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渣子太多 2016-09-20

ICS XXXXXXX

X xxa

备案号:xxx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XXXX-XXXX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Industrial Sugarcane Culture

 

 

(送审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前言·············································································Ⅱ

1部分:冬植、春植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范········································1

2部分:秋植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范··············································10

3部分:宿根糖料甘蔗生产技术··················································12


 

 

     

 

本标准《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冬植、春植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第2部分:秋植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第3部分:宿根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提出。

本标准由农业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如凯、高三基、张华、邓祖湖、许莉萍。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解释。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1部分:冬植、春植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蔗区冬植与春植甘蔗每公顷蔗茎产量60~150吨的基础条件、产量结构和生产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华南、华中、西南蔗区。

2         基础条件

2.1  温度

日平均气温17~28℃,全年≥10℃的活动积温5000℃以上,生长期≥10℃的积温6500~8000℃,极端最低温度在0℃以上,无霜期280天以上。

2.2  雨量

年降雨量在900 mm以上。

2.3  日照时数

全生育期需光照时数1500 h以上。

2.4  蔗作土壤

土层深度50 cm以上的沙壤土、壤土、沙土和粘土(后二者须通过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质量分数2.0%以上,全氮质量分数在0.10%以上,有效磷质量分数3.8×10-6以上,有效钾质量分数1.15×10-5以上。

3  蔗区划分(根据甘蔗生长的气候条件划分)

3.1  华南蔗区

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的北纬24度以南地区,台湾全省,福建东南沿海和滇南海拔1100 m以下的地区。特点是全年可种植甘蔗。

3.1.1  雷海台南亚区

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端以及东海、南海诸群岛,年均气温23~25℃,积温超过8000℃,平原全年无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年降雨量少数地区1100~1300 mm外,大部分为1700~2800mm,台风经过次数较多。

3.1.2  珠江台北亚区

包括福建东南沿海地区雷州半岛以北,北纬24度以南的广东,广西地区及台北,年均气温在21~23℃,积温65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16℃,有时出现短暂霜冻,雨量少数地在1100~1500mm外,大部分为1500~3000 mm,秋季干旱,有台风影响。

3.1.3  滇南亚区

包括云南西部及东南部少部分,海拔在1100 m以下的河谷盆地,积温在6500℃以上,年均气温20~24℃,最冷月平均气温12℃以上,全年无霜,极端最低温度在0℃以上,雨量1000~1500mm。

3.2  华中蔗区

在北纬24度以北,33.5度以南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贵州部分地区,约相当于日平均气温10℃开始于春分的等日期线以南地区。海拔500~1000m。

3.2.1  南岭闽浙亚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北部未划入华南蔗区部分,贵州东南部、湖南、江西和浙江南部,以日平均气温10℃以上始于惊蛰的等日期线为界,与华南蔗区相接。年平均气温在18~20℃,积温5000~65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5~12℃,无霜期280~330天,年降雨量在1500mm以上,部分地区有受台风影响。

3.2.2  四川盆地亚区

包括四川盆地的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始于2月中旬的等日期线,年平均气温18~19℃,积温550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左右,极端最低温-2℃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雨量1000~1200mm。

32.3  长江下游亚区

上述两亚区外的华中蔗区的其它部分,年平均气温18℃左右,积温4000~5000℃,最冷月平均气温2~9℃,无霜期250~280天,年雨量1000~1900 mm。

3.3  西南蔗区

包括云南的大部分、贵州西部及西南隅、四川西部高原南部,南起北纬23度,北至北纬29度,东邻华中蔗区,南接华南蔗区的滇南亚区。大部分海拔在1200~1800 m之间。属亚热带或温带季风高原气候。由于北有青藏大高原阻隔,寒流难到,气候温暖。夏季气温不高。积温4500~8000℃,年平均气温18~19℃,最冷月年平均气温7~12℃,无霜期250~330天,西部霜日较多,年间出现不同程度霜冻。雨量1000~1600mm。大部分地区干湿季节明显,冬春为旱季,夏秋为雨季。

4        品种选择

4.1  华南蔗区宜推广的甘蔗品种性状要求

4.1.1  雷海台南亚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应具有丰产高糖、抗风、抗虫、耐旱瘠,分蘖力强,宿根性好,宜于机械作业。

4.1.2  珠江台北亚区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在珠江三角洲围田,基水地、沿海滩涂造田蔗区应具特大茎至中大茎、抗风、抗病虫、耐涝、耐盐碱、分蘖力强,宿根性好的丰产,高糖等种性。本亚区的旱瘠地区则以耐瘠、抗风,宿根性好,适应性广的丰产、高糖等性状。

4.1.3  滇南亚区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秋植性能良好,幼苗期早生快发,生长后期尾劲足,宿根性好和早熟高糖丰产的中茎至中大茎等性状。

4.2  华中蔗区宜推广的甘蔗品种性状要求

4.2.1  南岭闽浙亚区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应具有抗寒冷、抗风、耐涝、早熟、高糖、高产、宿根性好,原料蔗贮藏时糖分不易转化的中大茎或中茎品种。

