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人生》丨如何升华智慧:体察微妙的变化规律

 秦岭之尖 2016-09-19


世间万事外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阴与阳,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只有通透万事万物的本来规律,体察内在规律变化的微妙,才能真正升华智慧,明白事理。


文/方崇阳


《道德经》第三十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欢迎加入腾讯道学《道德经》研读共修群

通过宝马与美玉的贿赂,晋国顺利借道伐虢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晋献公灭虞国的故事。公元前658年,晋国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策,请求用晋国屈产的宝马和垂棘的美玉送给虞公,借助虞国的道路来攻打虢国。晋献公有些不太愿意:“这屈产的宝马和垂棘的美玉是天下的宝物,我的珍爱,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送给虞公呢?”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够顺利从虞国借道,灭了虢国,就不愁灭不了虞国了,那时虞国只是我们晋国的一个大仓库了,您也只是暂时将宝马和美玉寄存在这个仓库啦。”


假道伐虢(资料图:来源网络)


晋献公还是有些犹豫,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他不会不明白我们借道的真实意图啊!”荀息进一步劝说道:“宫之奇虽然聪明,但性格懦弱,不能强硬的坚持自己的建议,虞公和宫之奇是少年玩伴,虞公亲近他,但不会听从宫之奇的建议。”晋献公于是决定让荀息出使虞国去办成这件大事。


荀息到了虞国,面见了虞公,献上了宝物,并且游说道:“当年冀国做恶,不分黑白是非,攻打过你们虞国鄍城三座城门,我们晋国出面帮助讨伐了冀国,这都是为了你们虞国考虑才这么做的。现在虢国又做了恶事,增强军事实力,训练军队,侵犯了我国的南鄙这个地方,我们晋国想请求虞公您能够同意。我们晋国的军队通过虞国的道路前往虢国,讨伐他们。”虞公非常喜爱晋国献来的宝物,于是同意了这个请求,并且自认为虞国是晋国的同盟国,也请求晋国,让虞国和晋国一起去讨伐虢国。


宫之奇听说这件事之后,劝谏虞公,但虞公坚决不接受建议。


当年夏天,晋国的里克和荀息带领着晋军,顺利地通过虞国的道路。在虢国的边界和虞国的军队会师,一起讨伐了虢国,并且攻下了虢国下阳这座城池,然后班师回朝。

唇亡齿寒


到了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来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这次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劝谏虞公,告诫道:“不可再对晋国开启国门了,再不可以陪贼寇游玩了,有过一次借道,已经很危险了,绝对不可以再来一次啊!嘴唇没有的话,牙齿一定会受寒后,快速掉落;虞国和虢国互相依靠,虢国就好似虞国的外部屏障,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灭亡啊!


虞公以种种理由推脱,就是不肯相信这种潜伏的危险,还是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看到这种结局后,只有带着自己的族人离开虞国,并且留下话说:“虞国过不上今年冬天的祭祀了!”


到了冬天十二月份,晋国的军队消灭了虢国。大军回道经过虞国时,顺路也消灭了虞国,验证了宫之奇的预言。


唇亡齿寒(资料图:来源网络)


体察事物微妙的变化规律,才能升华智慧


《道德经》第36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世间万事外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阴与阳,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如果想让对方弱小,必然先让对方膨胀;如果想从对方那里获取什么,必然要先赠与对方一些什么;在大道的运化下,两种对立状态的转化、变动、分合,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这种能量的流动。只有通透万事万物的本来规律,体察内在规律变化的微妙,才能真正升华智慧,明白事理。


体察规律,升华智慧(资料图:来源网络)


想要孩子逐渐失去更多独立能力,那就代替孩子做更多的事情;想要朋友逐渐迷失看待自我的理智,那就给朋友过份的赞誉。过度给予恩宠,带来祸患;过度给予荣耀,带来羞辱;过度给予照顾,带来拖累;过度给予友善,带来嫉恨。世间总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不断演绎着互为转化的因果。


这祸和福、荣与辱、善与恶、得与失捆绑在一起,这太微小的变化,我们有没有办法察觉?能不能正确处理?还是等到事情的结果产生,让我们再来感叹命运变化的无常?(编辑:若水)


方崇阳道长简介:

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