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纪实,真的很难吗?

 落岸飞思 2016-09-20


 


(被点评的照片1:《沟通》 2016年9月11日,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旺龙村,心理疏导师黄馨对12岁的困境女孩罗帏进行心理疏导。

 

(被点评的照片2《送别》  2016年9月11日,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旺龙村,83岁的留守老人龙光秀含泪送别看望她的志愿者。 

 

 

作者提问:


尊敬的徐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看您著作《一招出牛片》的读者,也经常看您在微信上的《摄影讲评》,学到了不少东西。9月11号,我跟随志愿者下乡慰问“三留守”人员,拍了两张照片,想请您点评一下。谢谢。重庆秀山摄影爱好者。

 

徐晓刚讲评:


您的照片属于新闻纪实类照片,关注了社会问题“三留守”人员,内容很有意义。拍得比较好,记录新闻事件的同时,也重视照片的形式感。照片《沟通》借用了前景,透过一个缝隙拍摄事件场景,好的形式更好地吸引了读者对于主体的注意。孩子的表情,心理疏导师的姿态也抓取到位。照片《送别》抓住了洒泪送别的瞬间,具有感人的力量,但现场有些乱,这个场景想做到更简洁也比较难,可以通过剪裁尽量简洁画面。

 

您的照片也存在问题。两幅照片饱和度应该都被降低了。可能是为了表达压抑的情感。但新闻照片最好色调不要大动,即使制作了,也不要显得太假。比如,不要过于低饱和,以致使人物的肤色偏离现实,植物的颜色也过于黯淡。所以我对您的两张照片进行了饱和度的恢复,并且剪裁了照片《送别》。

 

制作后效果如下:

 

《沟通》  制作后,恢复了一些饱和度,主要是红色。


原片:


 

《送别》  制作后,恢复了饱和度,并裁掉了天空、一些电线、近景地面。


原片:

 

 

如果想要拍得更好怎么办?

 

如果您有时间与条件,可以深入进去,比如专门拍摄照片里的小女孩,深入了解她的家庭现状,问题原因,走访家长,村镇干部,拍出一组深刻、动人的作品,这属于“纵深法”。也可以拍摄多名留守儿童,讲述他们各自的故事,这属于“并列法”。但不要忘了您的优点,继续注意照片的形式感。

 

摄影人为社会问题呼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媒体把照片传播出去,当你有一组有影响力的照片,这种传播力、影响力就会很大。就像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儿童基础教育状况所拍摄、发表的大量照片对希望工程的促进一样。摄影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

 

关于留守题材,著名摄影家姜玉树老师有一组《留守儿童》,是我见到的留守题材作品中最好的,特此引用几幅(不全,由于是从网上找的,画幅也不规则,请先大致看看意思),我认为属于“纵深法”,感谢姜老师做作的贡献。也给您提供参考,看看如何拍出深度。

 

第一次见到振华,是在他家的门缝里,奶奶出门走亲戚了,把他一人锁在屋里

 

奶奶下地干活了,喂鸡的活振华也会干

 

爸爸妈妈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唯一能让振华记起的就是这两张很久以前的照片


生病了,自己在小诊所里打针

 

振华最大的愿望是能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的学校上学


听见狗叫,振华就会倚在门口,看看是不是爸妈回来了,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