4.2.2  四川盆地亚区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丘陵区以早生快发,前期生长快、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强的中茎品种为主;土壤肥沃漕坝地以生长较快、高产、高糖、宿根性强的早、中熟的中茎品种为主;河滩低洼地以生长特性为粗生耐浸、稳产、糖分中等纤维份高的中、小茎品种为主。

4.2.3  长江中下游亚区宜推广的品种性状要求

应具有效茎较多,早熟、高糖、抗寒、宿根性好和原料蔗贮藏时糖分不易转化的品种。

4.3  西南蔗区宜推广的甘蔗品种性状要求

应具有前期生长快、耐旱、耐瘠、丰产、高糖、宿根性好、中茎至中大茎等性状。

5        产量指标及构成因素

5.1  产量指标

5.1.1  华南蔗区

水田每公顷蔗茎产量90~150吨(亩产6~10吨);旱地每公顷蔗茎产量60~105吨(每亩4~7吨)。

5.1.2  华中蔗区

水田每公顷蔗茎产量60~90吨(亩产4~6吨);旱地每公顷蔗茎产量45~75吨(亩产3~5吨)。

5.1.3  西南蔗区

水田每公顷蔗茎产量60~105吨(亩产4~7吨);旱地每公顷蔗茎产量45~75吨(亩产3~5吨)。

5.2  产量构成因素

5.2.1  华南蔗区

特大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数6万条(亩4000条),单茎重2~2.5 kg,每公顷120~150吨,(亩产8~10吨);大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数6.75万~7.5万条(亩4500~5000条),单茎重1.7~2.2kg,每公顷115~150吨(亩产7.6~10吨);中大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数7.5~8.25万条(亩5000~5500条),单茎重1.4~1.8 kg,每公顷105~140吨(亩7~9.3吨)。

5.2.2  华中蔗区

中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数7.5~9万条(亩5000~6000条),单茎重0.8~1 kg,每公顷产茎量60~90吨(亩产4~6吨)。中小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数9.75~11.25万条(亩6500~7500条),单茎重0.5~0.7kg,每公顷产蔗量60~90吨(亩产4~6吨)。

5.2.3  西南蔗区

中茎品种,每公顷有效茎7.5~9万条(亩5000~6000条),单茎重0.8~1.0 kg,每公顷产蔗量60~105吨(亩产4~7吨);中小茎种每公顷有效茎9.75~11.25万条(亩6500~7500条),单茎重0.6~0.8kg,每公顷产蔗量60~105吨(亩产4~7吨)。

6  生产技术规程

6.1  土地准备和要求

要求达深、松、碎、平、肥。

6.1.1  深翻

对土层厚50 cm以上,有机质含量质量分数1.8%以上的土地,特别是对多年连作的旱坡地,要深松40 cm 和深耕30 cm以上;对土层小于50cm,土壤瘦瘠,有机质含量少于1.8%的土地,保耕20 cm,以后逐年加深至30 cm,不翻乱土层;对地下水位高-1.0 m的冲积平原,深耕30~40 cm,并开沟降低地下水位;对地下水位在-1.0m以下的江河两岸沙质冲积平原,深翻不要超过25 cm;前作为水稻的水田蔗区,应打破犁底层,进行冬季深翻晒白,结合施有机肥。

6.1.2  整地

6.1.2.1  整地要求

达松、碎、平。

6.1.2.2  旱坡地整地

坡度2~5度,坡面宽的坡地,沿等高线犁耙整地,整成大梯田;坡度在15度以上,坡面小,地形复杂的,整成小梯田,梯田宽窄和长短依地形而定,梯田外缘修筑田埂,高出地面20~25cm;对坡度达25度以上的坡地,不宜种蔗。

6.1.2.3  洲地、坝地整地

犁冬晒白,待土壤充分风化后,耙碎、耙平。

6.1.2.4  水田整地

晚稻收后,在土壤相对湿度75%~80%,不粘犁壁时耕犁,耙碎、耙平,整成1~1.1 m宽的平畦或三级畦,畦沟深15 cm,对易积水的田块,四周应开深达30~50cm的排水沟,中间开挖“十”型或“井”型排水沟,并整成1~1.1 m的平畦或三级畦,沟深在20 cm以上。

6.1.2.5 沙围田整地      

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蔗行与毛沟平行式,地下水位较高的低、中沙围田采用“两蔗一坑”。蔗畦长度150~200 m,畦幅2.4~2.6 m;地势较高的沙围田,采用“三蔗一坑”,畦幅3.6~3.8 m。二是蔗行与毛沟垂直,畦宽3~5 m,畦长10~20m,植蔗10~20行。

6.1.2.6  基水地整地

小基水地用人工深耕晒白,大基地用畜力翻犁,基面整成略呈龟背状,植沟与基长成垂直。

6.1.2.7  滨海盐渍土整地

海滩围垦而成的土地,整地围绕排盐防返盐。开垦成大排水沟,中排水沟和小排水沟相结合的园田化排灌水体系,每大区宽100 m,长数百米,沿长边两边开深2 m以上,宽5 m以上的大排水沟,在大区内按10 m宽一块,每块之间与大排水沟垂直并相连,开深1 m的中排水沟,田面整成龟背形,并开沟整畦,畦向与中排水沟垂直,畦沟深20~30cm。整地时先开深20~30 cm的下种沟,沟底垫有机质肥,再复土与畦面平。

