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休闲钓鱼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子线长度在15厘米~18厘米之间最好('15厘米'是指短的那根子线,以下雷同)。 长的那根请加二个你所用钩的钩距,为何呢?要知道,你在休闲钓中,大都以3~8两的鲫鱼为主,连带鳊鱼、草鱼、青鱼等,子线的长度在钓鱼时,是根据鱼的身高来决定的! 我认为:“针对你的主攻鱼类,根据你所钓鱼的大小,能够让鱼在一拖一触两根子线缝隙之间游过就行!”那样的子线长度最好,不管你是钓啥鱼都可如此做,主攻鱼小就短一点,鱼大就长一点。 比如,你在钓鲫鱼时,用15厘米的子线挺好,但用它钓青草鱼就显短了。到那时,你的子线应加长到30~35厘米以上才行,短了的话,一子线易断;二隐匿性不好;三操作不便。 而在钓鱼比赛时,对子线的要求就要精一点,多一点,,但也有规律可寻!(此也适用于野战) 一、根据鱼的大小情况:鱼小则短,鱼大则长。 二、根据鱼的滑口情况:滑口则短,生口则长。 三、根据鱼的咬钩情况:速度快则短,慢则长。 四、根据鱼的泳层情况:水面则短,水底则长。 五、根据池塘水深情况:水深则短,水浅则长。 六、根据池塘喂饵情况:颗粒则短,麸类则长。 七、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 八、根据池塘走水情况;走水快则短,不走则长。 九、根据池塘饵重情况:饵料轻则短,饵重则长。 十、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夏天则短,冬季则长。 在已知子线长短的情况下,钩距也是你要所需了解的。 钩距大小的失误,在钓鱼过程中对鱼获的多少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人用你一样的钓组饵料,但钓的比你多很多,他在整体上又看不出与你有二样的地方,问题恰恰就是出在钩距上。 何为'钩距'?一般是这样解说的:从下钩的钩柄圆头到上钩的钩底我们称为'钩距'! 钩距在正常的情况下,为你所钓鱼钩的整体高度(钩底到钩柄圆头顶)1.5~2个为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钩距还是要有变化的。 我认为,钩距的距离大小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 一因鱼钩的大小; 二因所钓之鱼的品种; 三因速度快慢来衡量的。 而不是以其它一些因素来决定的,如风力大小、水流;、水的肥瘦、生滑口、鱼塘底部情况、人为因素等。 下面就让我一点一点来解说: “一因”鱼钩的大小来决定钩距 鱼钩的大小决定了你所钓鱼的大小,大型钩的本身钩型就大,钩距也会随之变大,而小型钩的小也带来钩距的小,如:一枚3#白袖,它的整体高度是0.8厘米,那它的钩距乘以2,一般是1.5厘米左右;一枚伊始尼10#钩,它的整体高度是1.5厘米,那它的钩距就应是3厘米. “二因”所钓之鱼品种来决定钩距(我们就以常见的7种家鱼来一一解说) 鲫鱼的要求是最简单不过的,我们所提的二个钩距大都是可以适用.。 鲤鱼的钩距在一般情况下2个就够,但现在,江湖上还有那么一些钓鱼人,喜欢把钓它的钩距放小。他们的解说是:在鲤鱼中单钩单子线时,子线受力不足以抗衡鲤鱼瞬间冲力带来的影响,利用鲤鱼贪婪的本性,所以把子线放到同样长度,几乎没有钩距,增加中双钩的机率,以确保命中率,这招有时也可一试。 鳊鱼的钩距是根据你所用钓饵情况来决定的,如用饵料以商品饵或颗粒饵类为主,2个钩距足够了,而以草类浮钓,那它的钩距可尽量放大至10~30厘米之间。 草鱼的钩距也不复杂,只要在2个钩距上稍微放大半个就行,也可利用钓鲤鱼的方法而没有钩距,增加稳定性!浮钓草鱼时,也可采用钓鳊鱼时的钩距。我底钓青草鱼时,大都是放大钩距而不缩小,只要有很好溜鱼技巧就行。 鲢鳙的钩距在底钓时是一样的,,二个就够,而钓浮时,是根据鱼的大小来决定的,鱼头越大钩距就越大。在太湖地区我浮钓鲢鳙时,二钩之间的钩距一般放的都比较大(3个钩距),如碰上特殊天气,鲢鳙不开口,但经常蹭饵时,上钩撮雾化很好的饵料,,下钩则不放饵,用于刺鱼,钩距在10厘米之间为好。我的经验是:3斤以内的3个钩距。鲢鳙个体每大一斤就放大一个钩距。最大不要超过15厘米就行! “三因”速度快慢来衡量的钩距 这种说法大都使用于竞技钓鱼比赛中,鱼情越快钩距就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而慢则不用减小钩距。 当你拥有一套好的钓鱼工具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对钓鱼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观察,同时要学会改进,做到准确地表达到你的钓鱼过程中,而不要马马虎虎的行事,那你钓鱼技术的更新高低在短时间内就会显现出来。 我以为,碰上以上每一种情况,请以15厘米为标准,增加或减少你的子线长度,二个钩距为依据,,根据鱼情加减你的钩距长短。 小颖:在不同鱼情下子线长短、钩距之间的关系说的很清楚,值得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