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九|陈王败寇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我们现在暂时还顾不上刘邦和项羽,他们在这个时候还只是小角色,此刻,他们的前头还有不少带头大哥。首当其冲的就是率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了。


让我们先来了结一下陈胜的故事。


陈胜吴广自大泽乡起义之后,由于自己是楚人,且打着楚将项燕的名号,所以自号“大楚”。作为起事的两个最高领导人,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居陈胜之下,为都尉。起事之后,二人旋即带领兵马攻陷大泽乡,并一路招兵买马,扩充军队,随后攻下了周边不少地方,占据了陈地。


秦朝的苛政实在太不得人心了,是个人都想造反。因此大楚军队的规模在极短时间内就壮大了。抵达陈地的时候,陈胜麾下已经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以及数万士卒。


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但是,太顺利往往不是好事。


陈胜本来就是个草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远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这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首领冲昏了头脑,拐点就此来临。


陈胜称王


陈胜入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奠定了他的失败。


他干了什么?


自立为王,立国号为“张楚”。


最早陈胜起事,打着两面大旗,一面叫“扶苏”,一面叫“项燕”。后来发现用“扶苏”这面大旗不太好使,因为毕竟是反秦,用秦皇子来反秦,似乎说不过去,所以逐渐就淡化了,重点推“项燕”这个大旗。项燕是楚国人,所以自然立国号为“大楚”。但陈胜进了陈以后,离大泽乡起义才没几天呢,就换了个招牌,不再尊用其他名号了,干脆自立为王。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危害很多。当然,如果陈胜能力足够强大,能应付得了这些潜在风险,便倒罢了。但难就难在陈胜原本就是个小农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让他处理好这些问题,难度跟让一头老母猪上树是差不多的。


我们先卖个关子,后面再细说这么搞具体有哪些危害。


当然,自立为王这件事不是陈胜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陈这个地方的一些好事之徒建议的。我不能说这帮人是故意要让陈胜栽在这儿的,但这帮人确实有逢迎之嫌,加之本身也没什么远见卓识,从而给陈胜指了一条末路。


拍马屁害死人哪!


那陈胜身边就没有明白人么?


有。而且不止一个,是一对。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耳、陈馀。


这俩曾是魏国名士,且为“刎颈之交”,关系好得不得了。二人在秦朝的时候受到通缉,就隐名埋名跑到陈地来打零工。陈馀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被一个官吏处以鞭笞之刑,陈馀气不过,想自己之前曾经多么风光,现在虎落平阳,连个初级小吏都有胆子鞭笞自己,就想起身抗争。张耳看出他的意图,连忙踩住他的脚,让他乖乖接受鞭笞。


完了之后,张耳狠狠的数落陈馀,说,为了一点点小羞辱就要死在这里么?


言下之意,他俩人是要成大事的,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做无谓牺牲。


陈馀听了恍然大悟,赶紧向张耳拜谢。


从这件事看,此二人无愧名士的称号,能舍小利而谋大事。


陈胜来了以后,张耳陈馀就跑去见陈胜,劝陈胜千万不能听那帮拍马屁的人的话,千万不要自立为王。


但陈胜呢,早已被连日来的尊贵地位和胜利战绩冲昏了头脑,当下已经很想称王了。不过碍于面子,他还是装模作样的听此二人讲了一番道理。


二人苦口婆心向陈胜解释了半天称王的种种不好,随后,给陈胜指出了正确的战略——赶紧做如下两件事:


第一件事,不称王,急击秦——先消灭敌人,占据实利,称王这种图虚名的事情只是走个过场,什么时候都能做。


第二件事,派人去六国的地界,立六国后人为诸侯,为秦国多树敌人,分散秦国的兵力——知道自己实力不济,以稳妥为上,先实现灭秦这一根本战略目标。


应当说,他们的分析非常有水平,如果陈胜当时采纳了,中国历史极有可能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所谓忠言逆耳,何况马屁当前呢?陈胜早就想一品当王的滋味了,因此没有多加考虑,就拒绝了这个建议。


这导致了两个直接后果:


其一,张耳陈馀知道陈胜迟早会失败,所以随后就下了决心找机会自己出去创业。


其二,更重要的是,陈胜称王的举动让天下寒心,让其原本就不牢靠的民心基础立时土崩瓦解了。从那个时候起,秦朝还没灭呢,起义军就开始了分崩离析的过程。


真正的乱世开始了。


“王者风范”


