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来由你知道吗?

 东方竹马 2016-09-18


小笑话一则

司马光砸缸后传:当“碰瓷”遭遇“锔瓷”

年少的司马光到李员外家玩,李员外的儿子不慎掉进水缸,司马光抱起石头砸破水缸,将其救出。

当晚,李员外来到司马光家里...


司马光:“叔叔,救人的事,是我应该做的,您不用特地到我家来感谢!”
李员外:“谁说我来感谢你的?咱家的水缸是官窑出的,价值不菲,我是来让你赔我水缸的!说吧,私了还是公了?”
司马光:“碰瓷儿不是?此乃宋朝!岂容“碰瓷党”横行?来人,锔瓷,送客!”

李员外倒地不起...

这里说的锔瓷其实就是指补瓷,顾名思义,即用锔子修补破损的陶瓷器。锔子也称锔钉,因锔好之处形似蚂蟥,诨名蚂蟥绊。

何为锔瓷

锔瓷的产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美观耐用的瓷器历来颇受青睐。但精美的瓷器也有致命弱点——易碎,破碎的瓷器永远都不可再生或者降解,人们时常面临着瓷器破碎后“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情形。于是先民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锔瓷技艺,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


金刚钻

经过锔瓷修补过后的瓷器,滴水不漏。因为有着“起死回生”的妙用,锔瓷在中国瓷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伴随着先民们“惜物保福”的情感和习俗,这项技艺至少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锔瓷的发展
  • 文献记载

由于古代文献向来忽视对于手工技艺的记载,有关锔瓷的文献记录更少,故我们很难考证锔瓷最早起源于何时。

这项技艺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其中就有锔匠做活的一幕。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过宋元锔瓷的实物。

国内文献最早提及锔瓷技术的要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编写完成的《本草纲目》。该书在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李时珍说的补瓷应是锔瓷无疑。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锔瓷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但文中“用铜丝熔合”一语如果不是翻译不准确,那就是利玛窦对锔瓷工艺不太了解而致误。锔瓷是用锔钉咬合碎瓷,而非“熔合”。

鲁迅小说《风波》中提到过锔瓷工艺:“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 三大派

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与中国的瓷器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中国瓷器的发展,锔瓷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这三大派的锔瓷过程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金刚钻,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三大派的金刚钻,形状不同,操作也不相同,比如山东派的皮钻是由三条皮绳往反拉伸,旋转平稳,对钻头、瓷器都有保障。但是每个派别的钻头材质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


皮绳钻

  • 两大类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锔瓷这一类的民间手艺又被称为行当,行当一词又是由行活和当活两种不同的分类所组成的。

那些传统意义上走街串巷,以修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手艺被称为“行活”,其工艺相对简单,能够熟练掌握的人比较多。所用的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材质也是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所用的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

  • “锔活秀”

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当时锔瓷不仅仅是为了修复瓷器,其本身也成为一种装饰。甚至有人会将原本品相完好的瓷器装上黄豆,再倒入水,用“胀死牛”的方法将瓷器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明末,周伯高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写道:“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自从有了“锔活秀”,锔瓷行当在古董、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由被动修补而转为主动作秀,由单一的锔补转为锔补修复,嵌饰做件,镶包配饰等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成为古董、古玩行里古旧老瓷器作秀的一门专业行当,作秀锔匠的名声也随之大振。一直到民国初期,“锔活秀”都盛行不衰。

  • 锔瓷现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还能看到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喽”。到了现在,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却已经并不多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瓷器坏掉了再买新的,瓷这一行当逐渐没了市场,这给锔瓷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急待保护,传于后世。

如何锔瓷

锔,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云:“以铁缚物。”锔的方法是:先将金属条两头敲尖,弯曲成钉脚,做成锔钉,再用来钩合物件,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锔合工艺在古代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建筑、造船等多种行业,在瓷器中的应用则更加的巧妙。

1

准备工作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2

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3

打孔

金刚钻头是锔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在铁钻杆的外面套着毛笔杆粗细竹外套,外套的两端用铁箍把铁钻杆和竹外套固定在一起。普通的钻具用铜焊把钻石镶嵌在工具头部做成金刚钻,然后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所以打孔要尤为小心。一是手要拿的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如果不小心打穿了,就需要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其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4

锔钉

锔钉制作直接体现了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的大小,要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还能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5

补漏

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世界各地的锔瓷手艺

根据锔瓷地域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最大的策源地。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称作艺术,所以被称作锔艺。

日本

金缮,金缮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也叫漆缮。它是一门用大漆、色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和锔瓷类似它的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漆缮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不仅仅用于陶瓷的修复,还可以应用于对竹、木、牙、紫砂、玉器的修复。同时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亚洲人的审美理念,如果采用得当的手法、优雅的设计,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之美”。

欧洲

欧洲的锔瓷修复技术源于中国。18世纪前期,清政府允许英、法、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大量欧洲商船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使得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猛增。到了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外销瓷已基本普及于欧洲平民家庭。

欧洲锔补清乾隆广彩满大人图大茶壶及茶壶局部

而平民家庭购买了相对昂贵的中国瓷器,不小心碰坏了不舍得丢弃,必然会想到修补。因为有需求,故促使欧洲匠人引进中国锔瓷的技艺,欧洲锔瓷与中国锔瓷的区别主要在于锔钉的材料和形状。在欧洲,锔瓷修复技术至少延续了300年,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消逝。

锔瓷手艺的传承

锔瓷的价值
  • 见证瓷文化的发展

锔瓷技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民间静态文化传统的代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特色,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技艺的标本。

  •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锔瓷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绝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更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锔刻技艺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刚钻的发明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世人所知的歇后语,将永久的流传下去,成为有本事,有能耐、解难易难的代名词。

  • 历史意义

锔刻瓷技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绝活的传承和中国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锔瓷的传承

锔瓷这一行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销声匿迹,老一辈的匠人越来越少,锔瓷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如今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1962年山东锔瓷巧手王神手

王振海是锔瓷手艺的传承人,他4岁开始学习家传锔瓷手艺,跟随祖父在北京琉璃厂开始立坯子,10岁成手,掌握“24样72种136道锔瓷绝活绝技”,至今做了五十多年的锔活。2004年,他和另外两名锔瓷手艺人一同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几年后申请被批准的时候,只有王振海一个人领到了证书,另外两位手艺人已经去世。过去的老手艺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论以前多辉煌,如果不能传承下去,再多的“本事”也是分文不值的,只有做好传承才是振兴这个手艺的正道。

王昌明是新一代的锔瓷手艺传承人,是一位90后的大学生。王昌明认为,锔瓷承载的不仅是一门传统手艺,更是中国人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优良传统。前些年,由于现代化制瓷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锔活手艺无活可做,但随着眼下文玩市场的火热,相信这项传统技艺会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锔瓷传承困难还在于其技艺的复杂性。修瓷即是修心,学艺之路没有捷径可走,贵在持之以恒。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艺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所以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不浮躁,不能急功近利方能传承锔瓷艺术。

现今会传统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国家和舆论理应赋予它新的文化养分,同时引导年轻人喜欢并参与进来,使这些手艺得以真正延续。

锔瓷工艺记录


还原社,扼守千年传承

锔瓷也被称之为“缝补生命,修复艺术”,体现了先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理应被华夏子孙继承经济社会下,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要用金钱去衡量,修补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省钱,更是“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美德之发扬!

还原社将持续关注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如果您有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欢迎联络!

今天,岂能忘血泪九一八!
85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4年间,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