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工匠的消亡

 藜阁文集 2016-09-20

传统工匠的消亡

刘郎闻莺 2013102

 

我们这个社会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向工业社会、现代科学社会转变的社会,伴随传统农业社会的手工业随着社会的转型在迅速地消亡,传统的手工工匠也在迅速地消亡。

传统的手工业在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了某一项,这个社会就玩不转,甚至,人们就活不下去。

现在,让我们来检视一下传统的工匠以及他们从事的手工业吧!

鞋匠,过去没有专门的鞋匠,每个农村妇女都是鞋匠。她们做的是布鞋,首先将破布旧布用浆糊糊在一起,几层叠起来,干了以后,这浆糊布就变硬了。接着,将纸鞋底样印上去再剪下来,就有了浆糊布鞋底,在浆糊布鞋底的两面继续铺垫破布旧布,有了半寸高,再用新布铺最后一层,用针线固定好,再用刀剪按照浆糊鞋样进行修剪,一只鞋样就出来了。然后就是纳鞋,若要布鞋扎实耐用,全靠纳鞋这道工艺,这也是女工的主要标志之一。妇女们用大针穿上扭结的棉纱线密脚密线地纳起来,半寸厚的鞋底就变成了五分之一寸厚的鞋底,它就硬邦邦了。再然后就是用鞋面样脱下浆糊鞋面,在浆糊鞋面上铺几层旧布,再在两面铺两层新布,用针线固定,用仄布圆口,将鞋面绱到鞋底上,鞋子就算是成功了。

布鞋做得好不好,首先在鞋样,鞋样正不正,合不合脚,鞋面和鞋底适不适合;其次就是纳鞋,看棉线扎实不扎实,针脚密不密,紧不紧,这是一项十分硬实的功夫,如果纳得不紧,松松垮垮,这鞋子就穿不了几天;再其次就是绱鞋的工艺。妇女做这项工艺是很费力的,针、针垫,锥子等工具一样也不能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在农村,布鞋大行其道,只有极为罕见的胶鞋和力士鞋才是有钱人的宝贝。七十年代开始普及胶鞋,八十年代以后,皮鞋和各种鞋子面市,农村布鞋退出人们生活圈子

布匠,过去也没有专门的布匠,每个农村妇女也都是布匠。农民自己种下棉花,摘下棉花,然后汰花(去掉棉籽)弹花(将棉花弹松),搓成棉条,就开始纺线。一个妇女一张纺车,将棉条纺成线团,再将线团绕到“终帽”上,线团就变成了“线筠”。做好线筠后,煮一大锅米饭,将饭煮得很化,米汤就很浓,再用米汤去浆线筠,浆好线筠后,将线筠晾在竹竿上,再用竹筒绞住线筠反复绞干米汤浆水,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棉线更加结实。线筠晾干以后,再把它纺到线筒上,准备“牵布”。所谓牵布,就是将线筒上的线有序地放到织机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下雨天,妇女们不能到户外做工,就会约610个同伴一起来牵布。选择一个大堂屋,将地扫干,摆好线筒杆,线筒杆一般是两根大树,上面钉有80来个铁钎,线筒杆横放在地上,两根连接,线筒就放在那些铁签上。从线筒上找出棉线头子,将棉线头子穿过一个叫“阊”的工具。这个阊是织机的一个关键工具,它的长度就是织机的宽度,它的宽度大约是4寸,里面密密麻麻排列着细细的竹齿,一根棉线穿一格竹齿,有多少格竹齿,就有对应的多少个线筒。织机的另一个关键工具是“线控”,织布的时候,经线要分为上下两层,才可能让横线穿过去,这个线控就是用来控分经线的,棉线穿过阊以后,再穿过线控,就可以上织机了。让棉线穿过阊和线控,都是人工一根根完成的,在牵布的过程中,经线也容易断裂,就这需要接头,所以,牵一场布就需要很多人手帮忙。

织布的工艺就简单多了,一个女工坐上织机,脚踏踏板分开经线,然后用梭子穿过张开的经线层,这梭子是带了棉线的,它是两头尖中间空的一个器具,中空里面装有线芋杆,棉线就缠在芋杆上。布织得好不好,全在于手法,横线要拉紧,阊要用力撞住,这样,织出来的布才会平展和紧密。