当上王之后,陈胜就开始展现他的“王者风范”了——此处的“王者风范”实在没有任何褒奖的含义。


如果说他称王是让天下人寒了心的话,那他的王者风范就是让他周围的人寒了心。


陈胜自立之后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叫葛婴的将军(起义军中早期功臣)自己立了一个楚王——为了能在进军途中获得更大的号召力,随便找了个人充当个“傀儡”——但他后来听说陈胜自立为王了,知道自己这么做触了陈胜的霉头,权衡了一下就杀了之前立的楚王并返回陈地自陈过失。但陈胜完全不考虑这位功臣的良苦用心,毫无怜惜的斩杀了葛婴。


为什么呢?因为陈胜觉得葛婴私下立楚王就是在赤裸裸的挑衅他的“王权”,所以必须要处以极刑。唉,盘子还没做大呢,就担心自己的王位被人威胁,真正是小农思想。


不仅如此,陈胜称王之后还在朝中设立了中正、司过这样两个官职,这两个官不干别的,主要工作就是督察臣子和将领的过失——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打仗的将领,即便立下了汗马功劳,只要不听陈胜的命令,就要受重罚;同时,陈胜还鼓励举报,并将揭发他人视为忠诚的表现;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陈胜也毫不掩饰,直接把他们下狱惩处——这些措施跟秦二世时期的暴政无二。


这些被陈胜杀害和督察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陈胜起义时的骨干兄弟。他们本想跟着陈胜一起干一番伟业的,却不想这创业刚开始呢,就受到了种种不公正待遇。没有多久,陈胜军中便已人心惶惶、将士离心了。


不仅对创业伙伴如此,陈胜称王了之后,甚至把做人的本份都忘了。


陈胜到了陈地之后,他之前的亲戚、朋友、同乡都纷纷来归附他。但陈胜觉得自己现在是个“王”了,是个尊贵的人物了,不愿意再跟这些农民土包子有太多的交流了,因此对他们都非常的冷淡。


这天,陈胜的岳父也来看他了。陈胜仍然端着架子,用最普通的礼节接待了岳父。这岳父挺有两下子的,当场就把陈胜骂了个狗血淋头。他说,你这小子别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说白了,就是干的造反篡位的勾当!现在还对长辈无礼,连做人的本都忘了!你啊,肯定长久不了,走着瞧吧!


陈胜立马就慌了神了,要下跪道歉,但他岳父已经看出来这个女婿迟早要失败,一点面子也不给,掉头就走了。


对待岳父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陈胜更是肆无忌惮。有几个陈胜小时候的朋友,乡下人,刚来也不太懂场面上的道理,逢人就谈论陈胜过去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其实本也无伤大雅。但陈胜可不这么认为,他现在可是王了,怎么能让这些闲言碎语四处流传呢?刚好,他身边的马屁精看出了陈胜的痛苦,就立刻摆出一副为老板排忧解难的样子,建议陈胜杀了这几个人。陈胜在这些事上真的是“纳谏如流”啊,一点也没有犹豫,把这几个小伙伴都杀了。


看到陈胜如此冷血,其他亲朋好友纷纷跟避瘟神一样的离开他。陈胜身边就没有剩下一个真正的“自己人”。


分兵略地


完成了上述这些非常拙劣的动作之后,陈胜开始回到造反的议程上来,布置将领四面出击。


不过,陈胜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他身边最早跟他一起造反的,也大多是这个情况,并没有什么真刀真枪的作战经验,有威望能带兵的也就吴广等几人,根本不够用。所以,陈胜就决定起用那些他们一路上招揽的“豪杰”人士,让这里面的人去充数带兵。


但陈胜根本没想清楚其中的危害。他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连自己的亲戚朋友都不愿跟他交往了,这些新来归附的人怎么可能忠诚于他?


归纳一下,当时陈胜军的主要将领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起义初期就跟着陈胜的,比如吴广。这类人的优点是对陈胜比较忠心,缺点是能力很差,军事上完全不靠谱。


类型二、后来归附的豪杰、名士,比如张耳、陈馀。这类人的优点是能力强,缺点是忠诚度很低,各自有各自的小九九。


大家看到了吧,派这样两种人出去打仗,结果会是什么?


