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耳机俱乐部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作者 | 长弓 发烧圈历来有个很奇怪的传统,买旧不买新、买贵不买贱。这个原则无论是在挑选HIFI器材还是专业器材的时候通通适用。拿圈内认可度较高的有源监听品牌GENELEC(真力)来说,2004年发布的8000系列有源音箱定位中高端录音监听市场,却出乎意料的得到了不少发烧友的肯定,然而2013年真力推出了面向个人音乐市场的M系列有源音箱,同尺寸型号比8000系列便宜了30%,却鲜有烧友问津……
在8000系列与M系列的同门较量中,发烧友们可能会本能的倾向前者,但从性价比角度考虑,一对8030B比同尺寸的M030要多出3700多元,这笔钱足够买一台迷你白羊座后再吃一顿大餐了。而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每个发烧友都能回答清楚的,只是直觉与经验告诉我们,贵的一定好……
正好身边有大学刚毕业的耳机发烧的朋友让我推荐一对桌面音箱,要求保证音质的前提下尽可能便宜量足。他之前在体验中心试听过真力10寸3分频的8260A与3寸+6.5寸的G One、F One组合,对这个品牌的印象颇佳,因此特意嘱咐同价位优先考虑芬兰产品……
考虑到这位朋友的预算情况,G One与FOne的组合效果虽好,但价格超出了他的预算不少。单独使用G One或者8010,低频部分又有所欠缺,因此落在预算范围内的只有同为5寸+0.7 5寸结构的8030和M030两款。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的他自然希望选择M030,然而咨询不少老烧得到的结论却是M系列碰不得。
带着他的疑惑,和我自己的好奇,我向真力中国借来了一对M030音箱,并且约定时间,到真力中国的专业审听室里实地比较一下8030与M030的区别。不过在讨论两者听感之前,我们先聊聊M030。 为什么发在耳机区而非音箱区?因为我觉得真力两只M系音箱更适合耳机发烧友作为迈向音箱系统的第一步
M系的两只小短腿像不像萌蠢的柯基 M系列是真力在2013年推出的针对个人音乐制作及家庭录音工作室使用的有源监听音箱。与型号繁多的8000系列不同,迄今为止M系列一共只推出了两个型号——5英寸低音+0.75寸高音的M030和6.5寸低音+1寸高音的M040。
由于真力的包装一向强调绿色实用,没有太多花哨的内容,M030也不是什么全新产品,因此这里省略开箱环节。
阅读真力的产品说明经常给我一种头晕眼花的感觉,各种技术名词缩写层出不穷,但真力音箱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这些眼花缭乱的缩写里面,让我们一项项看来: NCE? —— 这项技术是M系列与其他有源音箱最大的区别,NCE是Natural Composite Enclosur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自然合成材料箱体”。
熟悉真力产品的朋友一定知道,这家公司从创建初期就一直乐于尝试不同箱体材质对于音质的影响,无论是八十年代的玻璃纤维树脂还是九十年代的铝材质,真力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而M系所采用的NCE材质也是历经了整整十年的研发才最终得到应用的。NCE材质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50%木制纤维(源自于芬兰森林工业衍生品)和50%聚丙烯通过注塑工艺压制成的一种箱体材料,这种材质相比常见的MDF板有着太多优势,首先是非常环保;其次可塑性很高,能够制作成特殊的无平行面结构以减小箱体内部反射,出色的刚性可以让外壳的厚度得到降低,优化同尺寸下音箱的内部容积,另外这种外壳材质阻尼系数较高,可以快速降消耗谐振……而相比铝制箱体成本上的优势,也给了M系实现更高性价比的可能。另外,同样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所有的M系音箱都没有经过喷漆这道工序,而是保留了NCE材料原本的颜色。 这只芬兰传统的Kuksa杯子就是用NCE材料制成的 LIP? —— 这又是一个M系所独有的技术,LIP是LaminarIntegrated Port的缩写,可译为“一体化层流式倒相孔”。
这种倒相结构的设计十分独特,在低音单元两侧设计了两个薄薄的夹层,气流通过夹加层状倒相孔排放至箱体下方,整个结构采用计算机有限元模型算法优化而成,最后在箱体注塑中一次成型。其相比传统倒相结构的优势是能够在优化箱体空间的同时降低对摆位的要求。真力的7000系列低音音箱也采用了类似LIP + 迷宫式的设计。
为什么M系要有两只小短腿?答案就在这里 LIP结构的工作原理 DCW? —— 这是一项几乎可以在真力全系列产品中见到的技术,DCW是Directivity Control Waveguide的缩写,中文译为“指向性控制导波”。