6.2  种苗准备

6.2.1  种苗精选

6.2.1.1  大田块选

选择密度适中、生长正常、品种纯一,无绵蚜等其他严重的病虫害的新植蔗田。

6.2.1.2  收获株选

收获时选择直立,长势旺,尾部粗大,青叶数多,无病虫害,无开花的蔗株,砍下梢部50~60 cm蔗茎(夏繁蔗全茎做种),去青叶,留叶鞘,每束捆成15~20 kg,待用或待贮。

6.2.1.3   斩种段选

斩种时选择蔗芽饱满,芽鳞新鲜、无病虫、无霉菌、无干瘪的种段。

6.2.2  斩种

剥去叶鞘,把种茎放在硬木垫板上,芽向两侧,斩刀要薄利,落刀要准,一刀斩断、切口平整不破裂。种苗蔗芽的下部留2/3节间,上部留1/3节间。每段种苗斩成双芽苗或三芽苗。

6.2.3  种苗处理

6.2.3.1  晒种

刚斩下的新鲜种茎在斩种前种茎带叶鞘在阳光下晒一天,然后去鞘斩种。

6.2.3.2  浸种

2%~3%的石灰水浸24 h;或用50℃热水浸种20 min;或在流动水的水沟浸种24~36 h。在地下害虫或风梨病严重的地区,在上述任一浸种方法之后再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期本乳油300~400倍液浸种1~2min;风梨病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 g兑水50 kg,浸种5 min。

6.2.3.3  催芽

在冬季及早春种植时气温较低条件下下种和发芽力差的品种上应用。催芽方法有:

a)  堆肥催芽:用半腐熟堆肥或厩肥,选靠近蔗田,水源方便,地面平整,避风向阳的地方。堆放时,底层先垫10cm厚的堆肥,然后重叠排放两层蔗种,再放5~10 cm堆肥,再排两层蔗种,以此类推,堆至高1.5~2 cm,堆宽1~1.3 m,堆长不限。堆后四周和堆面盖蔗叶或稻草,上再盖薄膜。堆内湿度以堆肥含水量60%左右,即用手挤压堆肥指缝有水渍而不滴;堆内温度保持30℃左右,不低于25℃,不超过35℃,催芽长3cm。此法适用于小规模栽培。

b)  堆积催芽:把经处理后的蔗种在场地上堆成长条形,高1m、宽2 m,上部形状为馒头形,长度不限,用4 m宽的薄膜盖密,催至芽呈莺哥嘴状。此法在阳光充足时采用,阴雨低温天不宜采用,此法适用于规模化栽培。

6.3  下种

6.3.1  下种期

冬植蔗在11月至翌年1月;春植蔗在2~4月。

6.3.2  开植蔗沟

植蔗沟深度15~20 cm,底宽20 cm,沟底要平、土要松碎。

6.3.3  行距

华南水田蔗区大茎种行距1.0~1.2 m,旱地0.8~1.0 m,西南华中蔗区0.8~1.0 m。

6.3.4  施基肥和农药

每公顷用腐熟有机质肥15000~22500 kg(每亩1000~1500 kg),N、P、K含量为8%、12%、10%的复合肥375~600 kg(亩25~40kg)或氯化钾300 kg(亩20 kg),过磷酸钙750 kg(亩50 kg);防治地下害虫和第一代蔗螟每公顷用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kg(每亩3~4 kg),与基肥结合施于植蔗沟底,并与土壤充分拌匀。腐熟有机肥用于盖种。

6.3.5  下种

特大茎品种每公顷4.5万段双芽种(每亩3000段),大茎品种每公顷5.25万段双芽种(每亩3500段),中大茎品种每公顷6.0万段双芽种(每亩4000段),中细茎和细茎品种每公顷6~6.75万段双芽种(每亩4000~4500段)。

6.3.6  下种技术

采用双行三角条播或双行条播,蔗种之间相距10 cm,播种量多的用三行三角条播或三行条播,蔗种相距5~6 cm。下种时芽应向双侧,蔗种与土壤紧密接触,不架桥。

6.3.7  盖土

盖种厚度水田以薄盖为宜、洲地2~3 cm 、旱地5~8 cm,深沟浅种。盖种的土壤要细、松、软,盖种厚薄要一致。

6.3.8  喷除草剂

盖土后先在播幅内每公顷用5%扑草净0.8 kg;或每公顷用40%阿特拉津胶悬剂1.5 kg兑水450 kg;或80%敌草隆、80%阿灭净0.5 kg兑水450kg 。在播幅范围内均匀喷施于土表,盖膜后再用前者的同等药量喷施行间,用除草地膜覆盖的,应在盖膜后喷施。