第一类人的结局就是屡战屡败,第二类人的结局就是反叛陈胜。


呵呵。


解决了将领问题之后,陈胜马不停蹄的将这些人一个个派出去打仗。


首要的作战对象,自然是头号敌人秦庭了。那么重要的任务自然得派最重要的人去。陈胜选了吴叔(就是吴广,因为颇得士卒们的青睐,给了他一个昵称叫“吴叔”)。他封吴叔为“代理楚王”,让他打着楚王的旗号,率领起义军主力向西进军进击秦朝。


吴叔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差,乃至陈胜自己也觉得依靠他去灭秦庭是不靠谱的。所以,他额外安排了另外一支军队进击秦朝腹地。这路兵马的负责人叫周文,此人是陈地人。这个人号称是陈地的贤能人士,曾在项燕和春申君手下做过事,并且自称通晓军事,于是就被陈胜相中,给吴叔做策应。但事实是,这哥们的打仗水平比其忽悠水平差了好几个档次。


不过在当时,陈胜吴广的旗号还是很管用的。所以周文一路走,一路收编兵员。等他到函谷关的时候,军队规模已经很庞大了,有战车千余辆,士兵数十万,驻扎在戏这个地方。


这是西路军的情况。军势看上去很浩大,但后来对阵秦军的时候根本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另一方面,张耳、陈馀一直在劝陈胜尽快派兵去其他地方抢占地盘(这两人也是为了自己能尽快从陈胜处脱身,去建立自己的地盘)。陈胜听得多了(估计这两人也拍了陈胜不少马屁),觉得有几分道理,就派出了几队人马,往几个不同的方向略地。


其中一队人马,是由一个叫武臣的人带领的,向北进发,去抢占原先赵国的地盘。张耳陈馀二人也如愿进入此队辅佐武臣。这一队后来是相对顺利的。


另一队比较重要的人马,由一个叫周巿(音fu)的人带领。这一队的主要目标是魏国和齐国的旧地盘。


好了,各个方向都布置了人马,那陈胜自己干什么呢?


陈胜现在已经是王了,当然不宜再出去抛头露脸、冲锋陷阵了,所以他就留在了原地,让底下的将领出去作战吃苦。


而之前的作战过程实在太轻松、太顺利了,让陈胜觉得秦朝完全不堪一击。因此,他就将几乎所有的军队派出去进攻,在自己的大本营不留任何主力军队做防备。


这个举动实在太大胆、太冒进。他身边一个叫孔鮒的博士赶紧规劝他,不能这样投机取巧,基本防御工事还是要做的。但陈胜再一次拿出了他的王者气魄,哈哈大笑了几声,无比自负地说,天下尽在我掌握之中,就不劳先生您费心了。


好了,做到这里,陈胜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在他看来,天下已经是他的囊中物了。


天下,得而复失


天下那么容易取得么?


陈胜想得太简单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陈胜称王有诸多危害么?现在来细细解释一下。


陈胜的称王举动有三大主要危害。


称王危害一,沦为秦朝军队重点打击目标。


之前陈胜虽然是第一伙起义军,但是其他许多地方都在陆续举事,放到全局来讲,陈胜吴广也只是众多叛乱群落中的一支而已,目标并不显著。但现在陈胜要立地为政,从游击部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政权了,这就使得自己成为了秦朝首要消灭的对象,所谓“枪打出头鸟”。


后果:主力部队受到秦军重点照顾,一败涂地。


西路军的失败就是这一后果的直接表现。


吴叔就不用说了,他对秦朝完全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军事威胁,所以,西路军的灭秦重担就压到了周文一个人身上。但周文这个人吧,按咱们现在的淘宝行话来说,就是严重的“照片与实物不符”,什么军事贤才,完全是个大忽悠!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周文虽然召集了几十万人的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下,但他本人根本不具备指挥几十万人作战的能力。


