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后,项羽和刘邦之间总算是没有打起来。但项羽从来就不是个安分的人。他率领大军远道入关,怎么能空手而归呢? 至少也要带点纪念品回去吧! 歇了几天,项羽就带领全军出动了。 沐猴而冠 他去拿他的战利品了。 当时的胜利者抢战利品的方式很简单,原始而野蛮,无非就是杀人、放火、抢劫。加上项羽在这方面一贯毫不留情。关中自然难逃浩劫。 他首先洗劫了咸阳城——当然,最好的战利品已经被刘邦的人抢走了。接着,他又犯了老毛病,开始放纵部下肆无忌惮的杀人,屠戮了咸阳城的百姓。 对于平民百姓尚且如此,对秦皇朝的任何残存事物就更不要说了。已经投降了的子婴,好不容易在刘邦手里保下一条性命,这时又重新被拖出来杀死;而象征着秦朝苛政的秦皇宫,也同样未能幸免于难,被项羽一把火烧了。 秦皇宫确实是暴政下的产物,但它更是集全天下人力、财力、物力而造就的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辉的伟大结晶。同时,除了屯积着各国搜刮来的奇珍异宝,它还存放着先秦时代的各种艺术品和文献资料。我的语言实在太苍白了,借用唐代大文豪杜牧先生的文字偷个懒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都没有停止。这绝对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大灾难,远远超越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 项羽对此却毫不怜惜,带着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和美女们准备衣锦还乡。 有个叫韩生(我总记成“韩乔生”)的人劝说他,关中地区有山河作为天堑,四面都有稳固的屏障,土地肥沃、天府之国,不如在此建都,君临天下。 这番话分析得很对,当年秦国能统一天下,也是因为充分依凭了关中地区的地理优势。现在秦朝虽然被灭,但天下仍然处于诸侯纷争的局势,占着一块有战略优势的宝地,不是挺好的么? 可是项羽不愿意。 项羽不傻,他也知道关中地区是君临天下的风水宝地;他之所以不愿意留下来,主要是看到那原本富丽堂皇的秦朝宫室已被他焚烧成了一堆废墟,实在是惨不忍睹,思来想去自己现在是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不想再次踏上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还是决定衣锦还乡、叶落归根。 韩乔生,不对,是韩生,那嘴是相当的碎烦。看到项羽对那么合理的建议都不采纳,一心要回去,实在是太没脑子了。回去以后,这哥们嘟囔了一通,说,很多人都说楚国人压根就是猴子,只是洗了个澡戴上个帽子才像人的,完全不会动脑筋,看来确实如此啊! 结果是,项羽在启程回家之前,专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处理了这位韩生,将他放在大锅里活活煮死。 所以,嘴巴还是不要那么贱,迟早会是个祸害。 分封天下 起义军打败了秦军,灭掉了秦皇朝,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下一步就是如何“分赃”的问题了,他们要根据功劳大小分封诸侯。 有良好政治意识的盆友可能会问了,秦朝好不容易确立了郡县制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这时候还要大搞分封呢,这不是开历史倒车么? 灭秦之后之所以要搞分封,也是当时大势下的无奈之举。这里头有两个层次的原因: 第一层次,从面儿上看,起义军的使命是“为天下人灭秦”。那么好,那天下人希望什么呢?他们希望恢复到周朝的政治制度。这并不难理解。在百姓所经历的生活中,实施分封制的战国虽然战争多,但毕竟人还算自由,而且好好干活还是能吃上饱饭的;而到了实施郡县制的秦朝以后,各种暴政、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活得异常艰辛。底层百姓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和逻辑水平,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来建立因果关系,即:周朝的一切,包括分封制,都是好制度;秦朝的一切,包括郡县制,都是坏制度。 改变这种群体认知的难度比改变一项核心政治制度乃至比统一天下都还要困难,只能一步步来。 也就是说,从我们当代的角度来看,从郡县制回到分封制确实是一种政治体制的退步,但在当时,却被全天下都认为是积极进步的举措。这就是之所以回归分封制的表面原因。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天下有一位具备足够力量的君主来强行推行郡县制,也是可行的,之前秦始皇不就已经做过一个榜样了嘛。 第二层次的原因才是根本原因:当时的局势根本无法实施郡县制,因为当时的中国压根就不是处于统一的状态下。起义军名义上附庸在同一面大旗之下,但却各有各的利益,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从项羽后来的分封情况来看,加上他自己,一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每个诸侯王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部队——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国土上,至少有十九个大军阀;再加上那些没封上王却有军事实力的,实际的军阀数量超过了二十个。