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南烟舍 2016-09-19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北京华辰2013秋拍成交价402.5万元



作品鉴赏

《慈母手中线》是“故乡组曲”系列之一,是系列组画中描写母亲题材及故乡情怀的经典图式。同类题材又画面相似的还有作于1982年的《晌午》,同样的构图场景;溪边老树下,埋头忙作时。唯一的差别:是母亲也是罗中立瞬间心境的变化,《晌午》中女子微晗首做着心爱的小物件,惬意的姿态、清雅的自然情境渲染出一份闲时、宁静的时光感。而《慈母手中线》则似乎更显感情的浓厚、凝重,母亲埋头专注于手头的活计,婴儿在一旁酣睡,母亲的慈爱与守护在无声中传递。罗中立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极常见却又很容易随时间溜走的片刻,让这一在记忆中萦绕千回的温暖,真实再现。他有意消减了画面的矫饰意味,在人物形态及场景描绘中追求口语化的直白,母亲粗壮的手臂透出一种健康的美,还原了人性真实、自然的本质。老树及河边的青绿采用了点彩和类似于石壁画的色彩肌理语言,使人物与背景紧密交织、协调统一,有一种生活日记的真实,更有一种大璞不雕的粗犷和质朴。这也是罗中立对乡村、农民无限热爱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中对原初的、本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激情的追求。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局部

“生活流”的深处—罗中立第二阶段乡土创作《生活组曲》
20世纪80年代,“人性的复归”的社会思潮成为油画的主要文化命题。“伤痕美术”“乡土写实”艺术接踵而至,在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一股“真实绘画”的潮流。其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典型模式,不论是其美学标准的普遍性,还是形式及内容开掘的深度及广度,都达到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巅峰”高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当代绘画演进的逻辑起点。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也是艺术个性意识的复苏,艺术家以自身的独立性对抗和消减现实的权力话语,补充和健全了绘画的人文构架,以强烈的历史情感和现实批判精神为中国油画的当代表达注入了鲜活的感性色彩,这无疑是历史性的贡献。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局部

而在这一点上,80年代的罗中立则是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其代表作《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超级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在的艺术感染力,在美术界和观众中引起了轰动,刮起了一股影响当代中国美术界的旋风。画作蕴含的批判现实的精神、思想倾向是那个年代最大程度的释放,也是罗中立内心凝聚情感的真实抒发。青年时期的罗中立三往大巴山,真实的在这里生活过,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内心里有表现农民精神的强烈愿望,此作是他对农民生活最真切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本真的最好表达。《父亲》在1980年的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一等奖,这也坚定了罗中立一辈子表现农民的信心,他认定自己要画他“熟悉的大巴山农民的平凡生活,画他们的悲欢、喜怒、爱憎、生死”。他曾说:“我觉得作品应有人民性,作品应和多数观众起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作用,要做到这点,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真实感情。”而此种理念贯穿其艺术创作的始终,其随后的艺术创作一直致力于在农民生活题材中展现朴实、稚拙的人性大美,将米勒的抒情、诗意与勃鲁盖尔的率真、粗犷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局部

1981年夏,罗中立完成学业,毕业创作是构思于《父亲》之前,却完成于其之后的《故乡组曲》,《父亲》集浓厚的感情与强烈的批判为一体,塑造了“乡土写实”的典型模式,而此系列作品则在思想情感及艺术探索的延续中逐渐向“生活流”靠近。他改变了细腻的照相式写真、围绕主题来组织细节和道具的构思方法,开始以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如《吹渣渣》《翻门槛》等,来表达他对农家生活的尊重和爱惜,造型手段厚重、圆浑,人物形象粗犷、朴实,朴拙之中更显得自然、含蓄。如果说作品《父亲》近于纪念碑或交响乐,那《故乡组曲》就如一篇篇散文小品,以最坦诚、最真实却让人最熟悉、最能产生共鸣的方式,刻在人们的内心。
“生活流”是对生活现状的自然主义观照,讲述我们看到的那些由于平常而被遗忘、由于熟知而不能被真正理解的生活。本来它可以唤醒我们对生活本身的艺术体验,演进为生活化的艺术倾向而与后现代艺术相通,但我们总要求艺术有过多的文化负荷,对自然状态的感性生活反倒不屑一顾。因而在“85美术新潮”袭来之时,“生活流”也因局限于写实绘画而隐没于历史之中。但罗中立依然默默地延续其一贯的探索,他的《故乡组曲》已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叙事,转向于近距离的个性关注,这个转变极富历史文献价值,蕴含了历史美学观念嬗变的端倪。自此开始,其绘画语言由写实转向变形和夸张,逐步实现了由塑造到书写的转折。罗中立在创作中强化了笔调的书写性,消解了“典型形态”的修饰和紧张,充满了感性特质,为题材的形式呈现找到了多种可能性。在色彩运用上逐渐倾向于主观,呈现出一种原始、粗朴的表现意味,因而形成了其第二阶段的创作面貌,在最日常、最平凡、最不值得描绘的农民生活中选取题材,用敦实粗矮的人体、参差错杂的笔触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来表现农民文化的本色,生活的悖理和存在的别扭、生命的强悍和习惯的荒唐,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浓但又十分古怪的民俗画,使场景气氛更具有一种“还原”般的朴素和真实,将生活化的形态与农民主题达成了和谐的同构。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局部

