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五|汉代政制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汉代是个伟大的朝代。两汉之所以能延绵四百年的国祚,拥有一套好的政治制度是很关键的。为了方便大家能在之后更深入的理解汉代历史,特在此专辟一篇简单介绍一下汉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的苦衷


有幼儿园文化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中国政体中的唯一政治领袖就是一个叫“皇帝”的家伙,而且这个皇帝不是民选的,是由皇族世袭的。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中国皇帝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工作,没有之一。天朝的皇帝不像现在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天皇、女王那样是个摆设,他是真正拥有实权的人。正如《诗经》中所说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的老百姓们看来,皇帝毫无疑问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掌控天下所有的权力,拥有天下所有的财产——因此,几乎所有人都把坐一天皇帝的宝座作为自己的终极梦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诗经》的说法固然没错,但在实际执行层面,皇帝也是有苦衷的:他的权力仍然是受到很多节制的。这种节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天理”,二是“人情”。


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古代的成文法上,确实是极少节制的,但是在不成文法的层面,其实受限颇多。拿刘邦大叔举个例子。譬如他要换储这件事,如果说皇帝权力无限大,说一是一,说二是二,那么照刘邦自己的想法,早就把汉惠帝废掉,扶正刘如意了,但他折腾这件事好几年,终究也没有办成。原因就在于这不符合“宗法制度”这个不成文法的要求。汉惠帝是刘邦的嫡长子,如果没有失德的行为,断不至于被废的地步;纵使刘邦再痞,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强行换太子。


这算是天理。不过藐视天理、丧尽天良的皇帝,历史上也出过不少,下场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被自己的臣民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给干掉了,而另一部分人照样传宗接代,只是在历史上落个“昏君”的名份罢了。


而说到人情方面的节制,则又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臣民的人情。虽然臣民都是隶属于皇帝的,但皇帝做事也不能太过分——不能完全不顾及臣子和百姓的感情。拿皇帝的私生活来说,如果天下承平,百姓殷实,那么皇帝过得奢华一点自然也没人说;但若碰上乱世灾荒,民间苦不堪言,皇帝还要穷奢极欲,那就不得了了。想想萧何给刘邦造未央宫的时候,刘邦虽然满心欢喜想早日搬进新居,但表面上还是要拿大道理把萧何数落一通,也是害怕民间的怨气。臣子方面也是一样,人家辛辛苦苦给你们老刘家维护太平,作为老板,你也得对得起他们,加官晋爵封赏用尽方法笼络,很多事情在处理上也要照顾他们的感情,皇帝自然也需要克己。


第二是皇帝自己的人情。作为一个人,皇帝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且每个皇帝的勤政程度和个人素养参差不齐。皇帝个人的能力、精力水平,决定了他能驾驭多大的政治权力。如果碰上汉武帝这样能力强、野心大的人当皇帝,凡事都喜欢自己直接发号施令,皇权所及的范围自然就广泛;而若像汉末那几个小孩皇帝,牙还没长齐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就算给了他们玉玺,他们也用不出花儿来,皇权的影响力自然就小了。


以上这些限制因素,从历史上看,皇帝个人的精力和素质是最大的瓶颈。毕竟,像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这样有精力和能力折腾天下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皇帝都还是肉身凡胎,不是什么人瑞,一个人管理那么大一摊子事肯定吃力。


既然如此,那不如找帮手替自己干活。对于怠于朝政的皇帝来说,有了帮手意味着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对于勤于朝政的皇帝来说,有了好帮手就意味着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而对于开创汉朝的刘邦来说,这就更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了。他自己总结过,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强大的项羽,主要就是在于他敢于用人。换言之,在他的观念里,除了一些必须由皇帝本人完成的事情(如生龙种)之外,都可以授权给底下人去做,让专业的人做对口的事,比自己亲力亲为而获得的效果要好得多,而刘邦自己对于皇帝主要工作的认识,无非就是驾驭好这些人即可。因此,自汉初以来,大多数的政治权力,实际上都由皇帝分给了大臣们,并通过制度确立了下来。