6.4  地膜覆盖

6.4.1  地膜选择

除草地膜、非除草透明地膜及光降解地膜三种,用除草膜的,在播幅内不施除草剂。

6.4.2  地膜规格、用量。

地膜宽40~50 cm,厚0.008~0.010 mm,每公顷用67.5~75 kg(每亩用4~5 kg)。

6.4.3  盖膜

盖膜前,先把蔗种上面的盖土整成中央高两边低的龟背形,地膜要平贴地面并拉紧,立即用细土把地膜两边缘压紧、压密。或用盖膜机覆盖地膜。

6.4.4  盖膜注意事项

 a)  盖膜最好在无风时进行。

b)       在盖紧地膜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地膜的曝光面积,保证透光面大于20 cm边缘切忌用大土块压。

c)       膜内苗展开3~4片真叶时,膜外温度已适宜幼苗生长,应即揭膜,揭膜应把地膜向上提起,不能平拉。

d)       揭膜后田间废膜应收拾干净。

e)  在播种出苗期间,温度已达适宜发芽出苗温度,可不必采用盖膜方法。

6.5  田间管理

6.5.1  苗期管理

6.5.1.1  查苗、补苗、匀苗

全苗后检查出苗情况,断垅缺苗在30 cm以上的应及时选阴雨天补苗,可取出苗密地段的苗去补植,或用预植在田头的假植苗补植。

6.5.1.2  中耕除草

盖膜的应在揭膜时立即进行中耕除草,无盖膜的也应在蔗苗3~4片真叶时进行中耕除草。幼苗期中耕除草2次。

6.5.2  分蘖期管理

6.5.2.1  小培土、中耕除草

小培土宜在分蘖初期,即全田有10%以上蔗苗出现分蘖,幼苗长出6~7片叶时进进行,用行间细土向蔗苗基部培高3~4 cm,并结合施“促蘖肥”。每公顷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kg,防治地下害虫和一、二代蔗螟。水田特别注意排水防渍,旱地注意保水,干旱时灌溉或淋水。

6.5.2.2  中培土、中耕除草

在分蘖盛期和即将拔节时,结合施“壮蘖肥”和上述药剂,防治第二代蔗螟和地下害虫,用行间细碎土向蔗苗基部培高6~10 cm。中耕除草,可用“蔗田除草剂”每公顷2.0~3.0 kg兑水400~500 kg喷施行间杂草,尽量避免喷到甘蔗植株。

6.5.3  伸长期管理

6.5.3.1  堵行、保水、除草

中耕除草,可用“蔗田除草剂”每公顷2.0~3.0 kg兑水400~500 kg喷施行间杂草,尽量避免喷到甘蔗植株。

6.5.3.2  大培土

在甘蔗伸长初中期,蔗根未达行间中部时,结合重施“攻茎肥”并施用上述药剂防治蔗螟和地下害虫,进行大培土。用机械把蔗行间土壤培向蔗株基部,培成畦高25~30 cm。大培土时注意土要填入蔗丛中间,填实,填满成馒头畦,丛间不留空洞,不凹陷,沟底整平。

6.5.4  成熟期管理

去除枯黄叶。此时蔗株高大,枯黄叶增多,蔗田通风性差,有条件的地方可剥除下部枯黄叶1次。

6.6  施肥

6.6.1  甘蔗对主要营养的吸收量

甘蔗全期,每吨原料蔗N 1.5~2.0 kg,P2O5 0.8~1.3 kg,K2O1.5~2.3 kg。再根据计划单产蔗量计算各主要营养元素吸收量,再结合施肥时当地气候、土壤和肥料利用率,决定施肥量。

6.6.2  苗期、分蘖期施肥

苗期,分蘖期吸收三要素占总吸收量的10%~20%。结合小培土施“促蘖肥”。每公顷施尿素90~135 kg(亩施6~9 kg);氯化钾150 kg(亩施10 kg);磷肥已在基肥中全部施用,此后一般不再施磷肥。结合中培土施“壮蘖肥”,每公顷施尿素135~180kg(亩施9~12 kg)。

6.6.3  伸长期施肥

甘蔗伸长期吸收三要素占全生育期吸收量50%以上,应重视“攻茎肥”,每公顷施尿素450~540 kg(亩施30~36 kg)。

6.7  灌溉

6.7.1  甘蔗总需水量

每生产1吨原料蔗约需水量为80~140吨。单产越高,每吨甘蔗需水量相对越小。

6.7.2  甘蔗灌溉指标

概括蔗田全期湿度应保持“润一湿一润”,即苗期至分蘖期为润,伸长期为湿,成熟期润。发芽成苗期,土层20~30 cm内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土表发白,中午幼苗心叶卷起竖直)就要灌溉。分蘖期,在土层20~40cm内,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时(苗高30~45cm时,若连续晴天7~8天,蔗叶竖直而不弯垂)要灌溉。伸长期,在土层40~50cm内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60%时(土表发白、蔗叶卷折,到傍晚仍不展开。或赤脚下畦沟,脚不粘泥),就要灌溉。成熟期,50~60cm土层内土壤湿度在田间最大持水量55%以下时就要灌溉。

