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机烧友的第二对音箱 | 台湾LALS雷尔斯Classical 15M号角箱引入记

 内蒙古老国 2016-09-18




耳机和音箱,唱片和音响,双修终归才是互补之道。谨以此文,记录一个耳机烧友的音箱选购使用过程。 

4
月沪上微凉,唯独SIAV 2016开展那几天,热度近乎反常,或许真的有些人气影响天气的巧合吧。作为一个准周边城市的爱乐者,与往年一样,照例又赶去凑热闹,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是带着一些目的性前往的,希望能够遇到一对买得起又好声音的箱子,以取代手头用了好几年的初爱:加拿大百里登STUDIO 40V2大书架箱。SIAV 2016展会的盛况,基本已经占据了4月、5月各大论坛的主要话题,豪夺眼球,而本人最终选择剁手的目标则是在大陆相对冷门的号角品牌,来自宝岛台湾的LALS(雷尔斯)于2015年推出的15英寸大书架号角箱Classical 15M。下单后历经一个月的等待,大陆第一对Classical 15M附脚架以其近180kg的总重量落户在我的小书房,开声磨合两个多月,声音基本稳定下来,甚是满意,自此也愿将这段经历分享一番。

关于LALS雷尔斯
如果说要为LALS品牌和这对Classical 15M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大概就是“小众”了。首先,两分频是目前大尺寸书架箱和落地箱的小众走向,当前大型音箱的整体趋势是多分频多单元,两分频两单元仅在小型书架箱领域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其次,采用压缩驱动式的号角单元也算小众选择,从SIAV展会上不难看出,90%以上的在产音箱采用的依旧是各种材质的球顶单元,压缩号角的身影并不多见;再次,LALS这个品牌也颇为小众,成立已10年,主创兼核心设计师一直稳定地只有黄日兴、柯俊益两位老师,加上坚持全手工制作,LALS的产量也不高。对于这类小众品牌来说,选其产品其实就等同于选择和订制设计师本人的理念,当然这句话的适用范围也不限于Hi-Fi,推而广之,在茶叶、服饰、手工等很多行业尤其是奢侈品行业里的消费选择都有这般异曲同工之巧。




SIAV展会上,黄日兴老师和柯俊益老师都到场助阵,也让本人有了不少直接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当问及为什么LALS产品的外观总让人想起俊金或者TAD的时候。黄日兴老师笑称,这个问题让他想起台湾Hi-Fi媒体每次写到LALS,都免不了插播一段他自己的从业历史。因为谈到LALS,都离不开另一个台湾公司的名字:俊金。

俊金公司曾经是台湾音响界的璀璨之星,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不但是JBL和TAD在台湾的品牌代理销售,也通过为这两家公司代工箱体,获得了很多技术上的指导和市场的一致认可。迈入新世纪年之后,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大陆音响代工的赶超,台湾代工的优势不再。环境的变化促使俊金公司早早走上了“贸—工—技”的路子,利用多年累积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支持,转型打造和经营自己的JK品牌,陆续推出了以JK-10为代表的一系列中高端号角音箱,但是由于市场策略没有完全契合转型路线,重质量轻市场,造成销量难及预期,盈利支撑不了整个公司的运营,最后不得不在2007年选择了停产。

一破一立,2007年同样是LALS的起始之年,黄日兴老师曾经是俊金公司的技术部经理,而柯俊益老师则来自销售部门。两人离开俊金之后便合作成立了LALS,继续在号角音箱的道路上前行。与先前的俊金路线不同,LALS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类似木下正三、GRADO这样的小型工坊,坚持全自主设计全手工制造,不求产量多大,但求品质和声音一脉相承。




Classical 15M的选择
挑选音箱,既是前期的理论学习经验总结,也是中期的各路试听反复比对,更是后期的临门一脚权衡决断。作为一个从耳机塞子过渡到耳机音箱兼修的爱乐者,此次甄选自己的第二对音箱,预期的定位就是五万元左右,尽可能中性全面好驱动,不求出彩但求藏拙,并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聆听主力。

