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锦 | 锦绣之冠

 花小鼠 2016-09-19

宋锦 | 锦绣之冠

中国的成语中,不乏带“锦”字的成语,如“锦衣玉食”、“衣锦还乡”、“锦心绣口”、“锦囊妙计”、“锦瑟年华”、“前程似锦”等,无不印证着锦的精美。在我国众多的锦中,最为著名的锦有蜀锦、云锦和宋锦,合称“三大名锦”。

宋锦 | 锦绣之冠

具有“母天下锦”之美誉的蜀锦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山谦之《丹阳》记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为蜀锦,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宋锦 | 锦绣之冠

到了宋元时期,三大名锦中的宋锦和云锦相继形成,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中“云锦”形成于元,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因其质地缜密厚实、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云霞,故称“云锦”。元明清三代,云锦一直为皇家御用,其通身的珠光宝气彰显的是皇家气派。

宋锦 | 锦绣之冠

宋锦是于宋代发展起来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它以斜纹结构为主,以满地几何填花为特色,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质地坚柔、色彩丰富、图案纤巧、华而不炫、艳而不俗、贵而不显,享有“锦绣之冠”的美誉,2006年与蜀锦、云锦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锦 | 锦绣之冠

早期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特色,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风格,中后期以来,受时代变迁和社会风尚变化以及宋代画院画风的影响,宋锦图案注入了写实风格,纹样清新自然、秀丽柔美,题材也比汉唐更为广泛。到明清时期,宋锦的图案风格、组织结构以及织造技艺已与蜀锦有了很大不同,其质地坚柔轻薄、花色丰富典雅,从而成为中国织锦的第二个里程碑。

宋锦 | 锦绣之冠

明末宋锦残卷

苏州宋锦最初的用途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后来随着中国织锦艺术的不断发展,宋锦也逐渐形成了用途不同、风格各异的三个大类,即大锦、台锦、小锦三大类。

宋锦 | 锦绣之冠

大锦包括全真丝宋锦、交织宋锦、真丝古锦、仿古宋锦等品种。常用于装裱名贵书画和包装高级礼品盒。合锦,常用于装裱一般书画的立轴、屏条等。小锦,包括月华锦、万字锦和水浪锦三种,多用于装裱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

宋锦 | 锦绣之冠

宋锦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又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 | 锦绣之冠

织造中采用分段调换经纬的方法,使得宋锦绸面色彩丰富,纹样色彩的循环增大,有别于云锦和蜀锦。宋锦的纹样具有特定的风格,一般在既定的几何框架中加入折枝小花等等图案,配色典雅和谐,主要品种有八达晕、水藻戏鱼、倒仙牡丹等等。

宋锦 | 锦绣之冠

绛地彩织天华锦裱片

宋锦 | 锦绣之冠

蓝地彩织团龙天华锦裱片

宋锦在造机组织上既不同于云锦的绸纹,也不同于一般锦缎的缎纹,而是采用三枚斜纹地,经分为面经和底经二重,所以又称重锦。底经用有色熟经,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经与面经的比例是三比一。纬线用多种色彩真丝熟经或染色人丝交织而成。

宋锦 | 锦绣之冠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繁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

宋锦 | 锦绣之冠

宋锦 | 锦绣之冠

时至今日,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 | 锦绣之冠

正蹊堂的宋锦系列布鞋,追求面料工艺的极致,在宋锦的织造工艺上严格按照古法,并加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最初大多用作书画装裱的宋锦巧妙融入于鞋面之上,并在布鞋款式上推陈出新。

宋锦 | 锦绣之冠

正蹊堂的宋锦系列布鞋继承苏州优秀的宋锦织造工艺为追求优异的蚕丝洗涤水源精选江苏宿迁之蚕茧苛刻的原料供应传统的织造工艺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

只为您提供一双完美无瑕的正蹊堂宋锦布鞋

宋锦 | 锦绣之冠

正蹊堂宋锦系列夏威夷系列 蓝头鸟中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