来就不会吃饭了呢?到底是谁之过?喂饭是家长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一个连饭都不会吃的孩子到了上学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简单一个“吃饭”动作锻炼了孩子什么能力?

孩子吃饭的基础从抓食开始。一手翻阅手机一手抓着零食放进嘴里,这些对大人来说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对于婴儿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婴儿抓食需要用到哪些能力呢?婴儿首先要能看到食物(视觉);想去拿(前庭觉——视觉信息经过前庭觉的过滤筛选再传入大脑);大脑指挥婴儿的手去抓取食物(手眼协调能力、手指抓握力、手臂肌肉张力);把食物准确放进嘴里(本体觉)。婴儿从“看见眼前的食物可手却碰不着食物”(够物能力),到后来能“稳稳地抓取食物并准确地送到嘴里”,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婴儿在反复的练习中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手指抓握力、手臂肌肉张力、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3-5个月的婴儿什么东西都爱往嘴里放,婴儿通过口腔的触觉去体会各种物质的属性,婴儿的抓食又锻炼到嗅觉、味觉和口腔触觉。

小小的一个抓食动作,训练了婴儿的手指分化、手臂肌肉张力、手指抓握、手眼协调等能力。以上能力继续发展,孩子手部控制能力和手部的双侧协调能力不断增强,才能逐步学会用勺子吃饭、使用筷子、使用剪刀、抓笔写字……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吃饭中的感觉统合!

成长敏感期是生命自我完善的一种本能,孩子在敏感期里需要发展该阶段应该发展的能力,否则,必定影响后期某种能力的建立。例如,婴儿的够物、抓握、抓食等敏感期,如果人为地限制其发展(例如婴儿进行“够物”练习时,大人总是把物品送到婴儿手里;大人出于卫生的考虑而限制孩子把东西放嘴里;孩子很大了还喂食),那么必定会影响孩子日后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试想,匙子筷子都抓不好的孩子,上学后,字又怎么可能写得工整、轻松,写作业怎么可能又轻松又快速?

从小被喂食到大的孩子,不但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不足,对正常吃饭也极不感兴趣。因为被喂食过程中,家长常常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要求孩子进食,不论在速度、饭量、味道还是菜色上,都轮不到孩子做主。许多家长把喂食孩子当成艰巨的任务,导致孩子吃饭的氛围相当紧张,孩子越吃越消瘦。有个女孩被喂食到小学四年级,父母越来越焦虑,一边埋怨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不会吃饭,一边又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影响学习。喂嘛不甘心,不喂嘛又焦虑,结果是,父母把焦虑和担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每餐饭都喂,但喂得心不甘情不愿,一上餐桌就批评孩子,造成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非常紧张。

吃饭中的感觉统合!

其实,如果家长允许孩子按照生命自然成长规律来发展,那么孩子大约在1岁半左右就能自己用勺子吃饭。如果家长自作聪明,为了讲卫生而制止孩子用口腔去探索世界或者不给孩子自己吃饭,那么必定是“因噎废食”,“爱”变成了“碍”。孩子通过自己吃饭,可以用全身心的感官专注于取食、咀嚼和品尝其中味道,这样的情境之下所连结成的网络品质最好,其衍生出的手部控制能力、专注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影响是一辈子的。

另外,吃饭与语言发展也有关联。

人吃东西时,通过咀嚼及舌、唾液的搅拌,味觉感受细胞受到不同味道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便产生味觉。人通过不断地咀嚼,大脑中的功能区会形成一片可以控制口腔肌肉、关节、舌头、嘴唇等网络,这会帮助孩子在1岁以后的语言发展。因为,人在咀嚼进食和发音时都需要嘴唇、牙齿、舌头、会厌、口腔肌肉、头面部骨骼等组织参与。孩子为什么一出生就会吃,而到1岁才会讲话。因为,孩子首先是要通过咀嚼锻炼舌头、嘴唇、口腔肌肉、脸部肌肉等组织器官的灵活度,并促进大脑功能区的成熟,大脑才能够良好控制发音器官而发音清楚。因此,从小缺乏咀嚼训练,常食流质细软食物的孩子,通常会有语言发展缓慢及挑食、偏食现象。

一天三餐饭,一年365天,喂食的孩子一年错过了1095次感觉刺激的机会,三年呢?六年呢?好可惜!

吃饭中的感觉统合!

从小到大喂饭,使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独立自主能力不强,影响了学习能力。孩子上课无法保持专注力,老师教授的知识学不全,课后不懂不会的多,加上写作业慢,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写作业,影响了孩子玩耍、锻炼和睡眠时间,家长急,孩子烦躁,厌学情绪由此产生。在获取知识的最佳生命发展时期,孩子却厌学或逃学,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从小缺少咀嚼锻炼的孩子,语言发展迟缓,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很弱,影响了孩子的交友以及自我展现,孩子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愿意挑战,个人发展自然受限。孩子由于身体不能而影响到情绪,继而影响到行为、性格和能力,最终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命运。

如何帮助一个正常的孩子打造一个可以客观、轻松又高效率地应付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与未来工作的身体(大脑)?这并不难。只要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理念,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孩子各个成长敏感期给予足够、安全、丰富、多元的感觉刺激,孩子就会拥有一个高品质的身体(大脑),那么,孩子未来的生命发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硬件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