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包说之古老面包的诞生

 tomevtc79giy5g 2016-09-18

麵包發展迄今,對人類來說到底是甚麼樣的存在?像米飯一般不可或缺,像蛋糕一類嗜好品味,還是像咖啡之屬誘人成癮?吃麵包、品麵包、甚至是做麵包,似乎慢慢成為生活中有點重要的細節,因為透過麵包,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也認識不一樣的自己。


關於麵包,再怎麼蒐羅翻典,其實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全世界的麵包種類多到無法計數,推估上千上萬種也不為過,烤的、蒸的、炸的,有發酵或沒發酵,各有不同的口感與滋味,也都各有粉絲擁護。但是在研究麵包之前,我們還是來認識它的基礎背景吧!


『發酵麵包』的基本材料包括穀粉、水、鹽、及能給予麵糰發酵效果的酵母菌或細菌等,以上材料(加入副材料與否)進行攪拌(或揉捏)使之混合製作麵糰,麵糰經過發酵、整形、後發、加熱(烘焙、蒸煮、煎炸)的過程,成品『麵包』就完成了。


關於麵包,以下須知:

穀粉: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麵包是用『小麥麵粉』做的,但是除了小麥以外,可以磨成粉末的穀物其實很多,包括大麥、稻米、裸麥(黑麥)、玉米、蕎麥等一年生的草籽種種。現代人類拿來食用的穀物大約有九種左右,而這些穀物基本上就是人類的主食(小麥、稻米、玉米是世界最主要的三大作物),因為穀物中的胚乳部份含有豐富的多糖類(澱粉),是人類三大營養素之一,也是熱量的主要來源。


基本材料:包括穀粉(主要是小麥麵粉)、水、食鹽、發酵因子(比如酵母菌)。

副材料:想要讓麵包有更多變化而添加的附屬材料,比如砂糖、油脂、乳製品、雞蛋、果乾、各式種實等。

攪拌:將所有材料整合、揉捏後製作出麵糰。

發酵:狹義來說是讓麵糰膨脹、熟成。

整形:將基本發酵完成的麵糰進行分割、滾圓、成形等過程,得到麵糰最終的形狀表現。

最終發酵:為了讓成品麵包可以得到最佳的膨脹度,再次進行的發酵過程。

加熱:透過加熱之手段,讓麵糰成為人類可食用的『食品』,比如烘焙、烤炙、煎炸、蒸煮等。


麵包製作的過程看起來好像頗為簡單,但如要探究箇中道理,則是一門博大經深的學問,因為從配方、製程等不同層面,都關係著物理、化學、生物等基本知識,但麵包產出過程為何能如此迷人,科學背後那天馬行空的自由及試誤過程的樂趣,或許才是讓人安神、陶醉的關鍵理由吧!


各位有沒有好奇過,世界上第一個麵包,是什麼時候、被誰製造出來的呢?那它又是什麼形狀、又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


據史蹟推測,人類一開始栽培穀物為食,起自西元前七千年的西亞地區,也就是歷史課本裡頭會出現的『美索布達米亞』一帶(小時候總覺得這個地名特好聽,有一種很神秘的fu),而且此穀物就是現今大眾所熟知的『小麥』。不過當時還沒有製作『麵包』的技術,通常是簡單磨粉後煮成粥泥食用。而後人類也開始接觸到小麥以外的穀物,如大麥、燕麥等,進而製作出類似現代麻糬、烤餅類的食品。


直到西元前四千年,埃及人開始使用『石臼機』磨製麥粉(原料多為小麥、大麥等穀類),用以製作烤餅及啤酒,某種因緣際會下,將啤酒發酵種混入小麥麵粉,製造出稱為『galette』的圓形平燒麵包,據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麵包!文史記載在瑞士荒郊地區曾經挖掘出來一個『麵包化石』,是西元前三千五百年的古物,是重量約250g、直徑約17cm的小麥麵包,也就是說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發酵麵包就已經進入人類的生活,到現在則越來越深化,出現在西亞之外的每一個地方呢!


有沒有神奇,麵包的化石居然能保持這麼久而被發現!有一種時光錯亂並與古人連成一氣的感覺,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除了語言書簡,人類的歷史文明原來也可以藉由著石臼機、人類的手,及石頭烤箱所烘製出來的單純麵包,雋刻紀錄、涓流累積、並傳承發揚...此刻,無關乎民族、性別、階級,在麵包的國度裡,或許我們擁有同樣的平等,與選擇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