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思考 商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5年8月10日)
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是当前和“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打好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组合拳,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市经济赶超跨越至关重要。 一、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园区自2009年起步建设,近年来,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思路,抢抓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等机遇,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形成了力量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配套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园区建设和发展呈现规划引领意识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特色日趋显现、循环经济加速推进、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等良好局面。目前,我市共有工业园区15个,其中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工业经济园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洛河新型工业启动建设,13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76.7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划面积56.67平方公里,在建面积18.7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2.05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累计入园企业38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47亿元,增长31.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7%,实现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24.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3.3%,上缴税金11.5亿元,增长41.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7.3%。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结构调整的主阵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园区经济成为全市工业提质增效和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市、县区围绕打造关天产业新城、西安都市功能拓展区、“一体两翼”中心城市等战略目标,按照“聚集产业、突出特色、优化布局、配套协作”的总体要求,加快“三区四基地”建设和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引进了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电子和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力促工业发展由单一项目建设、企业培育、资源开采向园区化、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工业园区引领、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 (一)深化市情认识,突出园区发展的引领力。商洛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资源富集、但开发滞后。进入“十一五”以来,基于对市情的深刻认识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及时做出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的决策,把工业园区作为商洛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建设幸福商洛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园区建设统领工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我们围绕“依托大西安、建设大商洛、打造大品牌”的发展思路,紧扣“开放创新、高效集约、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新型园区建设目标,按照“园区建设市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社会贡献增量化”的要求,全市上下聚焦园区、聚力建设、聚心发展,奋力打造商洛工业发展新平台。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工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发展到规范建设、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升级的根本性转变,工业发展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向产业化、园区化发展的新突破。工业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商洛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创新建设思路,提升园区发展的承载力。按照“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强化支撑”的要求,积极创新思路,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把工业园区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之中来考虑、去谋划,统筹园区规划和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的衔接融合,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载体、城市拓展功能区、群众创业增收平台,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聚集区、城镇化拓展新区、城乡统筹一体示范区,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布局。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特色化、专业化、聚合化, 探索建立了“串珠布局”、“一区多园”、“园中建园”、“一片区一产业”的布局模式,实现了园区布局由分散式、点状式向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化转变。三是坚持创新促动。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业聚合型、多元投入型“四型”园区建设模式,实现了园区建设开发由政府主导、综合建园向市场主导、特色建园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园区建设的大提速、大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园区发展的原动力。按照“注重特色、循环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路,主动适应结构调整新趋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内生动力。工作中,突出“四个围绕”:一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调结构。始终坚持率先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并重,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创建循环型园区,培育循环示范企业,实现了从注重园区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推动持续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市已建成7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认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5户、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3户,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循环经济成为商洛发展的最大特色。二是围绕打造产业集群调结构。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扩张园区经济规模。目前,全市钼、钒、锌、铁等有色产业初具规模,光伏产业成为全省典型,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现代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围绕培育新兴产业调结构。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饮用水等新兴产业,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单纯的资源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市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发展到80多家,成功引进了深圳神州实业、长兴科技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开发出了威氧富氢水,填补了我市电子信息和高端水产业的空白。四是围绕为大企业配套调结构。积极争取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园区,发挥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目前,比亚迪、中金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商洛,新发展景鸿塑业、柏伦实业等配套型企业30多家,配套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四)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园区发展的支撑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工业投入的首要任务,落实有效举措,全力加快建设。