织机上下来的布叫做毛布,毛布织下后,还要送到染坊去染色,还要送到阐房里去“踩阐”,什么叫踩阐,就是用石磙将毛布荡平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村人都是穿的家织布衣服,七十年代后,洋布逐渐取代家织布,现在,没有一个女人会牵布织布了。

裁缝,过去,农村人穿衣服就是裁缝师傅做的,或者上门做上工,或者送到他家里做包工,这样的裁缝师傅的工具就是一部缝纫机、一把尺、一把剪刀、一条画粉。大概是两千人口有一个裁缝师傅配一个徒弟,一个七口之家,一年能做一个工就很了不起了,可见,那时候农民的穿着是一个什么水平。也有女红做得好的农村妇女自己缝纫的,但是,只限于一些简单的衣服,比如短裤、抄腰裤、汗褂子等等。一个裁缝师傅带一个徒弟要三年才能出师,关键的就是剪裁技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习缝纫成了那个时期女孩子的时尚,一个裁缝师傅不是带一个徒弟,而是带一群徒弟;不是带三年了,而是带三个月,叫缝纫速成班。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就没人请裁缝师傅做衣穿了,大家都是买的成品衣服。现在,农村里已经没有裁缝了,只有街上还有零零星星几个裁缝师傅,他们或者为一些特殊人服务,或者做一些简单衣服,如睡袍等等,但是,已经没人上门服务了。

推匠,过去没有打米机,人们要吃大米有很多的困难,要经过很多的工序,其中,去谷壳就是最关键的,而去谷壳是要靠推子的,于是,就有了推匠。推匠师傅制出来的推子不用一寸铁钉,他只用三样东西,一样是竹子,一样是高岭土,还一样是木材。推匠师傅把竹子破开,制成形制各异的竹条、竹片,按照尺码用这些竹条竹片围成推子圆形。推子分为两片,下片是固定的,竹片竹条围起来的推子里盛满捣熟的高岭土,高岭土上镶嵌着竹片齿。推子周围还做了一个竹槽,用来盛米,竹槽有一个口子,口子下面放置箩筐,竹槽里的米通过这个口子进入箩筐。上片是活动的,也是有中空的,中空的地方用来注入稻谷,不是中空的地方也是填实捣熟的高岭土,安上竹片齿。一部推子,它的脚和轴、还有推把手都要用到木材。

推子把谷壳和大米分离了,使大米脱离了谷壳的内壳,但是它还是和谷壳混在一起,还不能食用,要用筛子和风车进一步使它们分离,这样分离后的大米还不能够食用,还要用碾子或者是石臼将它捣熟,再用细筛子分离米糠,这样的大米才可以食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开始使用电力,于是就有了小型打米机,先是几个大队一部机子,后来是一个大队一部机子,再后来是一个屋场一部机子,现在是许多农户一家一部机子。这种机子打出来的大米还要用到筛子和风车。进入新世纪之后,轮毂机走进了农村,农民推着稻谷去加工,再也不用筛子和风车了。

推子还在七十年代就退出了农民生活的历史舞台,这门工艺彻底失传了。

篾匠,篾匠是做竹器工具的,过去的农家生活离不开竹器。筛粗康要大筛子,筛细糠要细筛子;晒东西要垫簟,要大篮盘、小篮盘;洗东西要茴篮、花篮,大筲箕,细筲箕;移动东西要灰箢箕、土箢箕、谷撮箕、皮箩筐、沙箩筐;弄柴要竹扒子;座椅要竹床、竹躺椅、竹座椅,竹凳子;玩耍和祭祀要竹灯笼、竹狮子、竹老虎、竹龙、采莲船、竹蚌壳、箱笼、灵屋等等。现在,有了打米机,筛子退出了生活;有了水泥地坪,晒簟和篮盘退出了生活;有了塑料洗涤器具,竹制洗涤器具退出了生活;有了电视,过去玩狮舞龙退出了生活,现在,只有竹床和竹躺椅、灵屋还有一些市场,它们已经专业化了、作坊化了,传统的篾匠工艺消亡了,过去篾匠把竹子切分得如同纸样薄的手艺再也见不着了。

