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四|汉高祖· 千古一帝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时间真快,在刘邦不停的征战之下,汉朝的政局算是逐步稳定了。不过,此时的刘邦,也已经步入了暮年,他即将迎来自己生命的结局。


最后的征战


刘邦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是“替”他儿子去剿平淮南王黥布的叛乱。


前面讲过,黥布叛乱的原因也是有点复杂的。他原来是项羽的大将,在楚汉战争时候投奔的汉军阵营,本来就有心结;同时,他眼睁睁的看着刘邦接二连三的把封疆大吏、开国功臣诛杀,还在不久前收到了用梁王彭越的肉泥做的“老干爹肉酱”。


这使得黥布在韩信、彭越死后始终心怀惴惴,开始调动军队,以便随时应急。客观的讲,黥布的造反意图在这个时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一件意外加速了黥布造反的进度。那时候的黥布对什么都充满疑心,怀疑的对象也很广泛,不仅限于刘邦对他的态度,也包括他宠妾是不是给他戴了绿帽子。


事情起因是黥布一位小老婆身子不爽,找大夫去看病。而诊所对面,刚好住了一位叫贲赫的中大夫(官名)。这贲赫估计是想拍马屁,巴结黥布,就趁黥布小老婆上门看病的时候,送了很多礼物,还陪着她饮酒作乐。


可惜,贲赫完全没摸清黥布的脾气习性。黥布一听,贲赫和自己小老婆在喝花酒,给自己戴绿帽子,立刻就醋性大发,要拿贲赫治罪。贲赫拍马屁水平差点,消息倒还灵通,就赶紧出逃去了长安。


贲赫一到长安,就给中纪委写举报信,说黥布已经有谋反端倪了,皇上应该先发制人云云。刘邦看了举报信,跟萧何商量了一下,两人不禁有点头疼。因为要出兵平叛,就得有将领,有军队。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一般都是刘邦亲自出马,而那阵子刚好赶上刘邦身患疾病,不想折腾打仗的事情。而汉朝建国以来,几乎每年都在跟诸侯王打仗,国力多少也受到影响。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这种心态下,刘邦萧何二人决定先按兵不动,而是派使者去实地察看一下,同时,为了稳定黥布的情绪,刘邦还将贲赫先抓起来,投入大牢。


刘邦不是个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如果他要干掉黥布,绝对二话不说带兵出征了,此时却只派个使者过来,其实就是在给黥布传话:哥们相信你!


可黥布对刘邦的脾气摸得不够透,他一看中纪委巡视组入驻淮南了,就觉得五雷轰顶了,干脆就造反了。


应当说,这次造反对朝廷的震动还是很大的,大家都觉得这事很棘手。一来因为黥布是天下名将,打仗是一把好手,且淮南他也经营了多年,带出了一支亲信军队,算是占了“人和”;二来也是因为黥布所处的位置——淮南离关中很远,从关中地区派兵讨伐也很麻烦,且淮南那一带有很多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算是得了“地利”;三来黥布这次造反时机把握得很好,刚好是刘邦身体不好的时候,捡了一个“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黥布好好干,说不定一仗就翻身做了天子。


不过,黥布虽是天下猛将,但却缺乏战略眼光。当时一位叫薛公的人,之前做过楚国的令尹(楚国相当于丞相的管职),对楚国地理和黥布的性格都很了解,被刘邦请来分析战略。


这位薛公侃侃而谈,说黥布造反的路线图有上、中、下三策可选,如果黥布选了上策,那山东地区就跟陛下你没有关系了——言下之意是陛下你可能连天子之位都保不住了;如果选了中策,那良方胜负还尚难预料;如果他选了下策,那陛下就高枕无忧了。


刘邦一听,哥们口气挺大啊,就说,别卖关子了,你倒是说说,这上中下三策分别是指什么。


薛公回答,上策是向东夺取吴地,向西夺取楚地,先将自己的势力在长江流域扎下根来,接下来稳扎稳打,吞并齐国(齐王是刘邦庶出的长子刘肥,没什么战斗力),然后传檄燕赵两国,那陛下就危险了!


刘邦听了,意识到这确实是个很危险的局面,不禁下意识紧握拳头,继续问薛公,那中策呢?


中策是站稳长江流域,吞并吴楚,之后进驻中原,切断陛下的粮道,那么这场战斗鹿死谁手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点点头,再说说下策吧!


下策就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打下下蔡,然后把辎重送回越地,自己返回长沙,那陛下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那凭你对黥布的了解,他会选择哪个计策呢?


薛公微微一笑,肯定选下策。


为什么如此确定?