这种局面下,你若强行推郡县制,那就意味着要面临这些军阀的军事反抗。而当时刚完成了灭秦的战争,天下民生凋蔽,经不起大折腾;且最有实力的项羽军团在当时也没有绝对的实力一下子摆平其他所有的军阀。因此,搞分封制,承认这些军阀的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也算是条权宜之计。 ——也就仅仅是“权宜之计”而已。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军阀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无时不刻都在想着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分完之后,迟早会再打起来的。 不过,就算再怎么权宜,分赃仍然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事情,二十几个恶狠狠的强盗军阀都盯着呢,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 所以,谁分,很重要;怎么分,也很重要。 为了保证分赃结果的权威性,这件事当然应该由实力最强的带头大哥来主持了。带头大哥就是项羽。 至于那个名义上在项羽之上的楚怀王么,本来就是个傀儡,他的任务就是演好他在这出木偶戏中的角色。可这牧羊人偏偏不愿意做傀儡,在最关键的一件事上主动跟项羽唱反调。项羽入主关中后,派使者向楚怀王通报消息,并请示一下关中地区之后的处理方法——只是走下流程而已。但不知道这位木偶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偏偏要触项羽的霉头,强力坚持他之前的许诺,“先入关中者王之”,要让刘邦当关中王。 看到这哥们如此不识抬举,项羽这气就不打一出来。他大发雷霆,说,楚怀王是我家拥立的,对平定天下毫无功劳,如何能主宰天下事呢!给他一点土地就罢了! 其他人当然没意见。 于是,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区别于秦始皇的“皇帝”),并以“帝者必居上游”的理由把其都城从位于中原的彭城迁到了长江南岸的郴。尽管现在的郴州是个大城市,但在当时,那里基本上就是个大乡下。名为迁徙,实为流放。 我也无法评价义帝究竟是笨呢,还是有气节。 义帝手无缚鸡之力,也没有实际兵权,自然容易对付;真正棘手的是如何处理剩下的二十多个有实力的大军阀。 项羽,依照自己一贯的做事风格,继续沿用了简单粗暴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分封天下。 他首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留给了自己——主要是之前梁、楚的地界——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在先前楚怀王的都城彭城。 然后,按照跟自己关系的亲疏程度,他把这些军阀分了三类,并相应的划定了势力范围。 第一类,是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要么是部将,要么是相好。 这一类一共有八人。包括: 淮河流域一王: -九江王黥布。黥布是项羽底下一员心腹猛将,一直忠心耿耿、战功卓绝,因此将他封在了九江(该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九江市,而在当今的安徽境内),都城为六。九江紧挨着西楚。 长江流域两王: -衡山王吴芮。吴芮是百越地区的领袖,曾为秦朝官吏,后统领百越军队协助诸侯抗秦,并一同入关。故封为衡山王(今湖北,武汉附近),定都在邾。他还是九江王黥布的岳丈。 -临江王共敖。此人是楚国柱国,攻下了南郡(今湖北江陵附近),功勋不小,跟项羽关系也不错。项羽就把南郡这块封给了他,定都江陵。 黄河流域两王: -河南王申阳。这个申阳之前是张耳的近臣,率先攻下了河南郡,并在黄河边迎接了楚军,有功有情,项羽就把他封在了河南(今河南省内),以洛阳作为首都。 -殷王司马卬。司马卬是赵国将领,立下不少功勋,就把他封在了河内(今河南省内),都城在朝歌。朝歌是殷朝首都,所以司马卬的封号为“殷”。 齐国地界两王: -齐王田都。起先楚军救赵的时候,当时齐国田荣不愿出兵。田都是齐将,看不下去了,就叛变了田荣,自己带着军队跑去帮项羽救赵,并跟从入关。因此被封为齐王,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 -济北王田安。虽然也姓田,但田安不是田荣阵营的,他是战国末代齐王建的孙子。他起兵攻下了济北地区,后来投降项羽。就此封在了济北,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附近)。 燕国地界一王: -燕王臧荼。这哥们以前是燕国将领,之前跟着楚军救赵国,后来一起入关,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就将他封在了燕地(今北京西南侧),都城在蓟。 大家可以看到,项羽对这些自己有深厚情谊的战友、部下、友人,都是尽量选择好的地方封给他们,甚至不惜去占据之前已定的几个诸侯王的势力范围。项羽的逻辑是,这帮人都是我的亲密战友,当然应当挑肥肉拣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第二类,就是相对中立的、已建立一定势力范围的人,主要是之前自立的那几个诸侯王,一共六个人。但是由于他们跟项羽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接近,且也没有跟随一同入关,因此他们的待遇比第一类人就要差多了。