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意味着什么?

 Leewenfy 2016-09-19

从今年9月开始,95后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绝非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毫无信仰的一代,你怎么看? 
imgLoading

大学,是95后的天下了!

其实,他们早就来了。但从今年9月开始,95后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按照本科生18岁入学、22岁毕业的大致规律,截取新学年第一学期这个横截面,得到的将是18-21岁年龄段的青年学子,也就是出生于1995-1998年的大学生。

记得我2010年刚博士毕业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面对的是一批普遍出生于1992年的孩子们。这6年来,我一直在给大一新生上课,大约教过4600多名学生,虽然从教年份不算长,但让我讲清楚95后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无非是强调一个人儿时的成长环境对于其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影响深远。这话给了我一点启发,要把一个群体抽象化为一个个体,进而描摹出一个群像的特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难度和风险的。勉强为之,则必须复原时代风貌,做一番发生学考察。

1、95后可被视为中国家庭对子女投入,从“人多钱少”转入“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

回望1995年,有三件貌似不相干的事,冥冥之中可为我们解读95后一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提供一些线索。

第一件事是微软发布了Windows95操作系统。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此前几乎每个致力于玩转电脑的人,都要把一套基于DOS平台的操作指令背得滚瓜烂熟且活学活用,一夜之间,比尔盖茨带你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此打开了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新世界,DOS对于大多数人失去了意义。

第二件事是一款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横空出世。

这款游戏在当时鱼龙混杂的电脑游戏世界中让人眼前一亮,此后虽然狗尾续貂不断,却始终保持着不错的口碑。以95版《仙剑》为标志,一批国内外电脑游戏彻底终结了“红白机”时代。

第三件事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在香港和内陆上映。

imgLoading

这部当时并不未多数人所理解,甚至反复看两三遍也未必理解“笑点何在”的影片,如今被人们认为是港式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的一个标识符号。

好,现在让我们回到对95后的讨论。

95后的第一个特征是开放性。

先看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他们的父辈大致是“65后”、“70初”的一代,长身体的时候没遇上“三年困难时期”,读小学的时候“停课闹革命”的时代就已结束,考大学更是一点没被耽误,再往后的入仕或下海大潮,也都能够如鱼得水。

可以说,这一代是搭上改革开放快车、在几乎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踩准了时代节拍的一代。

有研究者将人口出生率与经过调整的人均GDP两条曲线做了对比,能够明显看到一幅巨大剪刀差的图景,而交汇点就出现在1998-1999年间。

也就是说,95后可被视为中国家庭对子女投入从“人多钱少”转入“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

由此推断,当前的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境殷实的家庭,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无忧无虑,充满自信,更能够也更乐于与世界接轨,这与80后一代也是显著不同的。

2、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5后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更浓烈

95后的第二个特征是互动性。

与80后在本世纪初刚刚成年之际才接触互联网不同,这一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互联网从一种技术手段转变为一种生存方式,并全面嵌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这对他们获取知识和与人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缺省设置。

imgLoading

在直接经验的层面上,这一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遭遇国家困厄时期的负面影响,而是亲身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崛起,这是他们有可能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客观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他们是复杂的虚拟互联网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因而在间接经验的层面上,他们对于过往历史和当下现实的阴暗面,又有着丰富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和未经审视的主观知识储备。

这两种矛盾之处的纠缠交织,构成了95后在思想和思维特征方面的基本底色。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传播者。

同时,也正因为他们是跟着网络一起长大的,他们对网络世界的新鲜感也未必有那么大,而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而可能会更为浓烈。对他们来说,生活实践大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大于网络影响,网络影响大于空洞说教。

记得有一项调查显示,95后比90后更乐于表达,更有主见。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似乎没有发现学生的这些变化,觉得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

其实,他们线下沉闷,线上活跃;课上寡言,课下的各种讨论互动则亮点迭出。这些变化,需要教师使用他们熟悉的交流工具、沟通方式来主动融入这一群体方能感知。

3、当你一本正经认真以对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认真你就输了”

95后的第三个特征是解构性。

当下中国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维度交织的转折点,这个纷繁复杂的思想谱系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其中颇具现实影响力的一支。

推崇对话、阐释、断裂、解构、反讽、碎片化、非理性、异质性、不确定性、去中心化。这种反讽和解构,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特定用法或“用典”,建立在一定的“默会知识”基础上。

imgLoading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后现代拥抱了新媒体,也是新媒体成全了后现代。

上述寥寥数笔,当然不足以勾勒95后大学生的完整形象,不过可以把握住他们的一些神韵。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交往互动习惯,也是当下高校不少课堂教学环节面临“有效性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只是一项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简单任务,而是承载着在大变革的时代涵养性情、安顿人心、健全人格的多重功能。因此,21世纪的教育事业也不应再重复19世纪那种单向度灌输的故事。

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绝非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毫无信仰的一代。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研究时代特点的变化、教学对象需求的变化,仍然教条刻板单向度地进行“供给”,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效供给,且有可能造成如下的悖论与窘境:

学生枯坐课堂、心不在焉,认为老师老套死板,课程无聊乏味,全无学习兴趣;老师口不应心、言不由衷,认为学生顽劣厌学,缺乏自我认同,丧失教学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大学教学,的确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来源:文汇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