工作中,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精心策划项目。市上和各县区每年拿出项目前期费近亿元,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关键产品,策划包装一批符合产业定位、关联性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产业集群项目,确保项目储备充分、接替有序。二是扩大招商引资。采取以园招商、项目招商、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项目、扩投资。近三年,全市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27个,合同引资额658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219亿元。同时,在集中区内大力兴建“中小企业孵化园”、“返乡创业产业园”,建成标准化厂房17.6万平方米,对入驻企业实行租金减免政策,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租金减半,已引进100多户小微企业入驻园区。三是严把绿色门槛。我市严把环保、生态、安全底线,制定了《提高工业园区项目引进质量的意见》,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附加值低的项目提高门槛、严格限制;对优势项目,降低门槛、优惠支持,优先安排入区,确保项目引进及建设质量。四是狠抓项目实施。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效”的思路,逐级建立项目包抓责任制,全力加快项目实施步伐。2014年,各园区在建项目156个,完成投资112亿元,有59个建成投产,新增产能120亿元。 (五)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园区发展的竞争力。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园之基、强园之本,在不断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园区发展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工作中,强化“四个联动”:一是强化校企联动。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目前,我市50多家企业与一批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其中,山阳金川封幸化工公司牵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出国内最先进的皂素清洁化生产新工艺,被确定为同类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标准。二是强化政企联动。市上组建了现代材料院、尾矿资源利用综合实验室、秦岭健康水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构建以“院校+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6个科技成果获得省级奖项。三是强化银企联动。市上建立了金融机构包抓园区、联系企业、支持技术攻关工作机制,对园区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延伸项目、新产品研发项目、名优产品创建项目,优先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各金融机构向工业企业投放贷款68亿元,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四是强化企业联动。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克技术难关。通过技术突破,我市钼、钒、锌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拥有专利1250项,“商山红”等33个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秦锌”牌锌锭等14个产品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六)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园区发展的保障力。坚持以创优环境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保障,全市形成了力量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配套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园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工作中,着力建立“四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给每县20名编制建立园区管委会,并定为副县级规格;同时,将园区建设列为每年全市重大项目观摩必看内容,每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每年组织一次园区企业评议科长局长活动,为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意见》、《加快新型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地方工业品促销奖励意见》、《工业稳增长若干政策意见》、《金融支持工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优惠、财政扶持、促销奖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为园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围绕为企业发展搭建生产平台、市场平台和融资平台“三个平台”,我们依托园区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全程代理制”和“限时办结制”;在园区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五类实体融资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搭建电商销售平台,配套建设保障房、医院、学校和物流园,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融资服务、社会服务、生活服务,实现服务与园区发展的无缝对接。四是建立考核保障体系。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园区工作综合评价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市、县区每年分别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工业品促销给予支持和奖励,特别是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门奖励工业集中区,拿出300多万元奖励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厂长经理,以激励园区快速发展。 虽然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很快,但与兄弟市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园区发展模式单一,政府推动型居多,科技型、创新型、大中型企业引领型园区太少;二是园区规划水平整体偏低,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关联度、集聚度还不高;三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承载服务功能较弱;四是是园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另外,园区在建设资金来源、用地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 三、“十三五”发展的设想 (一)思路和目标 按照“提升水平、突出特色、完善体系、增强带动”的总体思路,围绕新兴产业培育、特色园区打造、服务体系建设三项重点,紧扣“开放创新、高效集约、绿色生态”三个目标,积极开展工业专项招商、循环园区创建、管理服务创新三大活动,进一步强化思维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推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和社会贡献增量化,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层次、社会贡献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到2020年,力争2个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5个以上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二)主要方向 1、基本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坚持高水平、高质量原则,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坚持高投入、高科技原则,提升入园企业质量;坚持低耗能、低排放原则,发展园区新型产业;坚持多循环、深加工原则,优化园区资源配置;坚持快节奏、高效率原则,创优园区服务环境,着力打造开放型园区、特色型园区、创新型园区、循环型园区、效率型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2、产业方向:在现有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有色金属、钢铁、化工材料、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光伏产业、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促进工业产品由初级加工、资源出售向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高科技、新领域、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生产的方向转变,努力实现资源集约高效综合利用。 3、布局方向: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彻底改变企业分散零星的分布状态,实现工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商丹循环工业园区、洛河工业园区为重点,13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两带多极”协调发展的园区建设新格局。 (三)措施和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对于工业园区发展至关重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关天经济区规划、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大规划实施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组织协调,积极将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以工业园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扩充产业承载空间,提高投资吸引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园区发展上要积极解放思想,立足发展在思维观念、发展模式、推进措施等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破解发展中各种困难和矛盾。动员各级相关部门结合职能,以优化环境,提高效能为目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努力破解发展障碍,创造优越发展环境。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抢抓机遇,作为政府部门首要是抢抓政策机遇。土地利用上,协调省上在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予以倾斜,专项统筹安排重点工业园区的年度土地利用指标,单列定向下达重点工业园区。市、县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切实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对集中区用地审批、调整等工作依法开辟绿色通道,予以优先办理,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在全面把握当前国家土地政策的精神实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改革创新、灵活运用现行土地政策,为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融资渠道上,积极采用引进商业地产、投资基金、PPP、PFI等方式建设园区,各类扶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更多投向产业集群培育上来,赋予园区开发建设公司更多土地开发职能,增强其滚动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搭建园区小额贷款、信用担保等投融资平台,大力支持企业新三板、主板挂牌上市,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在多方支持上,各级交通、水保、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对产业园区优先安排布局,并在设计、实施中尽量满足园区长远发展需求。对重点区域已纳入省、市规划和其他综合或专项规划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优先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尽早开工建设。 三是拓宽发展空间渠道。由于商洛山多地少,连片平地更少,适宜建园建厂用地不多,现有园区与外地相比,与产业发展长远需求相比,园区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围绕全市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目标,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价值的理念,从更大的视野和范围来审视园区布局和产业定位,要着眼未来,科学论证,规划拓展现有园区发展空间。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思路和城市新区、开发区及产业小镇的标准,高水准编制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和城镇扩容提质,把工业园区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城镇化拓展新区和“四化”协同示范区,构建“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大园区、大基地”发展格局。对县区设立原规划面积偏小的园区,要以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空间布局拓展为重点,谋划编制后期拓展规划,做好调规扩区,扩区范围应明确分区功能和项目布局,为大项目引进和新产业培育打好基础。同时,积极抢抓省上新确定一批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机遇,加快规划并启动建设一批新的“专、精、特、强”的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严格入园企业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科技是强盛之基。目前,省、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外部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能力直接关系到产业持续发展。每年从经济管理部门及园区管委会选派干部委托高校培训并赴发达地区短期交流,培育一支懂工业、善管理、有卓见的高水平综合管理人才,以点带面,提升经济战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一支与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者队伍。集中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利用有关科研机构对区域、交通、保密安全、生态环境的特殊需求,积极与中、省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促进在商洛设立分支机构或重点实验室。 六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中省相关产业规划实施、东中部产业转移为园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市工业园区总体上由前期规划建设转入产业培育转型阶段,围绕传统产业改造、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培育商洛特色产业体系。以开放促开发,借助外力促发展,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开放窗口和重要平台,持续深入开展工业招商专项行动,策划组织如“领军人物商洛行”、“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等大型商洽、合作活动。突出组团招商,产业招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选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采取高层次、小分队、专业化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确保每年招商项目质量、到位资金都有大的跃升和突破。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大型央企民企,着力引进一批循环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战略性产业项目。协调中、省帮助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带动商洛跨越发展,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资源转换。突出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园区,做特做精园区产业,加快提升园区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力和贡献率。坚持大中小并举,在各工业园区建成一批以标准化厂房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孵化园,集中安排入园的小微型配套企业发展。加强部门间配合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项目策划包装“专业化”、对外招商“协同抓”、引进审批“一站式”、建设管理“一条龙”和企业投产“保姆式”的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各方联动的流水线式服务网络体系,为企业和项目的落户、建设、投产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七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按照“科学高效、各负其责、政企分离”的原则,理顺体制,完善管理,经营资产,建立健全工业园区发展领导小组决策、管委会管理、开发建设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集中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开发建设公司隶属管委会,承担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主要负责土地开发、融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管委会对资产运营公司实行监督管理,鼓励开发建设公司充分利用各级政府资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并吸收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集中区开发建设,提高资产运营水平。园区管理上,结合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加快完善园区的管理体制,落实和强化园区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国土、城建、规划、招商、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在集中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实行双重领导、统一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实现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新型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好园区服务体系,在商丹园区、洛河园区和各县重点工业园区建立市县两级综合性服务中心,规划建设集审批代理、客商接待、职介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金融服务、市场研究、信息交流、管理咨询、创业辅导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园区服务中心以及及教育、医疗等职工生活等功能性配套水平,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闫丹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