6.7.3  灌水方法

6.7.3.1  沟灌

有灌水条件的水田蔗区,引水灌入甘蔗畦沟,灌至水位达畦高2/3。一块田面积大时,应采用分段灌溉。

6.7.3.2  喷灌

旱地蔗区应用喷灌机具将压力水流经过管喷射至空中散为水珠,降落田间进行灌溉。

6.7.3.3  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包括滴灌)是将灌溉水输入专门设置,在蔗田地下带有孔隙(或滴头)的暗管或暗沟,借毛管作用,使水份渗润蔗根分布土层的灌溉方法。地下管道有陶管,混凝土管,塑料管,以塑料较佳,埋管深度0.4~0.6 m,管距为二管道间渗润线相衔接。

6.8  排水

6.8.1  低洼积水地

大片蔗地,顺地下水走向。开主排水道,深2 m以上,宽2 m,每段田块有深1 m的小排水沟与主排水沟垂直交叉,每块四周开比畦沟底低的边沟。

6.8.2  一般水田、洲地

一般水田蔗区春雨较多,容易积水、对蔗苗不利。田四周疏通好排水沟,雨季防蔗田积水。种植时稻蔗成片分开规划。

6.8.3  围垦,海滩地

6.1.2.7节所述搞好排水系统。

6.8.4  珠江三角洲沙围田

按沙围田统一水利规划,搞好排灌设施。

6.8.5  基水地

搞好水位标准化,甘蔗苗期水位维持离基面33 cm,甘蔗伸长期维持水位离基面66 cm。雨季水位可适当降低旱季可适当提高,一般情况下以50 cm左右为宜。

6.8.6  旱坡地蔗田

旱坡地蔗田关键是防暴雨水土冲刷,应挖深内侧边沟,搞好封畦筑埂,防水流顺坡直泻。当暴雨水多时,应让多余水环坡流动,不让顺坡直冲。

6.9  甘蔗病虫害防治

6.9.1  病害防治

    甘蔗的病害主要有风梨病、赤腐病、梢腐病、环斑病、黑穗病、虎斑病、眼点病、花叶病等。病害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a)      种苗处理:最经济、有效的办法(见6.2.3.2)对防治多种病害均有效。

b)      农业防治:有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实行轮作;土地翻犁晒白;除灭杂草;消灭害虫,防止传播;合理灌溉,注意田间排水,剥除基部老叶等。

c)      药剂喷治:对叶片、叶鞘上的病害,发生初期有针对性地及早喷药防治,防治药剂主要为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稀释成800~1000倍液,也可用1%波尔多液,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5~7天。

6.9.2  虫害防治

6.9.2.1  钻蛀性害虫

主要为二点螟、条螟、大螟、黄螟、白螟、台湾稻螟等。钻蛀性害虫防治方法为种苗药剂处理(见6.2.3.2);下种和各次培土时,根据螟虫测报和田间虫口密度情况,每公顷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kg,根据测报在蚁螟期用90%敌百虫结晶体5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施心叶,特别是条螟有在心叶先表现花叶圈的特点,可用药集中防治。

6.9.2.2  刺吸式害虫

主要有绵蚜、黄蚜、蓟马、粉蚧、蝽蟓、蔗飞虱、蔗叶蟑、螨类等。刺吸式害虫防治主要采用药剂种苗处理(见6.2.3.2)。虫害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或40%乐斯本或80%敌敌畏1000~2000倍液喷杀,严重时用敌敌畏每公顷7.5 kg分点熏蒸及清洁田园等。绵蚜、黄蚜的第一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次防治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其它害虫根据田间调查情况而定。

6.9.2.3  地下害虫防治

主要有金龟子、白蚁、金针虫、蝼蛄、蟋蟀等。地下害虫防治主要有种苗药剂处理(见6.2.3.2);下种沟施药,结合基肥每公顷施用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 kg;根据田间调查虫口密度蔗株为害率在2%以上时,结合每次培土防治地下害虫;水旱轮作,蔗田整地前灌水等;大发生时,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7         甘蔗成熟与收获

7.1  甘蔗工艺成熟标志

当蔗茎上、下部锤度比达0.9~0.95时为初熟期,蔗茎上下部锤度比0.95~1.0时为全熟期,上下锤度比超过1为过熟。甘蔗达工艺成熟时,叶色变为黄绿色,枯黄叶增多。

7.2  砍收期的决定

甘蔗全熟期为最佳砍收期,砍收期一般在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最佳砍收期在1月中旬,砍收期的起止,应由糖厂根据蔗区总原料蔗量及糖厂压榨能力等因素,以最佳砍收期为准,决定砍收起止日期,力争在翌年春耕大忙前砍收完。一般以不留下年宿根的宿根蔗以及早熟品种先砍,留宿根的和中熟、迟熟品种后砍。

7.3  砍收技术

7.3.1  快锄低砍

用锋利的小锄快锄低砍,入土2~5 cm。砍蔗时用力要均匀,一锄砍断,要留宿根的砍口要整齐避免蔗头砍裂。蔗茎下部留桩长度,要留宿根的,土中茎基部留10 cm左右,不留宿根的应尽量低砍。砍下的蔗株一般以3畦集中整齐排一行。

