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傻帽悲观派

 pumpkin_wx 2016-09-20

导引

如何识别煽动者?如何反驳站在道德高地的悲观论调者?

如何理性地对待存量资源?

一、煽动者特质

三段论逻辑:

1    这个世界一团漆黑,马上就要大祸临头;

2    为什么?因为一小部分人在其中作恶,所以我们沦落到如此处境;

3    怎么办呢?团结起来,我有办法。

把问题强调到乌烟瘴气,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描述得无比美好。

二、相反的逻辑思维

1    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以后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为每一个个人洞开崛起的大门;

2    不要去仇恨,应该让我们爱的人,气味相投的人,玩儿得来的人,我们在一起玩,不要跟人类去斗争、抗争,因为人类早就拜托这样的时代了;

3    我们虽然组织起来,我们不是控制化地组织起来,我们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样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三、历史上的悲观派

起点不一样:这个世界史越来越好呢?还是因为某些个迫在眉睫的危机,变得阅历啊越差呢?

现状是:美国前总统戈尔,抱有悲观态度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都获得了好名声;而所有对这个世界抱有乐观态度的人,反而显得很浅薄。

哈耶克:“如果对人类发展的善行,抱有乐观态度的话,这样的人,就显得心智浅薄。”

悲观论——有名有利,且显得不浅薄。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都是悲观的论调——过去很美好,现在很糟糕。

古希腊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朱熹——三代以上,天理流行,王道伸张;三代以下,人欲横行,霸道盛行,此后的世界只是无个人样。

而所有的情况,就没有恶化啊。

例子:

1 工业革命:

人口大爆炸,盛世。

罗素“稍微学过一点经济学史,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工业革命带给英国人的,是一场灾难,那一百年的整个英国人的幸福,和前一百年,是没法比的,而所有这些就怪科学技术。”

——回头看,那段时期,是最没有争议的人类经济状况和普遍状况蒸蒸日上的时期。

2 《增长的极限》

1968年《增长的极限》,很多科学家的探讨,署名罗马俱乐部。过去四十多年了,增长的极限没有到来,人们并没有听那帮高瞻远瞩的科学家的建议,我们仍然在玩命地往前跑,没有停下来慢下来的丝毫痕迹。

1992年,《二十一世纪议程》,不管这些言论出于什么动机,有一个共性,就是都说错了,事实证明都没有兑现。

三、“为什么民众愿意听坏消息”

1 生理

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区域,为“ 杏仁核”,负责人类预警,负责过滤关乎人类生存、繁衍等的信息,负责人类很多原始的情绪,如恐惧、愤怒、仇恨等;

人类进化出,前额叶皮质,负责很多亲社会行为,如:协作、语言、善意表达等。

而信息处理首先为杏仁核,后为前额叶皮质;

2、锚定效应

《思考,快与慢》的卡尼曼,锚定效应,人的决策,实际上是根据过往和局部的信息来做决策,主导决策,因而产生认知偏差。

类似:根据过往的认知,来对未来进行预期;

在资源利用历史上,这是人类悲观论调最为集中的地带,每朝每代,都会有这样的预期:

17世纪的时候,当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一个炼铁厂一年要烧掉400英亩的森林,甚至酿酒厂,一年也要烧掉几千大车的树木,到1650年,比50年前,英国柴火价格涨了七倍,英国已经出现穷人烧不起柴火,被冻死的情况。当时很多贵族、包括国家掌权者惶惶不可终日,英格兰土地上的木材不够用了。

后来煤炭解决了,烧煤烧出了工业革命;1865年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的繁荣是煤炭支持起来的,煤炭会用完的;1866年,因经济学家的煽动,当地媒体的配合炒作,出现煤炭恐慌,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在议员讲话:“看来我们要趁着煤炭还没有用完,赶紧想办法在预算内留出足够的额度,把我们的国债还完,因为英国人现在就是历史的顶峰,以后再没有这日子了,因为煤炭快用完了。”甚至在当年还建立了,“皇家煤炭运营委员会”,来应对马上出现的煤炭危机。就在那十年,突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煤炭探明储量一下被解决。

1910年,美国 矿产局发布,现在美国国境内探明的是由储量,能够用十年,到1920年还能用13年,每次都是非常严肃地:快完了,我们不能再开汽车了,我们必须遏制发展的步伐,我们不能再延续这样的生活方式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我们这次繁荣,到十年后就要终结了。实际情况:美国新技术开采的页岩气,就足够美国用三百年,石油是越用越多。

四、为什么这些悲观论调到最后都破产了呢?是因为人类运气太好了吗?

是因为,我们在长久的观念当中,对于资源这个词,对这个概念有大量的误解。

1    资源的本质不是客观物体,而是知识;无论是煤矿和铀矿,都是在人类知识足够发达后,才成为资源的;

2    资源的总量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在短的历史是期看,每年石油储量比我们的开采量要大得多;

3    资源是可替代的;例如电缆,铜变成了光纤,人类不会在铜被用完后再作这样的决策;纸张替代——ipad;

人类所有资源真的突然枯竭了怎么办:

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进行制裁,限制总量,抬高价格,1972年石油禁运,1974年石油价格涨了3倍,1981年石油价格涨了10倍,那又如何?人类的繁荣文明并没有崩溃,资源就这样突然涨价,美国、欧洲当年工业生产下滑10%,遭到沉重打击——但是17年代末,美国生产的汽车,百公里耗油从几十升,下降到十几升百公里,还在研究电动车,都在不断替代石油;

资源是永远会有的,此处没有,彼处就会冒出来;

五、悲观论者的悖论:

1    停止发展

本身不可能发生——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性,靠舆论宣传、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

全世界的市场经济,背后的驱动力叫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张——人们用“人类写作的扩展秩序”来歌颂资本主义。

假设资源真的极度匮乏,上层社会的人,只需要奴役别人,就可以实现更好更奢华生活的追求。1958年,里德,《铅笔的故事》,一支铅笔卷入了全球几百万人的协作。如果这个资本扩展的秩序被打破,可能回到人奴役人的状态。美国南北战争,解放奴隶,是政治的胜利吗?道德的胜利?可能最底层的驱动力,就是再用奴隶就不划算了。

人类自然从奴隶资源,切换到化石能源上;如果化石能源被排除在外,可能出现历史的倒退——当然这种能源切换本身就不可能发生。

2节约闹发展

著名悖论:“杰文斯”悖论,人类每次改进设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每提高一次,人类能源使用总量就提高一层。所以省是省不出来的光明前途。

悲观论的方法,可行,但是经不理论的推敲,但是还不如不这么干。

“熄灯一小时”的反面效益,“每个人都好像表达了对环境对地球的爱,但是这样的爱,是否太廉价了;“电厂锅炉可能熄火,对电厂机组产生损害”。

六、理性乐观派的逻辑

1    继续发展,继续往前走。

太阳能什么时候能普及,不是靠大声疾呼,而是当石油被越用越少,用太阳能已经有力可图的时候,太阳能也才会大行其道,随着太阳能用量越来越大,其单位成本也会逐渐下降,那太阳能就可能逐步替代石油的一部分用途。

贪婪的、市场的扩展,通过价格杠杆,最终解决问题。

2    知识本身的增长

知识需要:人类大量的协作,充分的发展,尝试遇到新的问题,舒适的生活,知识才会不断产生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