此一时期的作品中有山间田野的农忙场景,如《打草》《拾穗》;以及像《谷食内》《牛棚下》般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更多的则是对于新生命的成长纪事、及母与子题材形式的刻画:如作品《毛毛雨》《穿针女》《催眠曲》等。罗中立在厚重而又稚拙的形象塑造中,涌动的是乡村间最质朴自然的情感,如同一首乡村恋曲,吟唱着大巴山乡民绵延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此次上拍的《慈母手中线》(LOT1333)也是“故乡组曲”系列之一,是系列组画中描写母亲题材及故乡情怀的经典图式。同类题材又画面相似的还有作于1982年的《晌午》,同样的构图场景;溪边老树下,埋头忙作时。唯一的差别:是母亲也是罗中立瞬间心境的变化,《晌午》中女子微晗首做着心爱的小物件,惬意的姿态、清雅的自然情境渲染出一份闲时、宁静的时光感。而《慈母手中线》则似乎更显感情的凝重、浓重,母亲埋头专注于手头的活计,婴儿在一旁酣睡,母亲的慈爱与守护在无声中传递。罗中立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极常见却又很容易随时间溜走的片刻,让这一在记忆中萦绕千回的温暖,真实再现。他有意消减了画面的矫饰意味,在人物形态及场景描绘中追求口语化的直白,母亲粗壮的手臂透出一种健康的美,还原了人性真实、自然的本质。老树及河边的青绿采用了点彩和类似于石壁画的色彩肌理语言,使人物与背景紧密交织、协调统一,有一种生活日记的真实,更有一种大璞不雕的粗犷和质朴。这也是罗中立对乡村、农民无限热爱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中对原初的、本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激情的追求。


罗中立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

罗中立 故乡组曲-慈母手中线局部

从《父亲》中强烈的反思、批判到《故乡组曲》中浓厚的爱,罗中立从批判现实的时代精神中走出来,从“乡土写实”的典型模式,逐渐走向“生活流”的深处,在他熟悉的农民文化的底层,发现了一股粗厉的生命潜流。从现实到表现,罗中立的创作兴趣点由形态转化为体验,由叙事转化为抒情,进而开始了语言的象征性追求,为现实主义油画的形态开掘提供了典型经验。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存的参照,一个恒久的人与人交往的价值模式。这样大巴山区的农民生活,就超越了地域性的自然风情,成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精神和价值模式观念的反思。他不再是一个乡土意义上的“农民画家”,而是借大巴山这一地域文化,来表现都市知识分子对当代生活的现实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当代艺术家,他以自己执着的艺术情感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创造了现实主义油画的当代特色。


作品资料

作者  罗中立  
尺寸 110×78cm
创作年代  1983年作
估价  RMB  3,500,000-4,500,000
成交价 RMB  4,025,000
专场 中国油画及雕塑
拍卖时间 2013-11-17
拍卖公司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3年秋季拍卖会
著录:《艺术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3月号第268页。
签名:中立 1983.2
来源:香港佳士得1997年秋拍,《吴冠中精品及中国当代油画精选》专场,图录号:336。
华辰拍卖2011春拍,《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图录号:81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