“指向性控制波导”配合“最低衍射箱体”,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箱体衍射和早期反射声,以获得尽可能平直的频响曲线。下方是方形箱体与MDE箱体的声辐射特性仿真图,MDF的箱体在各方向上都有较为平均的声压。 除了这些Fancy英文缩写外,M030还提供了什么呢?0.75寸的金属球顶可以达到21kHz的高频延伸,3kHz的分频拼点为6.5寸的低频单元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然而电子分音搭配30W+50W的D类功放依旧可以为M030带来53Hz (-6dB)的低频响应。虽然这个数字在HiFi产品中看起来并不出彩,但HiFi厂商们却没有几家敢于给出严格的频响曲线图。 发烧友在组建音响系统的时候最容易忽视房间对于音质的影响,事实上即使刚刚入门的发烧友也知道,房间的声学环境与音箱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只是在传统的HiFi器材里除了改变音箱的摆位,发烧友能做的实在有限。而在这一点上,有源监听音箱反而有其独特的优势。 再补充一点,真力更加高端的SAM系列有源音箱已经可以通过GLM软件实现更加智能和细致的房间声学测量与校准。对于这方面有要求的朋友也可以考虑市面上其他厂家推出的Room EQ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效果如何,有哪些差异,我暂时还没有比较过,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M030的信号指示灯 试听部分我打算分成两块来描述,先来说说在家电论坛体验中心23平米的小听音室里M030的发挥情况,然后简单谈谈我在真力中国审听室中对比M030与8030两款音箱的感觉。 在体验中心这间23平米的小听音室中,我为M030选择了马克No. 37 CD转盘和Lavry DA-N5作为音源。相比于前代产品DA924,DA-N5自带了不错的前级输出,这也更加符合一般发烧友的使用习惯。M030使用了Tiglon脚架和Gotham11301平衡线,EQ全部设为关闭。试听曲目比较复杂,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套系统一开声就给人以惊人的气势和场面,Mark 37与DA-N5都是标准的美式器材,中性的背后还有这难以掩饰的力量和热情,而M030本身透明、无染的特质就把音源的风格和取向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了。 与体验中心作为参考的达尼皇太子相比,M030的速度更快,低频也更加结实,高频虽然比较直接,但并没有皇太子那种开扬,活跃的感觉(对于录音师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染色)。中频部分,M030展现出了一种木制箱体特有的温暖音色,对人声的表现有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惊喜。M030另一个让我欣赏的地方,就是无论在人声还是器乐的重放过程中,都能保持极佳的声像定位,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舞台上的一切,这也是监听音箱普遍具有的一个优点。 接下来说一说本文最大的悬念,M030与同尺寸的师兄8030同场PK,到底有多大区别? 虽然体验中心的声学装修相比一般发烧友的听音环境已经算有了一定基础,但跟真力中国的这间按照ITU标准搭建的审听室却是完全无法相比的,下面这张是真力审听室实测的混响时间(RT30),可以见到中高频部分的误差竟然被控制在±0.025秒以内。 为了减少记忆偏差,我在工作人员(也就是你们的小路姐姐)的帮助下用Crookwood监听控制器进行在两只音箱间进行无缝A/B切换,为减少摆位造成的听感差异,两对音箱也采用了奇怪的叠罗汉体位。为了找到两款音箱的差异,试听曲目更是千奇百怪,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二十多分钟的试听时间,耳朵从敏感慢慢变得疲劳,但也得出了一些颇为意外的结论。首先,M030与8030尽管价格差距超过30%,但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相似性已经无法表达了)。单独聆听任何一对音箱,我都没有把握能区别出这是M030还是8030,只有在快速A/B切换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两者的差异。具体来说,8030的金属箱体让它的声音更加冷静、直白,而M030的NCE材质箱体给它的声底中加入了一些温暖的色调;低频部分8030的贝司更结实、有弹性,M030的力量感和凝聚性稍逊,中频部分8030的声音直白而冷静,相比之下M030则带有一丝热情,人声更加凸显,高频部分8030的细节相对略多,层次也较为突出,但难免多了一些金属味道,M030虽然暗淡一些,但拥有更好的耐听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