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艺术】?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165幅作品高清图(终极收藏版)

 微笑的懒猫 2016-09-20

漆艺术   大漆艺术倡导者







——漆艺术、非遗、绘画、设计、微展览——  


来源:小洲艺术区、漆艺术


第一部分

中国现代漆画的开创者

吴埜山、雷圭元、李芝卿、沈福



中国现代漆画走的是绘画与中国传统漆艺相结合的道路。1930年前,福建漳州金漆画家吴埜山(1873—1949)为缅怀国父孙中山而作的“总理遗像”,是至今可查阅到最早的现代漆画作品;1931年,从巴黎勤工俭学回国的雷圭元,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时创作了一批颇具西方现代派风格的漆画;1933年前后,福建有类似现代漆画的“漆绘大挂框”,有文字记载的作品是李芝卿等合作的《黄帝战蚩尤》、《孔子杏坛设教图》,可谓中国本土漆画的开山之作;1935年,沈福文赴日本师从松田权六学漆艺,回国后于1943年举办个人漆艺作品展,亦有漆画作品展出。他们都可视为中国现代漆画事业的开创者。


吴埜山《自画像》  200x94cm  1931年


雷圭元《少女与鹿》  40x40cm  20世纪七十年代



李芝卿《传统山水》   20世纪五十年代


李芝卿《鼓山风景》  1956年


李芝卿《武夷风光》    1959年


沈福文《金鱼》  75.5x90cm  年代不详


沈福文《群虾》  80x62cm  年代不详



第二部分

【四川美院第二代漆画家

杨富明、肖连恒、李大树、何豪亮



四川美院是我国最早设立漆器专业的院校,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然而,真正成气候则在解放之后,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时,庞薫琹院长曾邀请沈福文先生去设立漆艺专业,沈亦欣然同意,周恩来总理则发话说“北京不长漆树,漆艺专业应该留在四川”才作罢。于是,四川美院才保住漆艺专业并涌现出杨富明、肖连恒、李大树、何豪亮等新一代漆画家。



杨富明 《毛主席头像》 102×102 cm  1951年

杨富明 《四季花鸟》屏  120×37.5cm  1958年  

杨富明 《四季花鸟》屏  120×37.5cm    1958年  

杨富明 《四季花鸟》屏  120×37.5cm  1958年  

杨富明 《冰》65×45 cm   1984年

杨富明 《回眸》57×44.5 cm   1984年

杨富明 《无尽》60×95 cm   1984年

杨富明 《春风》56×56 cm   1987年

肖连恒 《夏鸣》46×38 cm   1983年

肖连恒 《瓜叶菊》45×45 cm  1983年

肖连恒 《鱼趣》45×45 cm   1986年

肖连恒 《晨辉拂过》55×81 cm   1997年

肖连恒 《花与桃》80×80 cm   1997年

李大树 《潮声》41.5×49 cm   1983年

李大树 《空林》33×40 cm   1983年

李大树 《荷花》54×32.9 cm   1984年

李大树 《孔雀》42×49.5 cm   1986年

李大树 《汉魂》 31.5×45.5 cm   1986年

何豪亮 《泸沽湖之晨》41×92 cm   1973年

何豪亮 《渔歌》53×118 cm   1973年

何豪亮 《泸沽湖选军马》90×120 cm   1974年

何豪亮 《云途》40×40 cm   1983年



第三部分

【蔡克振赴越南研学磨漆画



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在北京、上海展出,不仅在美术界引发极大的反响,还惊动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指示要派人赴越学习。于是,文化部决定派中央工艺美院的朱济和广州美院的蔡克振在1963年到越南研学磨漆画。朱济因病辍学回国,他曾在波兰留学,“文革”初期被诬陷为波兰间谍而自杀身亡。蔡克振于当年10月成为越南美术学院漆画科研究生,至1966年学成回国,在中国现代漆画事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领军作用。


蔡克振《金鱼》   37×47 cm   1964年



蔡克振《劳军组》   63×110 cm   1966年



蔡克振《丙辰清明日》   60×60 cm   1977年



蔡克振《霸王别姬》  73×100 cm   1989年



蔡克振《漆祖之光》  117×91 cm   2002年



第四部分

【中国现代漆画的中期探索



如果起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漆画开创者们的创作探索列为初期的话,那么,上世纪六十年代新生的漆画家们的创作实践,应该列为中期探索。代表人物分别是北京的李鸿印和乔十光,他们于1962年分别到福建学习漆艺后,使北京的漆画创作得以起步;另一批代表人物在福建,据“福建档案网”载:“如果说,乔十光把福建比作中国漆画创作的龙头。那么,王和举、郑益坤、吴川和郑力为等人,则是福建漆画早期创作的龙头。”他们凭借福州漆器深厚的漆艺技法实力,结合自己的绘画创作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漆画创作之路。



李鸿印《书香》    60×60 cm   年代不详


李鸿印《双蟹》  50×50 cm   年代不详



李鸿印《苏州水乡》   80×60 cm   年代不详



李鸿印《姑苏园林》   60×80 cm   年代不详



李鸿印《园林》   60×80 cm    年代不详


乔十光《梳妆傣女》   60×45 cm     1978年



乔十光《放射》     67×120 cm    1985年



乔十光《泼水节》     90×180 cm    1979年作,2008年重制



乔十光《海边惠安女》     45.5×38 cm     1989年 



乔十光《手拿银饰的苖女》     45.5×53 cm     1990年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九歌》组画      1963年作,1978年重制