7.3.2  削蔗、捆蔗

甘蔗砍倒后用利刀削去蔗根,泥沙和残留枯叶,然后在生长点下方5 cm左右砍去梢部(约三叉口以下35~50 cm处),留种的田砍茎生长点以下梢部50 cm作种。用塑料绳整齐地在蔗茎两端捆成每捆约30kg待运。

7.4  蔗田清理

蔗茎、蔗种运完后,检查田间是否遗漏蔗茎,并对0.5 m以上植株全部砍掉。蔗叶还田方法有:一是把两行的蔗叶集中覆盖到一行中,以便以后宿根蔗的管理,开春后在蔗叶上盖土,让其腐烂。二是用旋耕机(耙)或蔗叶还田粉粹机打粹蔗叶,然后翻犁耙平还田。对病虫危害严重的蔗田残屑、蔗头集中烧毁。

8        蔗种贮藏

8.1  短期藏种

在冬季无霜,轻霜或短期霜冻的,贮藏期在1~2个月内。短期藏种方法主要有:

a)        蔗沟堆积:利用蔗沟藏种,全茎种把蔗种平堆在一条沟中,盖上蔗叶,再盖5~10 cm薄土。梢部种留种的梢头向下,斜竖立于沟中,然后加盖蔗叶和泥沙。霜冻地区霜前加厚覆盖物。雨天排除积水。

b)        泥沙堆藏:蔗种竖直或斜靠背风、向阳、土壤湿润、排水良好的地方,用细土、细沙覆盖蔗种基部,上面盖草帘。搞好排水,干旱时喷水,霜冻时加厚覆盖物。

c)        室内藏种:蔗种整齐竖直堆放于阴凉潮湿处,加盖草帘。

8.2  长期藏种

霜冻严重,冬季低温时间长,蔗种必须在霜冻来临前砍收,并须经2~4个月的保存才能下种。长期藏种主要方法有:

a) 平窖法:藏梢部种的,窖宽按蔗种长度,深约35~40 cm,长约3~4 m。放全茎种的,纵放的沟宽60~70 cm,深50~60 cm,长度视蔗种数而定;横放的沟宽按蔗种长度而定,沟长约3~4m。窖底要平,放种前窖底先垫一层5cm厚的细沙,横放的把蔗种整齐地横放在沟里,茎下端接触窖壁泥土。一层层头尾交换堆叠,纵放的顺沟放置,两堆蔗种梢顶对交叉为一段,两段之间留30cm空隙。堆后填上细土,使蔗种基部与土紧接,堆至堆面比土地略高。窖面上盖土10~15 cm,略成屋脊形,再盖上厚草帘,并在窖间用草把做成通气孔,四周开好排水沟。

b) 立窖法:此法适用于梢部种。蔗种在窖中是直立、倒置或斜放。直立或斜放的基部须与泥土紧密接触。

c) 蔗沟平窖:利用留宿根蔗沟,每隔一条蔗沟。清理整成一蔗窖深、宽约30 cm,长度视种量而定。入窖时蔗种一层层顺沟平放,两堆种的梢头略有交叉。堆至稍高出畦顶,上部堆成屋脊形,每梢头交叉的两堆为一段,每段之间留30cm空隙,堆完在空隙中填满细泥,并要使蔗种基部和泥土紧接。窖面覆盖细土5~10 cm,段间要用草把作通气孔。四周畦沟要整理疏通,不积水。

8.3  藏种期间管理

8.3.1  温度管理

经常保持3~13℃。调节温度方法是:温度高时,覆盖土要薄,敞开通气孔。昼夜温差大的,通气孔日开夜闭。随着气温下降,覆土逐渐加厚,通气孔逐渐关闭,贮种后期,温度逐渐上升,做法与上述相反,最后通气孔昼夜全开。

8.3.2  湿度管理

窖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80%。

8.3.3  防除病、虫害和鼠害

窖内消毒;入窖前蔗种用草木灰或50%石灰浆蘸切口,或用0.1%~0.2%多菌灵喷射切口,有白蚁、地下害虫危害的要在窖底和堆四周撒施绿矾。还应在藏窖附近经常投放毒鼠药。

8.3.4  藏种应注意事项

藏种时如果蔗种水份过高,可先在田间让其散发一些水分;藏种时若过于干旱,土壤太干燥,要在窖内和蔗种上适当喷水;每10天左右查窖一次,后期3~5天要查窖一次。

9        做好翌年甘蔗种植计划

9.1  种植地田园规划,搞好轮作计划

一个种植区或一个村按地形分片,甘蔗按产业规模化要求,集中成片,每片种一个品种,每2~3年换一片轮作,不要同水稻插花种植。甘蔗最好与水稻或豆科作物轮作。

9.2  种植品种计划

每个生产季结束,对品种进行评价,对一些不适宜的品种尽快更替,重新选用新的优良品种。

9.3  蔗种来源计划

选准品种后,原则上当地自繁自用,避免大规模对外调种。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2部分:秋植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蔗区秋植甘蔗每公顷产蔗量75~150吨的基础条件、产量结构和生产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华南、华中、西南蔗区。

