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龙潭今语 2016-09-18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深度
36氪的朋友们 · 5小时前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授权36氪发布。本文内容来源于郝景芳在“开智大会”上的演讲。

每次仰望星空,目睹宇宙永恒浩翰,你心底可能都会冒出一个问题:宇宙面前,人类如此平凡渺小,无论人类如何改变进步,宇宙只按自己规律运行,那么,人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天体物理专业的郝景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16 年开智大会,她尝试在科学的角度解答宇宙与人的意义:从简简单单的一个苹果开始,教你如何区分事实和观念,接着抽丝剥茧,深入到原子分子构成,甚至再抽象到量子物理学的物质波层面,让你发现,你对苹果的所有认识和判断,其实都属于感觉性质。

人与宇宙关系正如此,物质波宇宙经过人类感官才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套宇宙图景。正是由于人的存在,经由人的观察和思辨,宇宙得以「呈现」,物质波得以显形。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区分事实和观念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宇宙与人的意义。我会分享自己学习天体物理学的一些感受。

宇宙与人的意义,这个话题很大,我们一般是怎么谈的呢?我们这个宇宙非常大、非常大、非常大,有好多、好多、好多星星。然后我们人本身非常小、非常小、非常小。

这么渺小的人居住在这么庞大的宇宙中,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像朝生暮死的虫子一样,就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太能够让我们满意,如果跟宇宙比起来,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那我们作为人本身,自我就无处安放。

所以今天分享一点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个就是我人生的大问题,也是我一直萦绕不开的一个母题。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我们从最近很流行的一个思维训练开始,如何区分事实和观念。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客观的、科学的东西是事实,主观的、感觉的是观念。这个很好理解,在我们日常沟通中,做这样的区分很有用。

但关键的问题是,很多东西我们真的很难区分它到底是事实还是观念。奶酪是牛奶做的,这是事实。我很喜欢吃奶酪,这是观念。这些很好区分。

但是还有一些东西不好区分,比如他这个人长得很丑,这是事实还是观念?是真的有一个客观的性质叫做丑,还是丑只是我们的一个感觉呢?

另外还有一些东西就更加不好区分,比如有人说所有男人都喜欢年轻的女生。这个是事实还是观念?可能统计上认为它有一定的事实性,但是其实它也是一种观念。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物理学家是什么人呢?物理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就是试图对于事物的属性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它称为物理性质与感官性质的区分。举个例子,面对一个苹果,在苹果的性质中,红的、大的、圆的、好的、硬的、香的、甜的、静止的、贵的、漂亮的、脆的,这些性质里面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念?或者说哪些是物理性质,是客观的、科学的性质,哪些是我们的感觉性质,是人的主观性质呢?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我们首先把好的、漂亮的这些价值判断归入感觉范畴,这些是人类的感觉判断。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接下来,科学家再去做研究,从物理到化学,再到更深一步的研究,结论是「香的」、「甜的」这些其实是人的感觉。

我们看它的物质组成成分,没有说这个分子跟那个分子的差别是由于化学性质具备香和甜这些特性,而是等到这个分子进入人的感官系统里,我们才产生了香和甜的感觉。

物质本身、原子分子的性质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香或者不香,就是人的感觉性质,并不是真的客观性质。

再看其他项,红色是物理性质吗?它是真正的客观的科学性质吗?还是我们的感觉性质呢?

我们后来发现,红色表示了反射光的频率,但这并不是真的频率,是我们人对感光细胞很复杂的建构。人感觉到的色泽跟光的实际性质本身,还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管怎么说,红的、甚至包括脆的、大的,这样很多感觉都是介于物理事实和感觉性质之间的。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物理学家在之前几百年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刚刚所说的所有性质几乎都用原子、分子的模型来描述。还剩下的几个性质,本质上都可以用原子的位置、排布、速度来描述。

比如「圆的」我们认为是原子排列的位置性质,「静止的」是跟原子速度相关的性质,「硬的」也是跟密度相关的性质。

所以,似乎我们说的这些物理性质都变成了人类的感觉性质,只剩下了原子的位置、排布、速度这样一些算是客观的物理性质。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人是宇宙的观赏者

这样分析,科学家似乎感到满意了吧?并不满意。在原子、分子模型以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性质需要用量子力学描述。