当然,帮手要选几个,怎么分工,这就是技术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掌握几个原则。


第一是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做皇帝,跟任何层面的管理者一样,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梳理清楚自己要做的工作任务,随后根据工作的性质找专业人才来组建管理团队。皇帝的工作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让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那么在这个目标下,皇帝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呢?古代社会没那么复杂,皇帝的工作任务无外乎两大块:对内能搞定老百姓,对外能搞定威胁者——说得文雅一点,就是内政和军事。好了,既然明确了这一点,那么,相对应的,至少要找两个人,一个人管内政,一个人管军事。


管内政的是文官,文官的领袖就是丞相;管军事的是武将,武将的最高领导就是太尉。


那有人就会说了,可不可以干脆合并在一起,找个文武双全的人把所有事都扛下来呢?这不是不可以,只是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一来,文武双全的人很罕见,所谓术业有专攻,一般文官管内政,武官掌兵权,能同时抓起两头的人很罕见。譬如汉初的萧何,搞内政是一把好手,但如果让他去打仗,恐怕就要闹笑话了。这是其一,但第二个原因更重要一些。大家试想,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把所有事情一把抓了,那理论上是不是他的权力跟皇帝一样了呢?那么,这哥们干嘛不自己做皇帝?即便不做皇帝,至少也可以彻底的把持朝政!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出现得太多了,当皇权过度集中到一个臣子的身上的时候,皇帝就会成为摆设甚至傀儡。


这就引出了“皇帝找帮手”问题的第二个原则:要分权,要让底下这些帮手之间能够互相制衡,从而让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过度集中权力,从而预防这方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要有丞相和太尉的划分。不过,如果从分权角度考虑,把皇权仅分成两份并不是特别安全,特别是丞相这边,实际上所掌握的权力特别大,所以最好能再分一分。于是,就有了御史大夫。“御史”这个官名从秦汉沿革下来,到明清之时,其主要意义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是负责监察事务的。而汉代的御史大夫,是辅佐丞相监察政治设施的,算是丞相的副手。丞相下政策,布置工作,御史负责监督执行、考察过失。“副手”一方面是给一把手帮忙的,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一把手,这里还有个备胎,你不老实或者干得不好,随时都会被替换掉——从而加强对丞相的制衡。


最后还有个原则,就是帮手不能多。现代管理科学研究表明,为了提升管理效率,一个人所直接管理的人数不应超过七个人。皇帝也是一样的,直属下级不能太多,否则,很有可能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而且,能在天朝做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官位的一般也极少有平庸之辈,往往是人瑞,对付起来也颇费精力,皇帝能管好他们三个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构成了汉代皇帝的主要帮手组织——“三公”。


不过,这三公中最重要的,仍然还是“丞相”。按照文字的意思,“丞”和“相”这两个字都有“副”的含义,所以丞相实际上就是“副皇帝”。从历史上来看,丞相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在实质上扮演着政府首脑的角色。


丞相的班子


那么,我们来说说丞相。


管天下是件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事情又多又繁杂。既然皇帝不想把自己搞那么累,设立一个丞相的位置来替自己分忧解难,那么,这些细碎繁琐的事情自然就落到了丞相的头上。由于要处理的事务繁琐而庞杂,所以丞相也需要帮手。这可就不是三个帮手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有一整套的班子才行。


自古以来,位高权重之人都会自己养一个幕僚班子,供自己使唤,应付各种公私事务。中国古代的官府幕僚、师爷都如此类。这是普世性的传统,无论古今,无论中西,都是有的。就拿当今世界来说,大国领导人都有隶属于自己的“办公厅(室)”或工作团队。这个团队的领袖,在一些国家习惯称为“秘书长”或者“办公厅(室)主任”,另有一些国家则称为“幕僚长”(Chief of Staff)。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厅主任或是幕僚长,虽然听上去不如国家大员那么风光,但其掌握的实权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岔了,回到正题。在汉代,这种“班子”就已经有了,皇帝有,丞相亦有。