薛公答道,黥布这个人,原来是骊山的刑徒,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诸侯王。他的经历让他非常重视当下的利益和富贵,不会过多考虑以后的事情,更不会为天下苍生做长远打算,因此必定采用下策。


刘邦狠狠拍了一下大腿,大声说,好!


就在刘邦这边分析黥布策略的时候,黥布也在琢磨刘邦那边的动向。他本来抱着十分乐观的想法,以为刘邦年纪大了,加之身体不好,肯定不能亲征;而开国那一干将领当中,他唯一害怕的也就韩信和彭越,如今都已经成刀下鬼了,所以就没有认真准备对付中央军的计划,只是按照薛公下策所述的那样,四处掠地。


所以,等到刘邦出现在黥布面前的时候,黥布真的有点傻眼了。造反这件事,在几千年的中国伦理历史上,都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大凡要造反,必须要提前做好对士兵将领的心理干预,以免他们在关键时刻被“道德”击垮,掉了链子。而黥布恰恰忽略了这件事。


刘邦在阵前大声问他,为什么要造反?黥布无以为答,恼羞成怒,大叫了一声,为了当皇帝!这一句就坏了事。原本他士兵精锐,阵列整齐,但一见到正牌天子,且意识自己在参与大逆不道之举的时候,将士们立马就泄了气。纵使黥布打仗再厉害,也阻挡不了己方的败退了。这一阵,黥布方面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黥布只带了一百余人逃到了长江南岸。


刘邦之死


打垮了黥布以后,刘邦自认大局已定,安派了将领渡江追捕黥布,自己则率领大军返回长安。


返程中,刘邦路过了自己的家乡,沛县。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戎马倥偬,此时的刘邦已经是一个垂暮老人了,回到家乡让他感触良多。于是,他决定在此暂留片刻,并举行酒宴,邀请自己龙潜时候的旧友、父老、长辈、子弟来热闹热闹。


中国人都喜欢衣锦还乡,但更看重落叶归根。年纪大了,要重返故里去安度晚年;如果不幸客死异乡,死后的灵柩也要回家下葬。作为汉人,刘邦的潜意识中,也有着这样的情愫。


刘邦在征伐黥布的过程中,受了箭伤。刘邦毕竟不再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受伤之后,一路行军,没有好好休养,病势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愈加沉重。除了对家乡故人的感慨之外,他还隐隐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酒到浓处情亦浓,酒过三巡,刘邦起身,为歌起舞,唱着跳着,想起若干年前,自己以沛公之名在此举事,浴血奋战,最终夺得天下,不自觉地洒下了热泪。既然自己今生不能落叶归根,也多少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事。他当即下令,将沛县作为自己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老病新伤,加上心里这一份沉重的疲惫感,彻底把刘邦击垮了。


老婆还是原配的好啊。吕后看到刘邦身体每况愈下,遍访名医,请了当时最好的医生给刘邦看病。医生诊脉之后,对刘邦和吕雉说,病还是有得治的。说罢,就要开方子。


不想,刘邦听了却旋即破口大骂: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言毕,重赏医生,却坚持不让他治疗疾病。


大家都知道,生病就得治;生病不治,即便XX大法吹得再牛逼也仍然会要出人命的。所以,刘邦这种重病时刻主动放弃治疗的行为,实质上就等于选择了自杀。


难道刘邦是故意选择了死亡?不排除刘邦内心里有这样的渴望。


健康状况往往会对人的精神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重伤中的刘邦第一次觉得自己累了。


自起事以来,他一直都在跟人争斗,而且每次都是堵上自己性命身家的争夺。最早是为混口饭吃造反秦军,之后是跟项羽争夺天下,当了皇帝后则是跟自己的属下争斗,而后还要为了太子的事情在老婆、孩子、大臣之间周旋。他是真的累了。


继续活下去,意味着他需要继续面对那些斗争纷扰,所以,不如就此死去,好好歇一歇。


吕后在旁边看到刘邦这个样子,知道他日子不长了。刘邦是可以一了百了了,但吕后还要为自己的儿子计划。她需要刘邦给他们的儿子配几个得力的帮手。于是,她问刘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何相国死了,有谁可以代替他呢?


刘邦想了想,说,曹参。


吕后用心记下了,但转念一想,曹参也是个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不够儿子用的,就又问刘邦,曹参之后呢?