瓦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的房子全部是青瓦或者稻草覆盖的,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有瓦匠这个行业。户主从山上运来高岭土,将高岭土捣熟,上摞。瓦匠师傅的器具就是一把弓、一只瓦桶和一把瓦刀。弓用来切割瓦泥;瓦桶分为四片,它又连结在一起成一个圆形,当瓦泥糊上瓦桶之后,瓦匠师傅用瓦刀将瓦泥荡平荡匀,然后提着瓦桶放置地面,将瓦桶错开收起,瓦坯和瓦桶就分离了,晒干以后,一只瓦桶的瓦坯收成四块,然后上摞,等待烧制,这样的瓦叫做小青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红瓦技术开始在农村推广,红瓦是用黄泥巴做的,它比小青瓦经久耐用、便宜,很快就取代了小青瓦成为农民建筑的首选。进入新世纪后,水泥瓦开始进入建筑领域,与红瓦平分天下,现在,已经没人会做小青瓦了。

木匠,这是一种和农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手工业工匠,大到修房子,小到做家具做农具,过去农民的生活离不开木匠。现在,木匠这个职业也正在走向消亡。农民再不请木匠到家里来做家具了,而是买家具。就是农具也不做了,一是许多农具已经不为农民所用了,比如水车,钞、蒲滚,二是在用的农具比如犁耙都有铁质的买了,传统的木匠工艺在这两个领域里尽失。现在,只有修房子还用得上木匠,还需要木匠来分间排水装修,但是,像原先要做的门和窗户,现在一律不做了。

这个行业还能走多远,谁也说不清楚,家具行业已经工业化了,它不会再回到手工操作的时代,而且,它的原材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木材了。

铁匠,过去一个大队至少有一家铁铺,农民用的钯齿、锄头、镰刀、菜刀、柴刀,钩机、火钳、鏖毛就出自铁铺。铁器坏了,也可以拿到铁铺去修理,它可以给你接补磨损的,还可以给你镪口,使你的刀口锄头口锋利。现在,农村里已经没有铁铺了,传统的铁匠工艺已经消亡了,铁器也已经工业化了,我们在街上的杂货铺里可以买到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任何铁器,它们都是在工厂里统一制作的。

补锅匠,湖南花鼓戏有一出戏就叫做《补锅》,过去的农民煮饭炒菜用的是铁炉鼓和铁锅,如果坏了就要补。补锅匠担着一担担子走村串乡,一头是风箱,一头是炉子,到了一个屋场,他把担子撂在一个大地坪,满屋场叫喊一遍,有的破炉鼓破锅他收拢来,有的是户主送过来,于是,他就捅开了炉子,将炭火烧得旺旺的,再用钢罐子盛一节铁放到炉火中去化,等铁化成了铁水,就用一个小勺舀起来去补上坏了的铁炉鼓铁锅。现在已经没有补锅匠这个行业了,因为农民煮饭已经不用铁炉鼓了,至于炒菜用的铁锅,如果坏了就另买一口新的。

油匠,过去的油匠要有一手硬功夫,那就是煎熬油,你的油漆工做得好不好,全在于你的油煎熬得是否恰如其分。现在也还有油匠,但是,现在的油匠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油匠了,他不再煎熬油了,有现成的油漆买,喷漆技术普及以后,油匠过去的技术也过时了。

弹匠,弹匠师傅就是弹棉花做棉絮的。过去好大的一块地方才有一个这样的师傅,他背着一把弹弓走四方,来到一户农家,户主铺好门片,他的工作就开始了。他要把棉花完全弹松,然后铺成一床棉絮,在两面都铺上网状一样的棉纱。现在,这项工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弹匠师傅不再用弹弓了,而是用上了电器车床;二是不像过去那样一根根铺棉纱了,而是有现成的棉纱买了。过去,一个师傅一天做一床棉絮,现在一个师傅一天做几床棉絮,传统的弹匠工艺消失了。

手工业大行其道的社会是真正的低碳社会,绿色社会,好环境社会。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许多许多,诸多的传统手工业工艺随着社会前进脚步消亡了,看起来似乎是进步了,仔细一想,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质量却在快速地变坏,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你去判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