秦朝之前由于内斗,没有认真组织镇压起义军的军事行动;直到周文陈兵函谷关下了,才发现如果不认真打一仗就无路可退了。于是,秦庭临时找来了章邯,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骊山的囚徒以及奴隶的子女(社会底层人士)临时武装起来,去跟周文决战。事实说明,真正的武将要比民间贤才靠谱得多。章邯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依然将周文的几十万人打得落花流水。周文逃跑的本事还是可以的,没有在这一仗中被章邯俘虏。但章邯锲而不舍,一直追击,在关外的曹阳再次追上了周文。周文只得继续落荒而逃,跑到了渑池(就是当年蔺相如戏弄秦王的渑池)。章邯又带兵赶上来,再一次大败周文。周文自知无望,也没脸回去见陈胜,只得选择兵败自杀。他所率领的几十万楚军也在旦夕之间彻底湮灭。


称王危害二,失掉公义,丧失号召力。


陈胜吴广本来打着两个死人旗号起义,在舆论眼里,他们是为了“天下人”,而现在变成陈胜自己要当天下人的王了,转眼间,行动的性质就从原先的“为公义”变成了“谋私利”,天下舆论对陈胜的看法也就相应会发生变化,以前打算帮你的人都不愿意再帮你了,所谓“失道寡助”。


后果:各地陆续脱离陈胜的控制,自立为王。


出去略地的各路人马,以及对陈胜持观望态度的各地豪杰,听到周文大败的消息,认定陈胜并非真命天子,纷纷开始割据自立。这就是危害二的直接后果。


首先是武臣在张耳、陈馀的鼓动下自立为赵王。


最初的时候陈胜拨给他们三千人马,后来武臣沿途收兵,迅速扩充到了数万的规模。武臣仗着兵势盛,自号“武信君”,接连攻下赵国十几个城市。可能是由于起义军对待前朝官吏的手段太狠,其他城市在各自行政和军事长官的带领下都固守不降。武臣对此颇感头疼。幸好,范阳一个叫蒯彻的人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并及时向武臣进谏,劝他在城破之后善待秦朝旧官吏。武臣毫不犹豫的就采纳了,此后,在蒯彻的安排下,燕赵地方不战而降的有三十多个城市。


就在这路军顺风顺水的时候,恰好传来了周文大败的消息,张耳陈馀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在武臣耳边吹风,让他自立为赵王。武臣考虑了一下,觉得是个好建议,就答应了。为了和陈胜维持友军关系,他特地派了使者去陈胜那里通报这一消息。但陈胜情商实在很低,听到消息后,当场勃然大怒,要手下将武臣家灭族。幸好旁边有个叫蔡赐的人,将他拦了下来。陈胜改而将武臣的家人软禁起来,作为人质相要挟,让武臣立刻出兵西进讨伐秦军。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张耳、陈馀的分析下,武臣明白了自己家人的安危相比于天下来说根本不重要,而且自己越成功,陈胜越不敢杀害他们。因此,他按照张耳陈馀的建议,继续向周边扩张自己的实控土地,巩固“赵王”的势力。


而在部署这一举动的时候,赵王武臣也犯了跟陈胜一样的错误。他派出了一个叫韩广的人去占领燕国故地。这个韩广跑到燕国,就被当地豪杰拥立为燕王。韩广一开始还不愿意,怕自己家人被武臣杀害。经过燕地父老反复劝说,且有“赵王自立”这么个先例,韩广终归还是同意了,自立为燕王。赵王也确实拿他没办法,胶着了几个月之后,把韩广的家属送到了燕国,以示两国之好。


转眼间,燕王也有了。


当年六国现在已经恢复了三个了,楚王陈胜、赵王武臣、燕王韩广。别急,齐王和魏王也就快横空出世了。


陈胜派去魏齐故地的统帅叫周巿。这周巿占领了魏地之后,就向齐地进发,包围了一个叫狄县的地方。这个地方刚好有几个齐国的遗老,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他们看到天下大乱,正是复国良机。于是,他们从狄县内部起义,杀掉了县令,继而率军打退了周巿的包围。田儋仗着自己曾是齐国王族,自立为齐王,并平定了齐地。