从这个预期值出发,结合近年展会上出现的各类产品,在选箱之前我也总结了两条对比小贴士:
(1)多分频多单元箱子是主流,好处是频宽拉得开,指标做得高,音乐细节容易体现,非常契合目前越来越热门的高码率音乐资源的回放,同时多单元的配合使得箱体可以在顾及大动态的同时做得尽量小巧。缺点是单元数一多,相位失真不容易控制,吃功放、吃前端、吃环境声学处理。
(2)两分频两单元号角箱是曾经的主流,好处是声音宽松自然,失真小,小声压下依然能够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和气势。缺点则是箱体笨重,频宽有限,解析力不占优势,以及虽然对功放、房屋环境资源要求“相对”不高,但号角的指向性对箱子摆位的要求较高。




以上所述,其实就是当下和半个世纪前两个时代主流音箱的区别,然而殊途同归,这两种类型的音箱越是做到中高端,某些风格和性能上的差异就会越小。作为玩家来说,终究是追求性价比的,本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贪心思路,临行展会前的选择方向初定为:寻找预算内声音宽松自然的多分频多单元音箱或者解析力优秀的两分频号角音箱。展会上,前者的代表性声音在马田的大鹏鸟身上找到了,细腻柔顺同时也举重若轻,但价格也和它的技术指标一样惊人,预算有限只好默默转身,却在相隔不远的展房遇见了后者的代表性声音LALS,不禁感慨人生并非一如初见。

由于箱体实在太沉重,SIAV上的LALS只带来一对12英寸落地号角Classical NEO 12,平心而论,展会第一天开声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当时的前端是苹果电脑+Audiolab的入门一体机,直连P&C的212胆后级驱动,搭配出来是缺乏一些细节且不够通透的。好在此行准备充分,自备试音曲和监听耳机,征得厂家同意之后,在一体机上一试,音源信息量不够的问题很快被发现,和耳机的同步对比,发现虽然一体机较差,但Classical NEO 12的细节并不比耳机要少,说明箱子的解析力还是过关的,试听中途厂家临时换过一台晶管体合并功放,出来的音色则是周正了许多,因此对先前声音中的油腻不通透初步判断是前端缺乏前级造成的,当然锦楠楼的展厅房间整体偏闷可能也有一定因素。基于以上初步判断,以及和LALS团队的互相交流,最终促成了本人对其书架箱旗舰Classical 15M的“盲狙”(M的后缀即是监听的缩写)。这里说个后话,那对Classical NEO 12,在展会结束那天被上海一位盲人烧友纳入麾下,商家送箱上门的时候发现这位烧友竟然还是一位DIYer,不由得惊叹不已,感慨上海滩高人太多,差点把膝盖和下巴都留在大魔都。




搭配和对比
不久,漂洋过海的Classical 15M(以下简称C15M)静静地在书房里安下了家,桦木夹板配合原木贴皮,颜值颇高,做工细腻,体态魁梧,重量惊人。单只音箱60mm×76mm×51mm的大尺寸和76kg的体重几乎已经不啻于小型落地箱,加上原厂极具分量的脚架,足足用了3人才把搬运摆放工作搞定。值得一提的还有骨架尺寸为12cm×12cm的白桦木脚架,相当厚实,也是采用与音箱箱体材质相同的俄罗斯白桦木夹板制成的。厂家介绍这是采用18mm厚的白桦木夹板一层一层叠加胶合,脚架的横向与纵向接口采用古法插榫固定,然后打磨,贴皮,纯手工完成,做一脚架的工时跟一对15M箱体相差无几,工艺难度可谓不小。

C15M娶进门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我最终确定为它搭配的前端是Theta大鹰Jade转盘,马克NO.36解码,Linnenberg的Maestro前级兼耳放,Sugden的Masterclass AA后级,信号线全部是Zephone复刻的瓦哈拉平衡线,喇叭线选择了MIT的Terminator 2。说到喇叭线,LALS在展会上使用的是原厂logo的喇叭线,采用加奈美的线基,加奈美中性平和。而本人用惯的MIT的喇叭线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肌肉线条的声音,更加合我这种美国声粉丝的胃口。




