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快报

 kikiru 2016-09-19

2016年,互金圈遭遇冰火两重天:一边是P2P的倒闭潮,一边是,新模式的全面崛起。


进入涅槃期的P2P,为新崛起的互金圈,上了最为昂贵的一课:风控之痛,恐怕是扼住互金咽喉的那只手。


没有征信体系的中国,互金的发展,就如沙漠中迷途的旅人,饥渴难耐,却又茫然无措。


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万众期待中,八家征信机构拿着央行的“介绍信”,开始蹒跚学步。


不管是阿里的“芝麻信用”,还是腾讯的社交数据,这些所谓的“大数据征信”,真的能成为中国互金的救世主吗?

1风控之痛


“中国的互金产业发展慢,成本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征信体系,导致每个互金公司,都得自建风控系统”,某业内专家指出。


一家P2P平台的老总在同行间的饭局上醉后沉吟:“现在是在刀尖上跳舞啊,我明天就可能要在被围堵和跑路之间做选择。我宁愿一下砸几个亿下去,把风控做起来。”


而“风控专家”,也是互金圈的香馍馍。国内主要的招聘网站上,这个职位大多都是50万以上的年薪。


风控之痛,每个互金从业者都感同身受。


目前,市场上有近百家公司从事个人征信业务,主要玩法是黑名单识别,灰名单识别,以及客户征信评分。


一些大数据风控公司,号称拥有将近1000万的黑名单。


黑名单来源于民间借贷、线上P2P、信用卡公司、小额借贷等公司的历史违约用户,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再有借贷行为。


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催收公司,“黑户”的催收成功率一般小于30%。


也就是说,目前只有200万左右的黑户仍旧活跃。


基数有点小,对于互金平台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所谓的“灰名单识别”,是逾期低于3个月、但还没有达到违约的客户,灰名单通常意味申请人在多个贷款平台进行借贷,总借款数目远超过其还款能力。




从征信公司来说,每家拥有的名单相比市场总量都是沧海一粟。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互金公司抱团,数据互通有无,也可以大幅度降低风控成本。


但互金平台都不太愿意贡献自家的名单,一来自己真金白银换的教训不甘心拿去“资敌”,二来名单太长影响公司声誉,降低公司估值。


这就形成了第三条路——客户征信评分。


玩法就是,互金公司们把用户数据统一交给第三方征信机构,第三方机构建立统计模型,代入数据,最终得出信用评分。


但由于每家机构聚集的用户基数不大,评分的可信多高,也有待商榷。


黑灰名单作车轮,一份评分作车架,互金公司如此抖抖霍霍上路。


“互金公司的数据现状就是,没有好的征信机构,也没用好的数据源,相当于,既没有发动机,也没用柴油”,业内专家称,这也导致了互金行业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坏账率已高达12%。


2巨头的掣肘


2015年,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市场化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其中三家仍以信贷数据为重点,前海征信、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五家则另辟蹊径,根据各自的数据优势,探索新的征信评价体系。


布局最早的,无疑是阿里系的芝麻信用。


“阿里巴巴并非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马云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


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阿里在每个布局都做数据沉淀。


去年1月央行上述通知下发后仅仅23天,芝麻信用上线测试,阿里不过是拿出了一个早有准备的成品罢了。


芝麻信用分考虑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的信息。


数据来源呈三足鼎立,其中来自淘宝、天猫、蚂蚁金服等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占一半以上,公安、工商、税务、电信等政府部门数据和金融机构、同业征信数据完成补全。


据了解,去年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与芝麻信用开展合作,将信用卡审批通过率提高2-3%。能反哺传统金融机构,芝麻信用的实用性初步证实。


然后,芝麻信用分就一定公正吗?


不是,甚至可以刷。


在网络上,刷芝麻信用分已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