量子力学发现,连我们刚才说的最后剩下的东西,原子分子的位置、排布和速度,依然是我们的感觉性质,它依然依赖于我们的观测,我们观测的时候它呈现出一个位置,再观测的时候它又呈现出另外一个位置,而这些在人的感官系统里面才会呈现。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原来提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总觉得是说人观察时发现这里有一个原子,我们一观察就把它改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原子的小球模型依然是我们的想象,真正的物质是什么样子我们完全不知道。

我们现在认为,物质的真正成分是物质波。那物质波是什么样子?完全不知道。尽所有可能去想象,我们也不知道。它并不是像原子的小球形,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形。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一次观察它在这里,下一次观察它在那里,这一次观察它的速度是这样,下一次观察它的速度是那样。

这是为什么?因为连位置、动量这样的性质,依然是我们的感觉性质。有人会说那些是仪器探测的结果,但实际上,仪器也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没有本质不同,原理上也是用我们感官接受的方式让波函数显形。

这样造成了什么结果呢?我们之前列出的所谓物理性质的集合已经空了,我们把之前想到的所有性质都挪到了感觉世界中。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感觉世界的物体,它所有的性质都是感觉世界的性质。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有的人就会问,这样一来,物理学家的宇宙难道是没有形状,没有速度,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感觉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那你能不能描述一下物质波的形态?其实,我们所有的描述都是人类的表象世界。物质波按照薛定谔方程来演化,我们把它的样子叫做「塌缩」 ,其实这个词用「呈现」可能更合适。这就是说,我们的任何探测,都是让它在一个表象中呈现出来,但这个呈现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过程,像刚才陈楸帆在开智大会上讲到虚拟现实,实际上我对于虚拟现实一直非常有感触。我们看这张图最左边的 psi 函数,这就是我们物质波的一个符号表现。

它经过人类的神经系统,我们用身体、眼睛等感官去感觉,然后大脑经过情绪、情感、理智的层层处理,最后在我们面前构建出了这样的图景。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那仪器有什么不一样?科学仪器总比人类的感官要靠谱吧?其实不是的,科学仪器只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科学仪器的实践原理其实跟我们人类的感官系统并没有本质区别,我们仍然要电子通过双泵实验在一个屏幕呈现出来,这跟我们人类眼睛去看这个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仪器也只是我们感官系统的延伸。

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无形的波函数世界,波函数宇宙经过人类感官系统之后,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套宇宙图景,这个图景就是我们的意识世界,就是我们的感官世界。

如果我们说真相分成「真」和「相」的话,那么这个「真宇宙」就是以波函数形式存在,我们居住的宇宙就是「相宇宙」,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它的表象的呈现。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来看,在物理学家眼中,宇宙就是有很多粒子的波函数。但我们人类看到的宇宙是这样的,鸟语花香风和日丽,这样的图景是我们通过身心能感受到的,这其中还加上了情感投入,看到美丽的天气、阳光,我们还会感到愉悦。

再比如,物理学家的宇宙是波函数,波函数,波函数,什么性质也没有。而我们人类看到的宇宙是璀璨星河,是哈勃望远镜探测出来的宇宙的壮阔图景。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样子其实都是我们感官世界的体验。这带来什么推论呢?人类的意识世界、精神世界就是我们建立的这样一幅宇宙图景。如果宇宙由意识建立,那么人类的意识在什么地方?我们去哪儿寻找我们的意识世界?在大脑里面还是在哪儿?

其实,我们不用到外面寻找,眼前看到的一切,包括我的影像在你眼中,你的影像在我眼中,就是我们的意识世界,我们就是生活在我们的感官世界当中。

所以我们寻找的其实不是意识世界,而是真实的宇宙世界,真实的客观世界反而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意识世界,这个意识世界本身就是虚拟现实的建构,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虚拟现实建构者,我们从一个波函数宇宙中建构出了表象宇宙。

所以在这样的宇宙图景中,宇宙本身是无形的,是我们让宇宙显形,我们是宇宙的观赏者。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赋予给人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就好比西方宗教里说神创造人,是为了什么呢?因为神想让人来彰显自己的荣耀。

