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依然是战士——记导演苏里

 donglin58 2016-09-20



提起《平原游击队》,人们立刻会想起能够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他手持双枪,有勇有谋;他善于调遣敌人,又能声东击西。即便是豺狼般凶残、野狐般狡黠的鬼子松井,也终究逃不脱他的致命惩罚……这部影片,不仅人物真实生动,特别是那浓郁的战火气息,尤为人所称道。

    
 1960年,影片《刘三姐》拍摄期间,苏里与著名词作家乔羽(左)在一起研究剧本。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人们并不晓得,这部影片的导演之一苏里,正是在战斗的烽火中闯过来的。他的故事,同他导演的影片中的英雄一样,也还具有几分传奇的色彩呢!一九四二年夏天,他随同武工队的战友们,趁着茫茫的夜色,插到了敌人的“心脏”,执行一项任务。白天,他们隐蔽在老乡的牲口圈里,不料被密探发现了,一百多个日军包围了村子,情况万分紧急。苏里和战友们奋勇向村外冲去,迎面碰上了两个敌人,没等敌人反应过来,他手中的刀已刺倒了一个;另一个“哇呀”乱叫,窜上了房顶,企图逃命。苏里枪一举,那个家伙便应声滚下了房子。不料倒在地上的鬼子并没有死,猛扑上来同苏里扭成一团。经过几番搏斗,苏里终于缴过他的机枪,押着他冲出包围圈,返回了部队……。是的,一个当年屡次参加战斗的武工队员,今天来导演平原游击队的影片,怎么能不逼真、不生动呢?


 影片《春眠不觉晓》拍摄现场,导演苏里在给演员邝平说戏。


苏里出生在皖南长江边上的小城当涂,中学时代学蚕科。巴金等人的小说,点燃了他心底的追求光明之火,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参加了学生运动。砸饭厅,他首当其冲;罢课、罢考、罢升旗,他是活跃的人物。为此,他被学校当局记过大过两次,面临这被开除学籍的危险。然而,这并没有使他胆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苏里断然北上,来到武汉,在邹韬奋的鼓励下,他投奔了八路军办事处,终于考取了延安抗大。他是延安抗大文工团的首批团员,随着革命队伍,他转战南北,不仅参加了许多抗战戏剧的演出,扮演过各种角色,在四平攻坚战中,为抢救伤员还荣立过大功……


 影片《平原游击队》剧照


一九四八年,苏里应邀在成荫导演的影片《回到自己队伍中来》扮演匪连长,他塑造的角色,得到著名艺术家陈波儿的赞赏。翌年,由陈波儿和袁牧之的推荐,他正式跨入影坛。在水银灯下,他以战士的襟怀和顽强,开始了新的探索与追求。


 影片《祖国的花朵》剧照


艺术,是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它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苏里在导演影片前,总是要踏实地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提高和丰富文学剧本。他说:“离开了生活,我就很难导戏,就象孩子没有娘的奶吃。”为了深入生活,他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曾乘货车跑遍了抗美援朝的千里运输线,还去过太行山下的公社、中原的铁路局、北疆的农场……应该说,对于战争年月的生活,苏里是很熟悉的,但拍摄《红孩子》时,他仍然不远千里到井冈山区和瑞金,访问了许多老俵……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别看平日里,苏里平易近人,但在摄影机前,却是相当严厉的。他追求逼真,在《春眠不觉晓》里谭卓新被迫害“劳改”那场戏,是在老乡家的猪圈里拍摄的,苏里见演员身上只有几点泥渍,摇了摇头,这位平时以干净利落而闻名的导演,蓦地从圈里抓起一把猪粪抹在演员的衣服上,他端详了半晌说“唉,这样嘛,才象那么回事!”                                

 影片《刘三姐》剧照

      
 当年,毛主席视察长影,到《红孩子》剧组,苏里(中间未戴帽者)等陪同。


苏里跨入影坛已有三十二个春秋,他自己以及和别人联合导演了十五部影片,其中《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红孩子》、《祖国的花朵》等等,一直被观众所喜爱。尤其是影片《刘三姐》,在国内外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苏里导演的影片题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的乐章,也有革命历史斗争的画幅,还有民间传说的再现。它们有的严肃壮烈,有的浪漫抒情,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充满诗情画意……


苏里这位具有广泛探索兴趣的艺术家,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在创作的道路上,他正以战士的姿态,开始新的探索。


        摘编自《大众电影》1981年第2期  作者:曹积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