先说皇帝的班子,叫“六尚”,具体说来,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名字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前五个基本上都算是“生活秘书”,管吃饭穿衣睡觉洗澡的,跟政治没什么关系,而第六个尚书呢,才是真正帮助皇帝处理文书的人,算是贴身文秘的性质。


插一句,“尚书”在汉代一开始是小官,后来皇权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这官名的实权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乃至到明清时候成为六部首长的官名。这一段掌故,颇有点类似于“书记”这个名称的变化沿革。


由此可见,皇帝的班子比较闲散,主要以日常所需为主。


再来看丞相的班子。既然天下的政治事务都要由丞相来负责,那么丞相的“秘书处”自然需要按照公事的类别来分门别类地设立。事实上,丞相的秘书处比皇帝的要复杂得多,一共有十三个分支,统称“十三曹”。


十三曹中,西曹和东曹主管人事,有点像后来的吏部,其中的西曹管理一般公务员,类似我们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属公务员局的功能,而东曹则管理中央和地方“二千石”以上的大员,类似我们现在的中央组织部;户曹主管祭祀和农桑,这个好理解,不用多说;奏曹管政府的章奏;词曹,管理“词讼”,相当于我们现代诉讼中的民事部分;法曹主管邮驿方面的事务,有点国家邮政局的意味;尉曹管的是运输方面的事情;贼曹顾名思义是管盗贼的,有点现在公安的意思;决曹是掌管刑事案件审理的;兵曹,自然是管兵役的;金曹就是管钱的,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发行货币,以及管理后来的盐铁专卖,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银行加上XX专卖局的职能;仓曹是管谷仓有关的,那时很多税收是缴实物的,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缴粮食,收上来以后,放在国家专门设置的仓库里,由专人负责管理。以上一共十二曹,都是主管某一方面具体事务的,而最后一曹则比较特别,叫“黄阁”,负责综合协调和记录事务的,比较像现在的秘书长或是总务主任的性质,也有叫“主簿”的。一般这个位置的人是十三曹长官中最有能力的,汉末曹操当丞相的时候,司马懿就曾做过“丞相府主簿”的差事。


从这十三曹的阵容,可见丞相班子之庞大,所管理事务之繁杂,堪比我们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国家的大小事务,几乎都要这十三曹来经手,而这十三曹,都是直接汇报给丞相的,于皇帝无涉,由此可见,丞相才是真正的政府首脑。


地主的排场


当然,那么大一个国家,光靠三公加上几个秘书是处理不好的,三公底下也还是需要有更多的官吏分门别类来负责具体的事务。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央部委的负责人,另一方面是地方郡县的负责人。这两类官吏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俸禄都是一年“二千石”,所以,在提到他们的时候,也有直接称呼“二千石”的。


中央的二千石官吏一共九个,统称“九卿”。那这九卿是分别管什么事情的呢?


现在时兴用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来比喻皇帝和丞相的关系,说皇帝就好比董事长,代表着股东(皇族)利益,而丞相则是总经理,为皇帝和皇族打工。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毕竟是西方人发明的。西方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和“私”分得极为清爽,公司公司就是“为公而司”,总经理只是在公事上帮老板办事,不管老板家里事。但中国传统呢,则不太一样,习惯上总是要公私兼顾的。我就见过许多在民企给老板当助理的,他们的职责往往不仅限于所谓的公事,还要管很多老板家里的私事,比如照顾老板的小老婆啊,给老板家里买个菜跑个腿啊,等等。


秦汉时期的丞相也是一样。作为皇帝的首席马仔,他不仅要管理政府公事,还要给皇帝做管家,管理皇帝家里的私事——皇室事务。丞相直属下级——九卿——也是同样。事实上,九卿的来由,跟皇帝的私人事务有很深的干系。汉语讲“国家”“国家”,国和家有密不可分的渊源,说白了,古代中国的“国”的概念,就是从“家”扩大化而来的。周朝的所谓诸侯,无非就是几个家大业大的地主而已。


所以,大家不妨把皇帝看成一个大地主,丞相自然就是地主的管家。大地主家很大,一个管家不可能管理所有细碎事务,底下还有专门的人才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于是大管家就招了九个小管家。