周巿从齐地撤退后,发现其他几国都已经有王了,唯独自己所在的魏地还没有。此时,各地诸侯也向他抛来橄榄枝,有意支持他做魏王。但周巿胆子还不够大,不敢自立,一心想找一个原先的魏国公子来做魏王。刚好,有个叫宁陵君咎的,曾是魏国公子,当时正好在陈胜那边。周巿就上书给陈胜,让他派宁陵君过来做魏王。陈胜呢,根本不想立王。于是,两边使者往来好多次,直到陈胜看到天下诸侯都已经自立了,实在挡不住了,这才把宁陵君送到魏国,立为魏王,而让周巿担任了魏国的国相。


好了,陈胜的“天下”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了。


成王败寇


到这个时候,陈胜已然大势已去了,但他的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称王危害三,加剧内部斗争,起义军内部矛盾加剧。


立了政权了,就要争夺官位、赏赐了,这盘子还没做大呢,就要开始平衡内部关系了,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内部斗争,而陈胜的威望还不足以平定内部矛盾,摆平所有的团队内部成员。起义军内部必然会出现很大的裂缝,所谓“祸起萧墙”。


后果:内部各种动乱、暗杀、政治斗争浮出水面。


首先死于内部动乱的是为广大将士所爱戴的“吴叔”吴广。


其实吴叔做人还是可以的,之所以被干掉的原因是能力太差,底下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吴叔奉命西征后,带兵围攻荥阳(守将是三川守李由,李斯的大儿子,被赵高诬陷为叛国通敌的那位),但吴叔水平太差,打了很久也打不下来。他手下有个将军叫田臧的,对此很不满,而且很着急,担心这么下去这支军队迟早要被秦军干掉的。于是,万般无奈之下田臧矫诏杀了吴叔,并将吴叔的首级献给陈胜。陈胜这时候已经有点自顾不暇了,为了稳定住这路队伍,他非但没有惩治田臧,还封这位有谋逆嫌疑的部将为上将军。


但田臧自己的军事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在章邯的进击下,田臧没扛多久就战死了。当时包围荥阳的楚军也被击溃。


吴叔一死,陈胜就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了。


陆续歼灭起义军两支西进部队的章邯,没有停下他剿匪的脚步,向西挺进攻击陈地大本营。一路溃败而归的楚军将士这时候已经是闻风丧胆了,数战不利,毫无士气。陈胜无奈,自己亲自上阵督战,但也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在陈地,陈胜并没有留下任何主力用于防御,当时的陈胜大本营,完全是门户洞开的情形。到这个时候,张楚政权的所有人都知道陈胜不行了。


于是,在陈胜逃跑的路上,他的车夫庄贾杀了他。


一个“王”就这么死了,死于自己的司机之手,死在了秦朝覆灭的前头。


后来有个叫吕臣的,曾经做过陈胜的近侍,建立了一支“苍头军”,重新收复了陈地,杀了庄贾,算是为陈胜报了仇。他将陈胜正式下葬,谥号“隐王”。


一个马屁引发的悲剧


大多数朋友知道陈胜是怎么崛起的,但对他是怎么失败的,却不明所以。我倒是觉得,陈胜的失败过程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陈胜从起义到败亡,只用了短短六个月。


复盘一下陈胜的失败,可以发现他在整个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我以为,陈胜最大的错误,是——


他无法抵抗马屁的诱惑。


陈胜称王是一切灾难性后果的起因,而造成这件事的原因则是周遭人的马屁。


很多人觉得拍个马屁并无伤大雅。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普通人。对于做大事的领导者来说,对马屁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素质。一旦你无法有效识别并抵御别人拍过来的马屁,你就很容易丧失清醒的头脑,做一些傻到极致的事。


死在马屁手里的人,中国历史上,陈胜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一点也不奇怪。人性是天生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吹捧的,即便你再理性、再冷静、再坚强,也很难抵抗每天轮番轰炸的各种逢迎好话,从而莫名奇妙的走上一条错误的不归路。


那有什么方法能够抵御马屁的侵蚀呢?


如果人性无法长期有效的抵抗马屁侵蚀的话,那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时刻告诫自己远离马屁。


远离马屁,就需要远离那些马屁精,即所谓“远小人”。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每次听到好话的时候,都应冷静判断说话的这个人是不是在拍马屁,并在发现对方这一意图的伊始便要严格制止他的行为。如果这个人屡教不改,那就说明这个人是个纯正的马屁精,是需要远远避开的。千万不要为了听好话,而导致自己有一个悲惨的下场。


陈胜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