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藏友们关心的青铜器收藏该如何下手,有什么实用的辨假、防假技巧等问题,记者针对几位藏家的情况,特别采访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有关专家。 个例一 追求独一无二的器形屡上当 说起玩收藏,锻炼眼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博物馆看展览,通过观摩真品来形成对艺术品的整体认知。但是,有的藏友“见解”特别,看到那些在博物馆里没有、历史资料上没记载、考古中也未曾发现的器物,就会将其当成“绝世宝贝”来看待。其实,这种行为风险很大,容易买到造假分子想象出来的“拟古器”。 南宁藏家巍先生买过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鼎,这只鼎高约35厘米,外表布满复杂的纹饰。最为特别的是,这只鼎有6只兽蹄足,除了分别位于鼎的四个角下有足以外,在鼎的底部位置还有2只足。魏先生从未在任何地方见过有6足鼎,他暗想“自己得了一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宝物”,最后花了大价钱买回家。无独有偶,上天似乎特别“照顾”巍先生,他又收藏到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那是一面带有底部的铜鼓。魏先生想买这件有底的铜鼓时,身边不少朋友劝阻他,因为众所周知铜鼓是没有底部的。可是,巍先生偏偏认为“世界无奇不有,凭什么就没有有底的铜鼓”? 就这样,抱着“独一无二”的心态,巍先生的藏品很是另类。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东西去参加一个民间宝物评选活动,结果有关专家明确告诉他都是新仿的,有的藏品上甚至还有现代焊枪的痕迹,魏先生一味地注重独特性,反而把这些基本的东西给忽视了。 专家支招:大家都没见过的东西很可能是“拟古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说,我国至迟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已经有了青铜冶铸生产活动,青铜的生产和加工持续繁荣了2000多年,青铜文化贯穿于夏、商、西周至春秋,与我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在历史上,青铜器象征着身份、等级、权力,其形制是有严格的讲究的,不可能任由个人“无奇不有地创造”。因此,鉴赏青铜器时,首要就是用“排除法”。藏家必须要了解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对于那些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假东西。王竑说,藏家见到那些从来没有在历史资料等正规途径上出现过的器物,首先得问自己“我真的中彩了吗”?千万不要头脑发热。 个例二 迷信“盗墓渠道”不可取 “这件宝贝是农民在土里不小心挖到古墓发现的,你可别说出去,悄悄地买走就算了。”“我朋友是搞工程的,他们工程队施工时不小心挖到古墓了,这东西就是从那里出来的。”不少藏友都经历过这样的“推销”,一些造假分子借“盗墓”的神秘色彩来掩饰自己,引人上当。 南宁的耿先生收藏了不少青铜器,他的藏品有个特点,那就是上面还沾有许多泥土,仿佛刚从地里挖出来的一样。当别人发出“为何有泥”的疑惑时,耿先生就会颇为得意地介绍说:“没错,就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说起自己藏品的具体来源,耿先生很是神秘,他说他有位朋友经常走访于国内多个青铜器出土大省,在那些地方,除了考古部门发掘的以外,还有许多是被人盗掘的、农民在自家地里挖地时刨出来的。这些东西由于“见不得光”,往往是很便宜就被人买走了。耿先生还侥幸地想:“即便是盗墓挖出来的,反正不是我个人干的,我只是买了东西而已,大不了退还给国家而已。这样并不触犯法律。” 就是在这种心态之下,耿先生源源不断地从那位朋友手里买了几十万元的青铜器,还为自己有这种“内部渠道”自鸣得意。有一次,耿先生想把自己的藏品与别人交换,对方提出要洗干净藏品上的泥土,因为“从墓地里出来,不吉利”。 耿先生就清洗了那件藏品,结果泥迹被水冲刷干净之后,现代造假的痕迹也出现了,耿先生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专家支招: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墓地里出来的东西 王竑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出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出土数量最集中的当属西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陕西。而在陕西,作为西周王朝肇基之地的宝鸡地区西周青铜器的出土最为富集,也最为重要。但是,日前由北京大学与陕西考古研究院联合在宝鸡周公庙附近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中,这片古墓已经是十墓九空。王竑说,这一片区域曾经发现大量的甲骨文,应该是历史文化重地,出现这样的结果令专家们也觉得错愕与无奈。盗墓这种行为不是在今天才有,盗墓的历史也非常长,有的古墓甚至是刚埋下去就被盗了。对于藏友来说,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对方的东西确系盗墓所得,那是违法的,应该向有关部门举报。否则,钻法律的空子,很可能是自己掉进了陷阱。另外,由于目前所见青铜器多为出土文物,国家对于青铜器的交易有着严格的限制。