第一个小管家主管的是祭祀。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也特别尊重鬼神和老祖宗,所以作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大地主,搞一座像样的祠堂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有祠堂,就得有专人管理吧?所以,九卿中的第一位就叫“太常”(最初叫“奉常”)的,专门负责祭祀。后来地主变成了皇帝,祠堂变成了太庙,太常的职责也扩大了,不仅要负责皇帝的祭祀礼仪,还要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这是九卿的第一个。


第二个小管家叫光禄勋。地主家宅子大,亲戚朋友也多,经常会有人来走动走动,但毕竟地主精力有限,不能来人就见啊,怎么着也得有个门房帮忙挡挡驾吧。九卿里的第二个就是这么来的——门房头儿。官职名称当然没这么粗俗,在秦朝的时候叫“郎中令”,汉初沿用,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改成为“光禄勋”,负责管理宫殿门户。


第三个卿叫卫尉。地主家财产多、粮食多,经常会有人来打地主家的主意,因此当然要聘请专业的保安来看家护院了。卫尉就是皇帝家的保安队长,负责皇宫门卫屯兵的工作,是皇宫卫兵的总司令。


第四个就更有意思了,叫太仆。现在说“仆人”,大家都知道是伺候人的人;所谓太仆,就是天下地位最高的仆人——自然就是伺候皇帝的。不过在秦汉的时候,“仆”的工作没有后世“仆人”那么广泛,主要工作只有一项,就是开车。那么,太仆的工作职责也就很好理解了:是皇帝的专职御用驾驶员。之前屡次提到过的夏侯婴(帮刘邦在彭城捡儿子的那位),就是干这个的,还因为驾驶员做得好被刘邦封了侯。


第五个是廷尉。地主家下人多,必然就要定下规矩,以便管理,触犯了规矩自然要受罚,廷尉主要负责掌管“家法”。后来地主家变大了,廷尉的权力范围自然就从原本的几十人变成掌管天下律法了。廷尉在秦汉的时候主要负责刑事犯罪有关的工作,按现在的理解,这个官的权力大了去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机关加检察机关加法院的刑事审判庭——听上去有点像中央政法委书记的角色,别说小老百姓了,就算是当大官的也惹不起他。


第六个是管对外联络的,官名叫大鸿胪。这名字乍看挺有文化的,但其实是后来改的。秦汉初设这个官职的时候,官名挺土的,叫“典客”,按字面意义解释,就是“负责宾客事务”的意思。对于地主来说,自家家里要么是亲戚要么是下人,而外面来的就是宾客,这个典客就是专门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的。拿到国家层面,自然就是负责外事接待的外交部长了。


有专人管外边的宾客,那也得有专人负责管自家亲戚的吧?这就是九卿的第七个,宗正。宗正这个官职的历史延续很悠久,一直到明清,都有这个机构,只不过名字稍微改换了一下。大家看目下流行的清宫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皇帝说,“把xxx(皇族人士)押到宗人府圈禁”,这里头的宗人府就是专门负责管理皇族事务的,是由宗正演变而来。


好了,讲了七个了,有细心的盆友就发现问题了,地主家大业大,说了那么多岗位,都是什么门房头儿、保安队长、专职司机什么的,难道没有专人替地主家打理产业、理理财什么的么?


自然是有的,最后这两个——大司农、少府——就都是管钱的。为什么管钱的要分两个人?因为有公钱和私钱之分。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掌管公费开销;而少府则是替皇帝存私房钱的。两边的收支都是严格分开的,绝不能混同。将政府财政和皇帝私产严格分离,这一点,在西方古罗马帝制时代也是类似的。


三公九卿,就构成了汉代的中央政府。皇帝这个大地主,排场着实不小。


关于汉代的地方政治,这次先不讲。主要是因为汉初的地方政治体系比较混乱,采用的是分封、郡县混用的方式,给后来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埋下了很多隐患——当然,也是为之后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打下了伏笔。我们权且把这些包袱先留着,后面再抖。


*特别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来源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不妨去看一看此书,定能受益良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