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害柑橘果品的“脱缰野马”——蓟马

 流远流远 2016-09-19

蓟马危害





蓟马档案

【学名】Scirtothrips citri 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


【为害症状】在柑橘各品种中,以柠檬和脐橙受害较重,其他品种次之。蓟马以成虫、若虫吸食柑橘等植物的嫩叶、嫩梢和幼果的汁液(特别喜欢嫩的)。尤喜在幼果的萼片或果蒂周围取食,但也有少部分发生在果腰等部位,柑橘幼果受害后表皮油胞破裂,逐渐失水干缩,呈现不同形状的木栓化银白色或灰白色的大斑痕,斑痕随着果实膨大而扩大,疤痕上的覆盖物可用手指甲刮掉。嫩叶受害后,叶片变薄,中脉两侧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受害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生长势衰弱。


【形态特征】成虫纺锤形,体长约1毫米,淡橙黄色,体表有细毛。触角8节,头部刚毛较长。前翅有纵脉1条,翅上缨毛很细。腹部较圆。卵肾脏形,长约0.18毫米。幼虫共2龄,一龄幼虫体小,颜色略淡,二龄幼虫大小与成虫相近,无翅,老熟时琥珀色,椭圆形。幼虫经预蛹(三龄)和蛹(四龄)羽化为成虫。

蓟马高清示意图

【生活习性】柑橘蓟马在气温较高的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以卵在秋梢新叶组织内越冬。次年3~4月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在嫩叶和幼果上取食。蓟马主要为害时期是5~6月谢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以谢花后至幼果直径4厘米期间为害最烈。第一、二代发生较整齐,也是主要的为害世代,以后各世代重叠明显,一龄幼虫死亡率较高,二龄幼虫是主要的取食虫态。幼虫老熟后在地面或树皮缝隙中化蛹。成虫较活跃,尤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成虫将卵产于嫩叶、嫩枝和幼果组织内,产卵处呈淡黄色,每雌一生可产卵25~75粒。秋季当气温降到17℃以下时便停止发育。


蓟马防治策略

【防治方法】①开春清除园内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虫卵。②干旱时要及时灌水。③谢花至幼果期加强检查,可在晴天中午选择树冠中下部果用10倍放大镜检查萼片附近的蓟马虫数,当谢花后发现有5%~10%的花或幼果有虫时,或幼果直径达1.8厘米后有10%~20%的果实有虫或受害时,即开始药剂防治。药剂可选:20%啶虫脒、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l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或50%,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l000~1500倍液喷雾。

若是蓟马对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已经产生抗性,目前在防治时应用较多的农药为噻虫嗪、唑虫酰胺。

 

最佳用药时期

【注意事项】

1. 蓟马昼伏夜出,选在早晨或傍晚用药效果较好。

2.由于蓟马繁殖速度极快,所以要提前进行防治,若错过防治适期,用药量大,效果还不好。幼虫时期防治,一般在抽梢1-3厘米或者花露白时期。

3.进行喷雾防治时要全面细致,蓟马多在植株的中下部及地面栖息,喷雾时最好在植株的这些部位进行喷药。

4.对于保护地蓟马的防治可以采用熏棚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方法。露地蓟马防治可以地上、地下相结合,在浇水时冲施杀蓟马的农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