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中国画,法国卢浮宫教育女掌门怎么看,如何讲?

 luxb696 2016-09-19

乐乐道来



一周前,与来自法国卢浮宫国家博物馆公共发展和文化教育部主任,Frédérique Leseur 女士整整呆了两天。


听法国博物馆界的教育家谈谈,

如何设计课程?

如何利用艺术教育开发创造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怀?

如何用抽象创作表达综合体验?

... ...

 和一群热衷教育和艺术的人们热烈地讨论,脑洞大开。


今天就跟大家从一幅画讲起... ... 


让喜欢艺术,但总怕自己知识不够的爸爸妈妈们,充分地准备,自信地跟孩子们一起看展。





Frédérique 女士给我们分享了一幅中国画作,关于这幅画的唯一信息,她给的介绍就是这是2012年参展的 “紫禁城在卢浮宫” 的一件展品。(The Forbidden City in the Louvre: Emperors of China and Kings of France)


给我们挑战的是:

如果她是一个对中国毫无所知的6-10岁的法国小孩, 该怎么介绍这件中国的展品?


大家热烈地讨论, 跟Federique 互动,探索法国博物馆教育的思路和实际案例,得出了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答案, 分享给大家。



1不要先让孩子和自己先去看说明牌



这是看展的大忌。


每个人都有自由地欣赏和诠释画作的能力和权利,可以等自己独立探索结束后, 再看解释。 


不要轻易被所谓的“专业”给吓唬住,即使自己理解的跟说明牌上大相径庭,也没有关系,本来人就不同, 怎能保证大家的观感体会高度一致? 


有些说明牌采用的直接翻译, 会让许多人更加困惑,不知所云。 Frédérique 女士说她当时一直弄不懂为什么这幅画叫做 《一只鹰站在神奇的草上面》。


事后我跟她分享,鹰的脚下,画有几棵灵芝,在中国,灵芝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也寓意着延年益寿。所以直接翻译过去的,所提到的神奇的草,就是指灵芝了。


2给孩子创造多感官的体验


 在看展之前可以做充分的准备,如果能让孩子从看, 听, 闻,尝,触觉等多感官去体验,会带给孩子非常深刻的印象。 




和孩子一起观察和讨论通过这幅画, 都看见了什么?

可以拿出一个“神秘盒子”,准备一些他们轻而易举能观察到的物体,并让他们去真真切切地触摸。

比如:松树上的松针; 干枯的树皮;石头;泥土;干草;植物;灵芝; 羽毛等。


再和孩子们讨论, 想象如何置身于画卷中,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

可以提前准备一段小溪潺潺流过的音频, 当讨论到溪水声时, 跟孩子一起听曲感受。

也可以在展览快结束后,发给孩子们哨子,离开博物馆之后,大家一起吹响哨子,想象鹰叫的场景。



当看到松树干上缠绕着紫藤花,闻起来会怎么样?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用花香的香水喷洒在卡片上,当发现画作里的紫藤花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闻闻卡片,从嗅觉上感受这幅作品。





3引导观察的法宝,多问为什么?



去看一个展览, 不需要父母充当行家。我们是陪伴者,陪伴着孩子一起去探索的同伴。


  • 画作的材质是绢,宣纸?为什么呢?

  • 画家用的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墨?

  • 这幅画是什么色彩? 黑白?五彩?

  • 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鸟?它在干什么呢?

  • 跟你以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呢?

  • 这幅画是画给谁的?为什么呢?


所有的答案,没有对错,观察力被激发,想象力被唤醒,逻辑分析力被调动, 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4让每个人参与的实拍环节


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欣赏完这幅画作后,可以请孩子们用手机或IPAD抓拍他们最喜欢的画作的细节和局部。事后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他们最爱这部分, 也是特别有意义的。



5父母的“专业引导”


这一步不是必须的。 真的, 我跟这位在法国卢浮宫国家博物馆从事快20年公共教育的专家就这个问题探讨过,真的不是必须的。当然有的话,锦上添花。父母的最大职责, 就是开心地带孩子们去博物馆看展览,让孩子们浸润在艺术的殿堂,艺术会和他们直接对话。


如果家长们在艺术方面很有见解, 当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这幅画是画给谁的呢?画给国王?因为鹰在在中国文化里也象征着帝王。它正俯瞰自己的江山?哦, 难怪具有这份豪情。



松树和灵芝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长寿。 这也是画家对皇帝的祝福。

再对比地观察,这幅画作看到的山和水, 跟之前哪里看到的类似?或者不同?


这幅画是怎么构图的?三分之一黄金分割?居中突出重点?


当然你更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类比:

如果孩子刚看过Zootopia 电影,就跟他解释这是动物新城新来的鹰正在新开辟的领域巡视;


如果是正在痴迷武侠和文言文的孩子,就说这是杨过的雕兄,正在摆pose,让人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却隐隐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如果是自然地理控的孩子,就引导他研究画中鹰的种属和习性,松柏树瘤的形成机理,售价不菲的灵芝如此密集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地形地貌判断画家可能参照的自然地理区域。




与法国卢浮宫国家博物馆公共发展和文化教育部总监,

Frédérique 女士的合影


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

                                      ——法国卢浮宫馆长




关于“乐在当下”


《薄伽梵歌》提出生命的三种形态:

1.懒惰愚昧没有目标和成就的生命

2.充满行动,忙碌和欲望的生命

3.善良的生命,不只关系到自己还关系他人


我想成为第三种人。


喜冒险,爱稀奇,凑热闹,分享控。

资深博物馆迷,马拉松爱好者。

从打拼十年的IT圈跨界到教育行业,同几个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好朋友创办一土学校。

“乐在当下”均为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