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ETC全国联网 2014年3月,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工作。 自此浩浩荡荡开展了高速公路ETC软硬件改造,终于,在2015年9月28日,除海南和西藏(除港澳台),全国终于实现EPC联网。 爆发:2015用户翻倍增长 来自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5年9月EPC用户数已经突破2100万,2014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300万。伴随ETC软硬件快速铺开和联网工作的快速进行,从2015年开始,几乎各个省市的ETC用户量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多个省份实现ETC用户量100%、甚至200%的增长。 目前ETC也是私家车占大多数,但渗透率和消费金额上来讲,营运类型的客车、长途货车的增长速度更快。
数据说明: 全部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由lhcheguan整理,未经证实,仅供参考。 各地都在疯抢EPC用户 在交通运输部的明确要求下,在政策导向下,各省市高速交管部门开始竞赛式推广。 ETC设备覆盖率逐渐提高,从原本平均不足10%到20%以上,多省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ETC全国联网,对经常跨省市开高速的车主提供了极大便利。 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推广策略。一是在渠道上铺开,与众多同业、异业的合作渠道进行联合推广;二是开展多种方式促销活动,以充值满送OBU、送充值易等促销方式为主。 ETC后时代,用户需要什么 更方便的充值 目前ETC都是OBU+芯片银行卡形式,从技术上现在充值需要配合硬件“充值易”才能实现远程充值,或者需要去网点。 ETC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卡片丢失、损坏等其他问题,需要更方便处理。 现在ETC车到覆盖率在多个省份已经实现全面覆盖,但很多省份的覆盖率任然徘徊在很低水平。 EPC互联网试水 国内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山东、广东、江苏在ETC用户量上已然成为第一阵营,到2015年底这三个省份的发卡量已经携手突破300万大关,像广东今年到目前为止,据公开数据显示,已经突破500万。 以三种平台为主,APP、微信、支付宝服务窗,主要代表是广东、山东、湖北、北京等,其他省市也在跟进。 目前广东省在ETC市场化上做出的尝试是基于ETC基础服务向车后市场一站式服务平台方向延伸。
各地在抢什么 用户沉淀 目前各省市ETC用户还没有普遍认知的ETC平台,用户虽然使用ETC平台频次不一定多高,但由于用户都是充值用户并需要购买相关充值设备等,信任度很高,并且用户需求本身足够刚性。因而,谁能抢先获得这批用户,谁能率先沉淀用户,谁就抢占先机。 刘宏认为,一旦用户沉淀在某个平台,ETC本身属性决定了,其他平台将很难吸引用户离开。 资金池 多个省份的单日ETC消费额就在千万元以上,后续还会快速增长,使用ETC,大部分都是预付费形式,如果每张卡片月均余额500元,2000万用户就是100亿,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资金。 稀缺资源 虽然ETC充值业务未来或许会像加油卡充值一样开放给社会平台,但在目前阶段,ETC系统并不成熟,互联网化操作也在尝试阶段,也就意味着,目前只有少数平台能够进入ETC官方的视野,并选择少数平台开展合作。在现阶段,ETC业务本身就是稀缺资源。何况,一旦与ETC所属高速集团形成合作,其背后广泛的资源都将有机会撬动。 更多场景 以ETC车宝为例,在抢的已经不止ETC用户,而是寄希望于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展更多业务。对其定位,已经不再是单一的ETC服务平台,而是以此为基石,向车主一站式服务平台发展。 问题:ETC能否成为后市场新蓝海 要进城,首先要找收费场景 ETC不停车收费最大优势是便捷,如果只能在高速公路场景中应用,ETC对用户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让ETC进城是主要的方向之一。在城市中应用ETC,目前主要是在停车场景。
一方面,停车场的道闸设备本身掌握在大大小小道闸设备厂,而且,越来越多设备实现联网,仅以广州市场为例,就有数十个平台开展停车互联网+业务,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都是类似情况。要么就是具有资源优势的本地团队,要么就是全国性的以ETCP、捷顺等为代表的大公司。 ETC做停车,同样竞争激烈 以首发集团速通公司为例,在2011年提出由“ETC运营商”向“智能交通服务商”转变,开始做停车场景ETC支付,从2012年应用在首都进场,到如今,三四年时间也仅仅发展了十多家停车场。如果从停车设备、停车方案、线上平台,全部都由ETC平台操作,很难短时间做大,其难度可想而知。 也许牵头整合停车平台是个方向 谁都知道未来停车领域一旦只剩某一两家平台,必是巨头。但现在各家停车公司的互联网故事已经很难讲。从停车场项目合作、线上平台合作开始,到资本层面入股收购,ETC也许能够在此资本寒冬时刻有所作为。 另一个方向,发展其他车后服务 在线上引入多家第三方平台服务,共享ETC用户资源,即基于流量的合作。ETC车宝APP目前也已经上线车险、车品商城、洗车等业务。 靠流量合作,承载不了ETC的未来 从用户数上来讲,ETC平台现在是早期,与其他动辄上千万流量的平台相比,还是太小,这意味着合作双方并不对等,ETC平台无法深度介入。 但选择自己做难度更大,保养、车险、洗车等等每个领域几乎都是遍地尸骨,竞争白热化,而且在几乎各个模式都做了一个遍之后,至今很难找到靠谱的模式和盈利方向。即便沿着某一个方向扎根下去做,也只不过是1+1的形式,即ETC业务和另一个业务而已,无法产生协同效应。 更大格局,也许金融是新引擎 还是回归ETC业务特点本身,首先,自带金融属性,这一业务本身就是一种支付方式。其次,用户的信任度和粘性是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 刘宏大胆猜测,或许把金融做成底层业务,形成各个业务1+1>2的协同效应,ETC平台才有大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