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老农花 2016-09-19
一、发生
    根结线虫是近几年来蔬菜生产中,为害较为普遍,且发生程度迅速加重的一种病害,其寄主广泛。除辣椒、葱、蒜等辛香类为害轻感染外,其余蔬菜均发生程度不同的为害。一般造成减产损失20%~30%,严重地块达50%以上。
二、主要症状
主要发生在须根或侧根上。主要症状是根部形成根结(根瘤),一般在根结上可生出细弱新根,解剖根结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番茄的根结常在根上形成一串大小似小米或绿豆的珠状瘤;黄瓜根结则在侧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或根肿大,或呈须根团,一般为白色,质地柔软,轻者地上症状不明显,重者生长缓慢,植株较矮小,发育不良,结瓜小而且少。如根部无根结之类症状,则可将烂根部分直接在镜下检查,若看到大量线虫,或分离土壤也得到了大量线虫,并结合地上部症状特点,就可以初步认为是线虫病害。同时,由于大部分线虫都是为害根部,地上部表现症状因发病的轻重程度各不相同,有时和其他病原或不良因素引起的症状难以区别。因此,还必须经过分离,发现较多的线虫,才可能初步诊断是由线虫为害所引发的病害。
三、病原物
   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属垫刃目,为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的许多种。主要有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和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其中以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两种发生较普遍。线虫的一生分三个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
根结线虫主要以2龄幼虫在土中或成虫和卵在病根的根瘤内越冬,次年气温升到1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幼虫。主要分布在5~30厘米的土层中,以5~10厘米居多。土中线虫95%在表层20mm内的土壤中,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土和灌溉水,还有人、畜、农具等作近距离传播,带病幼苗作远距离传播。根结线虫喜较高温度,但不喜土壤过湿,一般土壤温度20—30℃,土壤湿度40%—70%,适合线虫生长发育。土壤温度超过40℃线虫大量死亡。致死温度55℃、10min。线虫在土壤中一般存活1~3年,由卵孵化为幼虫直到成虫再产卵的整个过程一般需时25—30天。
四、发病条件
   地势高,干燥,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发病重;碱性或酸性土壤不利于发病;土壤潮湿,粘重时,发病轻或不发病。如果土壤墒情适中,通透气又好,线虫可以反复为害。
四、防治
1.加强检疫。蔬菜根结线虫主要通过种子、幼苗的传带传播。检疫是防止根结线虫随种苗远距离传播的有效手段。
    2.苗床消毒或无土育苗。培育无病苗是丰产的基础。苗床是根结线虫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无土育苗是避免根结线虫为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苗床面积大,可采用苗床消毒措施。可用草炭、塘泥、稻田土等无病土育苗。
    4.合理轮作。一种线虫一般在同科、同属或邻科、邻属中为害,所以有计划地进行远缘科、属间2--3年间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可起到减少虫源作用。有条件的可以水旱轮作。
    5.深耕土壤。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cm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根结线虫好气性,而且晒土后土壤干燥疏松,播前深耕深翻20cm以上,把可能存在的线虫翻到土壤深处,可减轻为害。
    6.土壤处理。上茬收获后,在下茬播种前应翻晒土壤,尤以病地更需要翻晒,使线虫暴露在土表而促使其死亡。根据线虫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的特点,在线虫病害发生的地块,待作物收获后土表覆盖地膜,暴晒7天左右,即便土表温度达不到55℃的高温,一周左右的长时间也可杀死土壤上层的绝大多线虫在畦面每亩撒施生石灰75到100千克,翻入土壤交一次透水,覆盖薄膜,然后密闭温室15到20天,地表温度可到70摄氏度,10厘米土层可达60摄氏度。
7、增施腐熟的不带虫源的有机肥做基肥,可起到提高寄主抗性和耐性,增加根系发育强度和根表组织韧性,抵制线虫侵染的作用。在作物收货后清除田间病残体。
    8.药剂防治。其优点在于短期内可以迅速高效地控制线虫数量,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常用药剂:
    (1)克线磷(又名力满库):是一种有机磷杀线虫剂,为10%颗粒剂,是一种较理想的广谱性内吸杀线剂,并具有良好的触杀作用。
    (2)益舒宝(又叫灭克磷):是一种有机磷酸酯杀线虫和杀虫剂,为10%颗粒剂,是一种触杀剂。
    (3)米乐尔:是一种高效、广谱兼有杀虫及杀线虫作用的有机磷剂,为3%颗粒剂,具有内吸和触杀、胃毒作用,可防治各种线虫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