当C15M就这样站在面前时,我无法不想起展会上问到黄日兴老师的那个问题:它和TAD 2402或者同价位的JBL、俊金音箱,相似和相异程度到底有多少?作为岛内在这方面几乎是最权威的专家,黄老师当时说了很多,我只能凭着记忆,尽量去还原这个答案。

论长相,C15M和TAD 2402颇为类似,但黄老师坦言2402内部的号角压缩驱动器振膜尺寸更大,中高频的解析力更强,两者并不在一个层级上。LALS产品线中对应TAD 2401、2402这个等级的是旗舰落地号角C152。采用了和2401、2402一样尺寸的纸盆布边低音单体和压缩驱动器,但木质号角尺寸更大(LALS 72CM,TAD 62CM),箱体材质上,2401是柳安木夹板骨架外贴胡桃木皮,而LALS是白桦木夹板骨架外贴紫檀木皮。售价方面,因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一句话概括就是TAD 2401的二手价格可以买到全新C152。

而谈及与JBL和俊金的产品对比,黄老师讲述起来则更加详细而略带骄傲。他介绍说,板材用料方面,JBL的号角一般会采用塑胶或者玻璃钢等类似材料成型,而LALS和俊金使用的是木质号角,音色上更加厚实少染。另外,俊金箱体板材虽然也是高密度夹板,但硬度过高,缺乏韧性,会影响低频的量感和弹性。而压缩驱动器和低音单体方面,JBL喜欢选用3路分音去加强频宽,但容易出现相位和音色的不一致;俊金虽然也都是两分频,但木号角和压缩驱动器体积较小,无音室设计,会把能量较多地集中于中频,也会造成频响不均。而LALS自主设计的压缩驱动器磁铁大,配有独立音室,内部相位锥针对家用优化,频率响应更平坦均衡,同时由于频宽较好,采用低失真的两分频已是足够,不建议也不需要另配超高单元去增加延伸。性价比方面同样是一句话概括:同等级别的LALS要比JBL和俊金便宜,同等价位的LALS要比JBL和俊金等级高很多。

眼见或为虚,耳听方为实。技术上的讲解,还是需要在实际使用中逐步验证和发掘的。就好比前文列出搭配器材,名目虽然简单,但鉴于号角音箱超级敏感的个性,个中的搭配和调试以及伴随着新箱子慢慢进入状态的过程其实是费时费力的。个人条件有限,明知道在更强的前端和更大的室内空间里,它会有更好表现,但目前各项外部状态已经是阶段性的极限了,就先说说当下的表现吧。




音乐表现
根据个人的口味,试听的曲目选择了不插电爵士、古典管弦乐和流行人声,对比的则是自用多年的百里登Reference系列Studio 40V2,这也是一对2.5分频3单元的双7.5英寸大号书架箱,在整个百里登的书架箱产品序列中排行老四(以下简称百里登)。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Frank Capp三重奏与黑人萨克斯乐手Rickey Woodard于1991年合作发行的爵士专辑《The Frank Capp Trio Presents Rickey Woodard》(Concord Jazz出品,唱片编号CCD-4469),这是一张前辈提携后辈的四重奏器乐爵士,也是Rickey Woodard在录音室的处子秀。第一首《OLEO》一开声,C15M就把Frank热情节奏的鼓点打进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听众的丹田,手起槌落,利索干净。与百里登相比,C15M体现出了更强的能量感和更有弹性的低频,饱满而宽松。中音萨克斯随后奏出第一段主题,得益于号角精确的聚焦,听者可以清晰“看见”Rickey站在Frank架子鼓的左前方,暗金色的萨克斯随着他的身体微微摇摆。而Chuck则是站在架子鼓右前方,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牛筋味儿十足的倍大提琴低调而坚定地支撑起BASS旋律的空缺。Tom则是坐在离听众最远的后方,不时俏皮地用钢琴和萨克斯来一番相谈甚欢。钢琴灵动亦不失厚度,如粒粒珠玑落盘,一曲罢了,低头一看,小腿竟还在随着惯性不停打着拍子。

