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30年代出土文物《行气玉铭》 铭文浅解

 天行韵 2016-09-20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亦即精妙之处,是从整体着眼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早期的气学为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对出土文物“形气玉铭”做下探讨。
20世纪30年代出土文物《行气玉铭》 铭文浅解

出土文物“形气玉铭”

20世纪30年代出土文物《行气玉铭》,是战国初期关于练气功的作品。铭文言简意陔,寥寥数语,把练气功、运行真气的“第一回合”全过程,表达得清清楚楚。这表明当时的气功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兹将铭文浅解如下:

铭文:行气——深则蓄,譬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iB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浅释: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种特异功能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锻炼而产生的)。

练气功的人门方法根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人手。《行气玉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热感,说明真气巳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証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

20世纪30年代出土文物《行气玉铭》 铭文浅解

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稍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都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増大,内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蹈库一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二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春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按:《行气玉铭》记载的“行气”功法,与《性命圭旨》所述练功的“第一回合”颇相近似。20世纪30年代出土文物《行气玉铭》 铭文浅解

(一)、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先哲对证成圣人的表述(二)、在春秋时期,用调息的方法来治气养性(三)、韩愈以“先王道统”排斥佛老 古文运动——儒家学术思想的复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