刘邦又奋力想了想,说,王陵不错,就是有点憨,可以让陈平协助他。但陈平这个人很聪明,却很难独挑大梁。


刘邦顿了顿,看了吕后一眼,接着说道,另外有个人,周勃,为人厚道,不善言辞,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以用以为太尉。


吕后还不满足,问再之后的事。刘邦闭上眼睛,摇摇头,说,这以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操心得了的了。


这是《通鉴》上所记载的刘邦最后的话了。吕后还是很听刘邦的话的,刘邦死后,曹参、王陵、陈平依次拜相。更有意思的是刘邦对周勃的预测,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诸吕作乱,最后果然是周勃出手平定,拥立文帝,延续了汉朝的国祚。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有一。


刘大叔的魅力


其实刘邦完全可以瞑目了,后世的人——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下里巴人——都对刘邦评价极高,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连一向吝于表扬古人的本朝太祖也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那么刘邦究竟厉害在哪呢?凭什么获得那么多人的垂青?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社会精英、领袖们来说,刘邦的成功过程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切实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样板。别的不说,尤其可以体现在人才策略上。


很多人都会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看似不学无术的刘邦能够战胜天赋异禀、自身能力出众的绝世武将项羽?在那个时候,刘邦和项羽实力相距悬殊,一个偏居一方,而一个坐拥天下。那个时候楚汉的实力,就好像中国男足踢巴西一样……


刘邦自己也曾经就这个问题跟高起、王陵二人展开过讨论。这二人回答说:陛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所以失天下。


应该说,他俩说得也有道理,不能算错。但刘邦却对这个回答不以为然,至少不认为他俩道出了最重要的部分。刘邦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能在楚汉战争中最终胜出,完全在于用人——特别是善于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他坦言,在谋略方面,自己不如张良,在内政方面,自己不如萧何,在打仗方面,自己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瑞,各自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堪称天下第一,我能最终获得天下,主要还是胜在恰如其分的用人。


找到最强的人,安插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取胜的秘笈。不过,这句话看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可真不容易。


还有一次刘邦跟韩信讨论用兵。那时候韩信已经是淮阴侯了,受到刘邦的软禁。韩信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军队不是人数越多越好的,而是需要根据指挥官的能力来决定。刘邦来了兴致,就问韩信,爱卿你觉得朕能带多少兵?韩信想了想,大概十万到头了。刘邦点点头,接着问韩信,那你呢?韩信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刘邦不高兴了,质问韩信,既然如此,那你怎么还落得个被朕所擒的下场呢?韩信笑了笑,回答,陛下,您的长处不是率领士卒,而是指挥将领,这是远比臣下厉害的地方。


说罢,君臣哈哈大笑。


韩信所言极是。一个人精力必然有限,所管理者众,势必应接不暇。所以,好的领导者要学会抓“大头”,管人如是,管事亦如是。刘邦就是抓了韩信、张良、萧何这三个大头,创立汉朝,并给子孙留下了一个清平的天下。


说刘邦在用人方面的长处,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大家还是自行在史籍中细细品鉴和揣摩吧。


当然,对于社会精英领袖之外的人来说,刘邦的那些用人、驭人之道恐怕一辈子也鲜有付诸实施的机会。对于包括后台君在内的社会屌丝来说,对刘邦的欣赏更多出于他的“励志”经历。


刘邦绝对堪称中国历史“屌丝逆袭”第一人。一个地痞,四十几岁之前碌碌无为,居然在几年之后就成了皇帝!他真正实现了广大老百姓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幻想,给了处于底层的人民一种希望,一种慰籍,一种通过YY来“爽一把”的感觉。


除了经历励志之外,刘邦的形象还很亲民。刘邦的历史形象很实在,不像很多其他著名皇帝,在后世留下一个超越常人的伟大形象。刘邦这哥们,没有任何的礼教道德压迫感,很亲和,优点多、缺点更多——刘邦有很多“不入流”的习惯,譬如说脏话骂人、吊儿郎当、好色,这些缺点拉低了他的皇帝地位,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当人们以市井的方式谈论他时,就如同谈论隔壁家刘大叔那样轻松自然,毫无违和感。


历史上恐怕再没什么帝王如此接地气了。


最后再叨逼叨几句。


曾经有好事者问后台君,废话了那么多,你最喜欢哪个历史人物啊。


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后台君非常严肃的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刘邦最好。


为什么呢?读者不依不挠。


我是这么回答的:


我一直幻想,如果能亲身遇见唐太宗,可能会慑于其帝王威严,由衷感到敬佩;如果碰见明太祖,则会被他的戾气所震慑,表面恭敬,但在心里暗暗骂他这个丑八怪;唯独碰到汉高祖,可以与他一起洗着脚操着国骂纵论天下大势,就跟坊间小伙伴吹牛逼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刘大叔,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