爵士乐是号角箱天生的优势,百里登和C15M最大的差距便是密度和立体空间的营造,以及能量感和宽松感的拿捏。这表现能力上的差距和C15M的15英寸低频单元不无关系,这个大尺寸的单元使用了混合玻璃纤维的纸盆,并采用了涂胶的布悬边,用手指碰上去有点黏黏的感觉。说到悬边,在选箱的过程中,也曾经考虑过采用泡沫悬边长冲程单元的号角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JBL 4425,但泡沫悬边寿命较短,二手市场很难出现原边的4425的即是例子,类似情况的还有百里登所使用的橡胶悬边,寿命稍长但老化速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时橡胶悬边的阻尼对功放驱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布质地的悬边则几乎是不用担心寿命。个人猜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JBL目前的高端箱子又纷纷走回了布悬边路线?


第二张试听碟是芭芭拉·史翠珊于2002年推出的专辑《Duets》(Sony出品,唱片编号COL5098122),这是一张以流行为主,融合了爵士和舞台剧等诸多风格的人声对唱。C15M对人声的刻画,与冷峻清寡的百里登相比,是丰富了许多质感和厚度的,但这种厚度并非雨后、斯奔达等传统英国书架箱身上那种略带凝滞的韵味,而是有筋骨有速度的。如果说百里登是白开水,而雨后斯奔达是牛奶咖啡的话,那么C15M下的百变天后史翠珊就是一杯夏日下冷冽的酸梅汤,爽口痛快,虽然没有咖啡那么讲究的余味袅袅,但又有滋味又不会腻,让人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


最后一张出场的是由穆蒂指挥费城管弦乐队演奏的雷斯庇基罗马三部曲(EMI日版黑天使,唱片编号CC33-3306),穆蒂棒下演绎的这部意大利作品,说精彩可谓过谦,必须是“原汤化原食”一般的顺理成章才足以形容。罗马三部曲是本人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一共由3部分12个乐章组成,既有精巧雅致的“雅尼古伦山之松”,也有澎湃宏伟的“罗马竞技场”,C15M在演绎古典管弦乐时,充分表现出作为大音箱的气度和动态,“陵墓旁之松”的乐章初始,表现黄昏幽静的情景,低音弦乐部交替轻声吟唱,呈现出极好的乐队层次,安静从容。随着乐曲的发展,管乐部逐步加入,表现场景中赞美诗的声音从树林里由远及近,动态和配器都在递进中增加,C15M气定神闲地在这幅愈发纷繁的书卷上刻画每一个新的细节。由于本人采用的是小空间大号角的玩法,整体声场体积并不算大,但每个声部的结像都以平衡的比例,稳定而有序地排列着。而同样前提下的百里登,场面虽然也不乱,但是乐器的色彩则是单薄了许多,缺了那种跃然眼前的鲜活感,相比而言仿佛素描与写真的对比。




总结
整体而言,Classical 15M音箱的色调是中性微暖的,播放任何类型的音乐都很“稳”,不敢说样样出彩,但也挑不出什么短腿。同时,得益于号角单体的灵敏,箱子的细节还原能力很出众,和万元级耳机相比都毫不逊色。C15M对于前端的变化非常敏感,甚至连磨合中途给喇叭线换了新的Y插都听得出来,这也是内敛的外表下不安分的因素,不算特别好伺候。因为本身没啥个性,前端搭配的声音到了C15M这里就会被不加掩饰地传达出来。磨合期间,我不断地调整各类线材,甚至换前级换后级,来回尝试不同的方案,在旁人看来可能是瞎折腾,但每次不同程度的改善都是对自我的肯定,这是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懂。

关于聆听环境,值得分享的是,C15M是可以胜任当年日本和香港玩家提倡的“小房间大号角”玩法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旦房间空间释放开,Classical 15M这对巨兽所压抑和潜藏的实力,绝对是会令我始料未及的。就把这份念想,作为这篇听感手记的结束,也作为今后继续挖掘研究的开始吧。



………………………………………………………


高保真音响杂志

微信号:HighFidelit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