所以,购买青铜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 个例三 抓住工艺特点是根本 收藏最怕买到假货,骗子们的造假技术层出不穷、编故事的借口也花样翻新,这让不少藏家感觉玩收藏下手太难了。其实,在鉴赏中也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的定律,只要多看真品,多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同样能总结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经验。 南宁藏家毛先生喜好收藏青铜器,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是从钱币、兵器方面着手收藏和进行研究。毛先生在多年的收藏中,逐渐地总结出一套观察青铜器表面锈斑以及工艺的心得。有一次,毛先生的一位朋友得到一件青铜鼎,请他去帮忙鉴赏,毛先生看到,这件青铜鼎上面,有几条很明显的范线,这个在别人看来正是说明是真东西的依据,在毛先生看来却是弄巧成拙。我国青铜器从开始就发明了独步世界的陶范铸造技术,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创造了诸如组合范、浑铸、铸焊等独特工艺,一范一器,绝无重样,体现出先民们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状况下的聪明智慧。但是,当时的工匠不可能会刻意地突出范线,而是会将其尽量打磨得不那么明显,否则就会影响整件器物的美观。 毛先生说,这种习惯与今人也是一样的,制作紫砂壶的工艺师并不会为了证明是手工制作而故意留下指纹、指甲印等痕迹。只有造假分子,为了迷惑他人才故意让范线很明显,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毛先生的观点,最终也得到了证实,朋友买的拿件藏品确实是假东西。 专家观点:越是刻意的痕迹越说明有问题 王竑谈道,青铜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条件不同,青铜器体现出来的工艺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古代青铜器一范一器,有的青铜器还留有范土的痕迹,用工具抠都抠不掉,而且,这些痕迹往往难以造假。此外,观察青铜器锈斑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之一。青铜器上的锈斑应该是多样的、片状的,如果是呈现粉末状的肯定是假冒的。锈色由于青铜器保存的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这些颜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很丰富的。藏友们想要发现这些痕迹,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通过多观察实物,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自己的观察所得之中。 个例四 研究青铜文化乐趣多 在收藏圈里,对于青铜器收藏还有这么一种观点,有部分藏家认为青铜器收藏的空间太狭小,珍品的价格往往不是平常人能及,而那些价位低的藏品往往品相差,失去了欣赏的美观。对此,也有藏家认为,喜爱青铜器未必一定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藏品,研究其中的文化也相当有乐趣。 南宁藏家李先生说,他很喜欢青铜器,喜欢青铜文化,但是他只收藏了几面铜鼓。虽然藏品单薄,但是并不影响他对青铜器的研究,除了平常看书看资料以外,到博物馆看东西也是重要的渠道。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这次“吉金华章”宝鸡青铜器珍品特展上,他的收获就不小。现代人经常说的“节约粮食”、“节约资源”,但是对于这“节约”一词是如何来的是“知其云不知其所以云”了。李先生说,展品有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不同类型,在车马器中有一件展品的名字就叫做“节约”,其中一件看起来感觉与家里水管布管时用的“三通”差不多。古代人用这种“节约”,是将马的缰绳、头套等部件所使用到的线条穿过其中,这么做可以更好地管理这些线条,使得驾车更方便。 李先生说,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车马器中的“节约”与现代“节约”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言语演化的过程。李先生说,现在人们常说的“加官进爵”、“一言九鼎”等词语,都跟青铜器中的爵、鼎有渊源,这些就是研究青铜文化给人带来的乐趣。 专家观点:收藏除了好眼力还需要好心态 王竑谈道,目前市场上的青铜器价位越来越走高,藏友们不需要随波逐流去跟风追捧。客观来说,与瓷器、玉器、杂项等其他种类的古玩艺术品相比,青铜器的存世量要少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收藏青铜器的空间不大也是合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赏,既是一次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访古溯源之旅,也是一次发现和感受青铜之美的艺术之旅。因此,藏家们应该有一种好的心态,喜欢不一定要拥有,即便没有多少藏品一样可以研究,应该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从中获得收藏的乐趣。 作者:廖敏 来源:南国早报 2012-05-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