2  基础条件

在我国北纬23度以南,全年无霜或冬季仅轻霜的亚热带地区种植。

3  产量指标和构成因素

    水田秋植蔗公顷产量105~150吨(亩7~10吨),公顷有效基数6.00~6.75万条(4000~4500条),单茎重1.8~2.9kg。旱地秋植蔗公顷产量75~120吨(亩约5~8吨),公顷有效茎数5.25~6.75万条(亩4000~4500条),单茎重1.3~1.7 kg。

4  生产技术规程

4.1  品种选择

选用特大茎、大茎或中、大茎,基部较粗,抗倒伏品种。

4.2  秋植蔗栽培形式

4.2.1  稻底秋植蔗

4.2.1.1  土地准备

准备作为稻田秋植的田块,晚稻插秧时,按蔗行行距每隔1 ~1.2 m米留一行不插秧作植蔗行,晚稻耕作时并在预留的植蔗行开设毛沟。套种甘蔗前,应先在田间四周开宽60 cm,深30 cm的排水沟。

4.2.1.2  采用育苗移栽或催芽种植

白露前后育苗,晚稻黄熟期移栽,土壤不能太硬。田间不能有水层。移栽时,可在植蔗行做成泥浆,把蔗种平放压入泥浆中,植蔗后田中不能有水层。

4.2.1.3  苗期管理

齐苗前不宜灌水浸田,注意排除积水。晚稻收割后地下水位保留种苗下30 cm。甘蔗拨节后要降至种苗下50 cm,及时补苗。

4.2.2  稻后秋植蔗

4.2.2.1  水稻熟期

水稻选用115~120天的品种,大暑前后插秧。11月前收获。

4.2.2.2  整地

水稻收割前应搞好排水。水稻收割后,立即用拖拉机旋耕,打碎土壤,开沟整成1~1.2 m的蔗畦。

4.2.2.3  种植

9月中下旬育苗,10月下旬移栽,不能迟过立冬。

4.2.3  旱地秋植

4.2.3.1  薯底秋植蔗

甘薯选用细叶,短蔓品种;薯畦按甘蔗行距起畦,一般为1~1.2 m;甘蔗可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套种;种蔗前甘薯畦沟犁松,在畦沟的一侧开植蔗沟。蔗种平放,种后盖基肥。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每公顷45~60kg(亩3~4 kg),淋上粪水或清水后盖土,盖土厚度6 cm。

4.2.3.2  花生、豆田甘蔗

前作物春花生、春大豆收获后,在沟底犁松成下种沟,然后按旱地甘蔗种植方法种植。秋花生、秋大豆田,则在前作物收前,沟底犁松,靠沟一边开植蔗沟,然后按旱地甘蔗种植法种植甘蔗。

4.3  秋植蔗植期

8~10月皆可,以9月份为适期。雨后下种。

4.4  建立甘蔗采苗圃。

选水肥条件好的土地,采用宽窄行,宽行距70~80 cm,窄行距50~60 cm,每公顷下12万段双芽种,于春季种植。种植后加工加肥,注意防治病虫害。每公顷苗圃可供10~12公顷大田种植。

4.5  行距和下种量

行距1.0~1.2 m,公顷下种量4.5~5.25万段双芽种(亩3000~3500段)。

4.6  施基肥,农药

套种的不便施基肥,但须同春植蔗一样施农药。不是套种的应施基肥。

4.7  田间管理

4.7.1  套种田前作物收后管理

套种甘蔗的前作物收后,应立即施肥、锄草、松土、清沟。施肥量按春植蔗第一次施肥量增加10%。

4.7.2  冬前管理

冬季寒流前结合浅松土,施一次以有机肥为主的“保暖过冬肥”,施后小培土。有灌溉条件的适当灌水。

4.7.3  开春管理

春暖后抓紧施肥,按“壮蘖肥”施肥量增加20%,结合施肥,每公顷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 kg(亩3~4 kg),并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加90%敌百虫结晶体50g,喷雾防治绵蚜和粉介壳虫。

4.7.4  提早施肥、培土。

每次培土,要比春植蔗提早1~2个月,止肥期也应相应提早30天至45天。总施肥量比春植蔗多30%左右。

4.7.5  防倒伏。

培土高度应比春植蔗高10~20 cm,必盖过茎基部“茶盅脚”5~6 cm。要培满、培实。水田秋植蔗后期要用“湿培土”。及时剥除枯黄叶也是防倒伏措施之一。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3部分:宿根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华南蔗区水田1~2年宿根甘蔗公顷产蔗量75~105吨、旱地60~90吨,华中,西南蔗区水田1~2年宿根公顷蔗产量60~90吨,旱地53~80吨的基础条件、产量的构成和生产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华南、华中、西南蔗区。