且为了给项羽的好伙伴们腾地方,绝大多数的老诸侯王的势力都被削减了。 除了韩王韩成——哥们实力弱,而且这个韩王是项羽在张良的建议下立的,算是自己人——没怎么折腾,封在了韩地颍川,都城阳翟(今河南省内),其他的老诸侯王们基本上都被折腾了,要么是跟义帝差不多的待遇,被“放逐”到更偏远的地方,要么原本自己的封地被生生分成几块。 魏豹:魏王>>>西魏王 首先是原来的魏王魏豹。这哥们其实挺能干的,魏地是他自己打下来的。但是由于项羽自己挑了彭城以东的这片前魏国、楚国的地方,所以魏王得给他挪地儿。于是,魏王就生生挤到了西边,变成了西魏王。封地也大为缩减,主要位于河东,都城平阳(今山西省内)。 赵歇:赵王>>>代王 说来好笑,陈胜时期的赵王武臣,自从当上赵王之后,就一直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先是燕赵交恶,他曾经在交战过程中被燕军俘虏,最终凭赵国一个伙夫的计谋,方得以脱身;后来是因为自己的姐姐太招摇,得罪了底下一位叫李良的大将,导致其叛变,将自己杀死。后来张耳陈馀重整旗鼓,击败了李良,又扶了原赵国王族后裔赵歇当了赵王。这个赵王没什么实力,所以项羽就把他封到原先赵国的北部代地,做了代王(今河北省北部)。 张耳:赵相>>>常山王 赵国真正有能力的是张耳陈馀。但此时,这一对刎颈之交已经绝交了,只有张耳留在了赵国当相国。项羽可能是想削弱赵国的综合实力,且考虑张耳人望颇高,就顺水推舟地把张耳封了出去,做了常山王,封地主要是原先赵国的核心地界,首都在襄国(今河北省内中南部)。 韩广:燕王>>>辽东王 之前叛赵自立的燕王韩广,由于也没有亲自带兵助楚灭秦,因此燕地的主要部分被项羽封给了他手下的将领臧荼。而韩广呢,则被挤到了东北方,做了辽东王,首都无终(今北京东侧)。 田巿:齐王>>>胶东王 齐国地界最早是田儋自立,但这哥们后来被章邯杀死了,齐地就乱了。一些人拥立了战国末代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而陈胜时期齐王田儋的弟弟田荣根本不买这个齐王假的账(我已经快写晕了,大家一定要保持十二分头脑清醒才能理清这其中的人物关系),率军攻击齐王假,后者逃到了楚国。于是,田荣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市做齐王。由于田假在楚,造成田荣跟楚国的关系一直不好,既没有参与救赵的行动,也没有跟着入关。所以,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个情况,将齐地一分为三,找了两个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田氏做齐王和济北王,而把田市赶到了山东半岛的角上,去做了胶东王,定都即墨。 到这个份上,这几个老诸侯王们估计都要哭了。但他们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的一类,当然是项羽的好战友刘邦同学了。刘邦那么厉害,项羽当然不会亏待他的,呵呵。 定时炸弹 考虑刘邦的封地,技术难度更甚于前者。他有功,因此得封;他有能力,因此要防。 而由于义帝之前曾有过承诺,因此刘邦对关中地区早已志在必得,项羽不可公然违背。于是,他跟范增就琢磨了个法子,说巴、蜀两地也算是关中地区,就把巴、蜀、汉中封给了刘邦,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巴蜀地区确实属于关中没错,但那是秦国的大西部,是之前秦国流放刑徒的目的地——听上去有点像十九世纪的澳大利亚——地荒、人稀、素质差。 这就算是兑现了之前义帝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承诺了。 封完之后,还要找人看着刘邦——项羽想到的是三位前秦降将。 项羽把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核心地区分成了三块,分别封给了雍王章邯(咸阳以西)、塞王司马欣(咸阳以东)、翟王董翳(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章邯是前秦名将,投降项羽的时候业已做过承诺,因此得以王之;董翳主要的功劳在于力劝章邯投降,也得以封王;而司马欣呢,曾经有恩于项梁,因此也得到了回报。对他们三人的分封也是有很多考虑的。他们是降将,所以封国不能太强大,因此三人各分得关中一部;同时,让他们跟破秦入关的刘邦紧挨着,也可以起到互相牵制的效果。 好了,王都封完了。加上项羽自己这个西楚霸王,一共十九个王。这种分法真是无愧于他封号中的那个“霸”字。 别急,没说完。最后还有两人,被项羽忽略了:有意识的忽略了一人,无意识的忽略了一人。 有意识忽略的那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田荣。田荣其实功劳不小,唯独不听项羽号令,让其非常恼火,就故意把他忽略了,连个“侯”都没捞到。 无意识忽略的那人是张耳曾经的刎颈之交陈馀。此二人声望一直并称天下,但项羽却只封了张耳,忘记了陈馀。等别人提醒他的时候,他才想起来,赶紧派人去打听陈馀的动向,探听到其在南皮之后,就凑合着把周围三个县封给了他,封号是个“侯”。 应当说,项羽这盘布局的算盘打得是不错,如果大家都能乖乖就国,那他就爽了;但问题是,这么赤裸裸的排斥异己、安插自己人的行为,那些强盗一样的军阀能接受么? 当然不能了。走着瞧。 ====== P.S. 后台君尝试画了一下项羽封王的地图,原想作为本文配图,方便大家查看的。无奈学艺不精,试了几次,还是画得惨不忍睹。现在还是厚着脸皮贴上来,大家权当个笑话看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