宇宙创造出了人,作为这样一种智慧生物,我们人能感知宇宙,并且用我们身体的所有感官,再加上科学仪器,让这个宇宙成型、显形出来,让它成为三位一体的、色香味俱全的宇宙。这就是我们人的意义,我们是宇宙的观赏者。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科学和艺术都在寻求「真宇宙」

人是宇宙的观赏者,那这带来什么重要推论呢?其实借由这种对宇宙的理解,我们能够打通艺术与科学这两种呈现方式。

我们往往觉得,科学是观察真的宇宙的学科,研究的是客观事物,艺术是主观的、来自人的感觉和想象。左边的苹果是科学的,右边画的苹果是一个扭曲的艺术呈现,它跟真实不太一样。

但其实,如果你相信,真正波函数的苹果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左边看到的苹果也是感官世界的苹果,连摸到的、闻到的、吃到的苹果也都还是一个意识世界的苹果,你会发现,其实科学和艺术本身都是对于背后那个「真宇宙」的一种描述跟探索。

《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宇宙与人的意义

科学是我们更加直接地去看这个宇宙呈现出来的样子,艺术是我们去观察并带着情感去表现它。

所以我们对「真」的观察、描述和呈现,一方面体现为科学,一方面体现为艺术,它们本身都是「相」。二者用的方式不一样,但其实背后隐含的都是对那个「真」的关心。其实科学和艺术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我们都是生活在这样的表象世界中。

求真与求美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我们注视这个苹果,注视万事万物,这就是科学,这是第一层美。然后,以人类的手法去表现万事万物,这是意识,是第二层美。

我们有的时候会不知道怎么去产生情感联结,其实我觉得,如果能够认识到,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意识世界,如果能够真正仔细去注视周围所有的一切,我们就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实情感。我们去注视这个苹果,注视这个苹果本身的感觉,情感就会产生。

每一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己的宇宙图景中,生活在自己建构出来的意识世界中,其他人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也仍然都是影像。这个时候,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变成不同艺术空间与不同艺术空间之间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你越是认真注视其他人,越是看到其他人,越能够直接感觉到其中的情感。这个东西其实并不神秘,和我们的理智也并不矛盾,这是一个我们只需要清晰明示的东西,所以,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形容世界的过程中,帮我们把虚拟现实的世界更好地表现出来。

感官如何构建宇宙

对于我来说,我人生最大的母题是什么?我一直想描述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看到的宇宙图景是这样的一个表象的话,那么我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从我们的感官机制生成这样的表象。

从物理空间我们会涉及到仪器让波函数显形的问题,包括我们观测人体,观测脑科学,看到的电子实验等等,其实都是用某种仪器的原理让这个波函数显形。

神经科学研究的是我们在大脑里真正发生的机制,它到底是怎样让一个无形宇宙显形成三维立体的各种各样感官的宇宙?我们如何感知其他人的存在?其他人的存在如何在我们的感官系统和世界图景中能够显现出来?这其实是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自己对于美与好奇的感觉就是,当我们真正凝视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美的,这一把椅子的美和某一个山水的美其实不相上下,他们并没有性质上的不同,都是宇宙感官系统的呈现。

而我们关心这幅图景背后的「真宇宙」,这个就是好奇。我们永远想要探知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能够生成我们这样的宇宙图景。比如人类生活在表象宇宙中这样的一个理念,其实历代所有伟大的唯心主义科学家也都是这样说的。还比如柏拉图的洞穴上的人影,比如像佛教里面的世界观。

现代科学与古代哲人不同的是,现代科学认为,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去想象、去建构那个背后的真宇宙。所以爱因斯坦说,宇宙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量子力学的一套讲法是我们目前所接受的,即使我们现在认为人类生活的宇宙就是表象宇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建模,去试图猜测并打造背后的「真宇宙」,并且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识、人类的精神是如何建构起这套虚拟现实的世界。这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到目前为止我的各种探索、努力和写作都绕不开的一个母题。

我现在的一大兴趣就是观察小孩子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人的情感自然就存在,在大人身上可能都已经得到不同种扭曲,它并不能够真正反映这个世界中人们对它的真正感受,但在小孩子身上会有很多的体现。

关于人是如何在跟周围世界的互动中构建出自己的世界图景,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都绕不开的母题。

关于美,关于好奇,在这方面也希望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