2         产量指标及构成因素

2.1  产量指标

华南蔗区水田宿根1~2年公顷产蔗量75~105吨(亩5~7吨)、旱地60~90吨(亩4~6吨),华中、西南蔗区坝地水田1~2年宿根公顷蔗产量60~90吨(亩4~6吨),旱地53~80吨(亩3.5~5.3吨)。

2.2  产量构成因素

华南水田蔗公顷产蔗量75~105吨(亩5~7吨),有效茎数5.25万条~7.5万条(亩4000~5000条),单茎重1.4~2.1 kg。旱地蔗公顷60~90吨(亩4~6吨),有效茎数5.25~6.75万条(亩3800~4500条),单茎重1.2~1.5kg。华中、西南坝地水田公顷60~90万吨(亩4~6吨),有效茎数6.0~7.5万条(亩4000~5000条),单茎重1.0~1.3 kg;旱地公顷53~80吨(亩3.5~5.3吨),有效茎6~6.75万条(亩4000~4500条),单茎重0.9~1.2kg。

3         生产技术规程

3.1  栽培好前季甘蔗

3.1.1  选择宿根性好的品种。

要准备留宿根的甘蔗,在种新植蔗时,应选用宿根性良好的品种。

3.1.2  管好前季甘蔗

3.1.2.1  多施有机肥

准备留宿根的,在上季甘蔗栽培时,要多施些有机肥,增强土壤疏松性。

3.1.2.2  灌壮尾水及排除积水。

要留宿根的,在甘蔗生长后期注意保持土壤湿润,抗旱防旱,但后期低洼积水的蔗田又需搞好排水。

3.1.2.3  防治病虫

在前一季甘蔗一定要防治好地下害虫和蚜虫以及黑穗病和梢腐病等。

3.2  保证前季甘蔗的砍收质量

3.2.1  掌握好前季甘蔗的砍收期

在有霜冻的蔗区,应在重霜前砍收,砍后要盖土或用蔗叶保护蔗兜安全过冬。没有严重霜冻的蔗区,则在2月份砍收最佳。采用地膜覆盖的可提前在1月份砍收,一般要留宿根的,不能太迟砍收,以免减少生育期。

3.2.2  注意砍收技术

砍蔗时根据培土高度,用锋利小锄砍入畦中2~5 cm,土中留桩从原蔗种位置起,留10cm左右,下锄要快、准、砍须整齐,防止砍裂。

3.3  及时开畦松蔸

3.3.1  开畦松蔸时间

有霜冻的蔗区开畦松蔸要在晚霜过后,气温稳定上升时进行。无霜冻地区,一般在砍收后7~10天进行开畦松蔸。在3月份迟砍收的新植蔗要随砍收随开畦松蔸。

3.3.2  开畦松蔸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开畦松蔸前,先砍除秋季长出的植株,再用犁在畦的半腰处把畦两边的土犁开。犁深到原蔗种平,然后用窄锄把株间的土挖掉,使蔗桩充分暴露7~10天。要注意避免伤及蔗芽,特别对那些已萌发的下部芽要特别小心保护。尽量不伤新长出的蔗根。

3.4  施发蔸肥和农药

开畦松蔸后,每公顷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45~60 kg(亩3~4 kg)、有机肥每公顷15000 kg(亩1000 kg)或复合肥375kg(亩25 kg)及氯化钾225 kg(亩15 kg),用薄土盖肥。

3.5  地膜覆盖

施发蔸肥后立即用0.008~0.015 mm厚,60 cm宽的地膜或除草膜覆盖,盖膜要拉紧,膜缘用细土紧密压封。当蔗蔸发株达到该品种在该地区的要求基本苗数标准时,一般公顷6~7.5万株(亩4000~5000株),就要揭膜。揭膜时把地膜向上提起,不要横拉。揭膜后把地膜清理出田间。

3.6  及时回土、施肥和防治地下害虫

揭膜后要立即施提苗肥、施药回土。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000 kg(亩1000 kg),尿素150~225 kg(亩10~15 kg)和氯化钾150 kg(亩10 kg ),并在蔗株基部撒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每公顷45~60kg(亩3~4 kg ),覆土必须把土弄细并盖住蔗株基部,把裸露蔗根盖住,一般回土高度5~10 cm。

3.7  宿根蔗田间管理

3.7.1  早查苗补蔸

揭膜后或无盖膜的齐苗后,进行田间查苗。凡断垅缺穴在30 cm以上,都要补苗,补苗选阴雨天进行。补苗用的蔗苗可用本块田内发株多的蔗蔸进行分蔸,也可用预先育好的分蘖苗补植,补后浇水。

3.7.2  早施肥灌水

施肥要比新植蔗提前一个节气,施肥要比新植蔗多20%左右,并且要特别强调增施氮肥,比新植甘蔗多30%左右。肥料可在苗高1 m左右时,结合大培土施下,作攻茎肥用。

3.7.3  早防病、治虫、除草

必须结合每次培土施3.6%杀虫双颗粒剂或5%丁硫克百威或5%动力等颗粒剂每公顷45~60 kg(亩3~4 kg)。还要经常注意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3.7.4  早培土

各项培土要比新植蔗提前一个节气,培土总高度要比新植蔗高10~20 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