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物计|他前半生躲避战火,奔波逃命,“幸存”下来后竟成了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关陇之 2016-09-19

名胜古迹

「介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让你每次旅游都是一次历史征途」

历史遗迹 | 名城古都|  各地习俗| 世界风景


他是“后海派”代表

他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

“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的作品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还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

他有十三个徒弟,

诸如齐白石、张大千之流

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

他便是“清末最伟大画家”吴昌硕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吴村

家里是祖传的读书人家,文化氛围很好

所以,吴昌硕幼时便随父亲熟读经史子集

之后又就学于私塾

十岁时,他开始喜欢上了篆刻印章

经过长辈的指点,开始初入门道


吴昌硕的篆书


然而幸福的童年很快被打破

在他16岁时,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

也就是他的家门口

为了避难,全家躲进了荒山野谷

后来弟弟和妹妹先后死于饥荒

吴昌硕也家人失散

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

靠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


吴昌硕及其家人合照


直到21岁时,他才回到了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他的篆刻

同治四年,吴昌硕中秀才

派任安东县令,仅一月即去

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直到49岁时,他的命运开始转变

他拜海上名家任伯年为师

开始专攻绘画




任伯年


拜师时的吴昌硕

只是一名穷困潦倒的“酸寒尉”

上扣无顶戴红缨帽

身着一身葵黄色官袍

他刚刚交官回来

袍服未去,拱着双袖

还没来得及擦汗

吴昌硕的这副穷酸像

被任伯年逮个正着

于是,任老师大笔一挥

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




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

任伯年让他先试着画一幅看看

吴昌硕说他没学过,不敢画

在老师执意要求下

吴昌硕便随意画了几笔

因为他打小学习篆刻

刻印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

这看似随意的几笔

竟然落笔非凡,用墨浑厚

任伯年看了后惊奇的说到

“你画笔的功力已经在我之上了”。




吴昌硕虽为官不达,穷寒一生

但他的书画却从不寒酸

即使再艰难困顿

他的艺术态度总是充满刚正之气



吴昌硕国画《梅花》


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

有人讥讽他,他从不理会

他的画只随心所欲

因为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



吴昌硕《红梅花》


他不守古法

常用西洋红画梅花

为水墨画赋予五彩

将重墨绘成重彩

他的梅花,冷艳,高傲

古拙中有迸发的力度

美感、趣味相交融

他的荷花,古拙而丰腴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


吴昌硕《荷花》


历经宦海浮沉,家国仇恨

在兵荒马乱中“幸存”的吴昌硕

当时已经65岁了

此时他的画开始自成一派

画风饱满向上,苍茫有力

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

他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

成为了“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68岁时,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在上海光复后的一个深秋里

这位前朝遗老

身着长袍,扎个小髻

靠着画艺闯荡上海

一年后,在西子湖畔

他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西泠印社旧照


这个“以汇流穷源,无门户之派见”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

天下第一名社

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晚年的吴昌硕偏爱

菜蔬果品的绘画

如竹笋、葫芦等,极富生活气息

公认最传神的当属他画的葫芦图轴

其风格色墨并用,浑厚苍劲

对近世的水墨画影响深远


吴昌硕《葫芦图轴》


如今,他笔下的精妙绝伦的葫芦

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葫芦,谐音“福禄”

因其枝蔓绵延

多果多实,古人常寄意

“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美好寓意




福禄杯,

将吴昌硕笔下的葫芦造型

浮雕于杯身,朴拙古意别具美感


福禄福禄,愿其福光永照,岁月无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