王和举《兵车行》     60×60 cm     1984年



王和举《老子出关》   60×60 cm     1986年



王和举《鼓浪屿》     60×60 cm    1986年



郑益坤《辉煌的礼赞》小稿       40×40 cm     1963年



郑益坤《“文革”时期漆画》       40×40 cm     1968年



郑益坤《“文革”时期漆画》      40×40 cm     1968年



郑益坤《“文革”时期漆画》      40×40 cm     1968年



郑益坤《“文革”时期漆画》      40×40 cm     1968年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漆画技法样板》   12×12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郑益坤《濠乐》     45×44 cm    1980年



 郑益坤《海花》    61×60 cm     1981年



吴川《晒谷场黄昏》   12×14 cm     1966年



吴川《敦煌印象》  30×100 cm     1982年



吴川《闽南故乡》    45×45 cm     1983年



吴川《雾》   110×80 cm    1986年



吴川《草垛》      100×80 cm     1986年



郑力为《奋飞》     77×81 cm     1981年 



郑力为《牛群》     67×100 cm      1984年



第五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漆画创作



上世纪六、七年代是个动荡骤变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狂热的“文革”又起,之后的拨乱反正又谈何容易。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美术创作分外活跃,当然内容必须为政治服务,形式则要求“红、光、亮”。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漆画创作也搭上了顺风船,山西、北京、四川、福建等地的漆画作者都有活干,尽管规模不大,但难得地保存了中国现代漆画事业的时代印记。



集体创作《黄河颂》  1962年作,1984年重制



朱矅奎《沐浴欢歌》   1977年



朱矅奎《乘风破浪》    60×60 cm    1979年



朱矅奎《西双版纳》    60×60 cm    1979年



张世彦《海岛民兵》   37×37 cm    1972年



张世彦《欸乃晨出》   50×100 cm    1979年



张世彦《归舟唱晚》  50×50 cm    1979年



杨富明《都江瑞雪》   50×65 cm    1962年



杨富明、李焕民《长征路上》   90×150 cm    1963年



杨富明、徐洪(工人)、明华(工人)、李文信《巡医》    120×90 cm    1963年



杨富明《红岩》     65×90 cm    1964年



杨富明、夏镜湖《节日之夜》   90×120 cm    1972年



杨富明、黄唯一《雪山》    90×120 cm    1972年



四川美院漆画创作组《井冈山》   90×120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四川美院漆画创作组《遵义》   90×120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四川美院漆画创作组《捡螺钉》  120×90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四川美院漆画创作组《火车头工人》    120×90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四川美院漆画创作组《大扫除》    90×120 cm    20世纪七十年代


陈恩深《三峡晨歌》     68×45.5 cm    1975年



陈恩深《金色的十月》  40×55.5 cm    1976年



王宪《红岩村的早晨》  55×39 cm    1976年



第六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漆画创作



上世纪六、七年代是个动荡骤变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狂热的“文革”又起,之后的拨乱反正又谈何容易。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美术创作分外活跃,当然内容必须为政治服务,形式则要求“红、光、亮”。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漆画创作也搭上了顺风船,山西、北京、四川、福建等地的漆画作者都有活干,尽管规模不大,但难得地保存了中国现代漆画事业的时代印记。



梁汝初《海上放幻灯》  66×52 cm   1964年



郑修钤《鹤影》  28.5×18 c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郑修钤《海军炮艇》  21×15 c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郑修钤《双鹤齐飞》  20×31 c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郑修钤《大庆油田的早晨》  18×28.5 cm   1969年



孙家钵《闽江放排》  65×80 cm   1972年



郑力为《古田会址》  65×83 cm   1972年



王和举《双抢》   50×61 cm   1972年



廖国宁《夜以继日》  65×110 cm   1974年



林晓明、于鸿恩《舞龙图》  
42×45 cm   1978年



王建华《白猫和黑猫》  
60×47 cm   1978年



吴守端《海棠》  54×40 cm   1979年



郑崇尧《白鹭》  
45×60 cm   1979年



林谷《日出》  35×62 cm   1979年



张明《晨曲》  
29×80 cm   1979年



陈晋江《织》  60×45 cm   1979年



梁汝初《扬帆》  
64×9 cm   1979年



黄迪杞《伎乐天》  
83×65 cm   1979年



第七部分

【江西、天津漆画的异军突起



江西与天津漆画事业的兴起,领军人物陈圣谋与黄维中功不可没。他们都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饰绘画系,都有各自的艰辛曲折的生活经历,也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漆画创作探索,并带动了两地漆画的萌生与发展。



陈圣谋 《小卜少》 33×33 cm  1972年


陈圣谋 《童年》组画  16×16 cm  1979年


陈圣谋 《童年》组画  16×16 cm  1979年


陈圣谋 《童年》组画  16×16 cm  1979年


陈圣谋 《童年》组画  16×16 cm  1979年



陈圣谋 《野趣》 44×59 cm  年代不详



陈圣谋 《晨》  44×59 cm  年代不详



陈圣谋 《故乡魂》 60×80 cm  1982年



施绍辰、易 武 《两代神笔》 50×50 cm  1982年



尹呈忠 《锤炼》 45×45 cm  1982年



尹呈忠 《水乡》 43×34 cm  1982年



戚耀辉 《晨曲》 60×80 cm  1982年



戚耀辉 《茶姑》 80×60 cm  1982年



戚耀辉 《秋水共长天》  45×90 cm  1983年



黄维中 《梦里江南》 50×50 cm  20世纪八十年代



黄维中 《她在春里》 37×47 cm  20世纪八十年代



黄维中 《野山秋水》  80×100 cm  20世纪八十年代



黄维中 《翠谷》 50×50 cm  1986年



黄维中、王振锁 《腾飞》 100×130 cm  1989年



王振锁 《梦幻金秋》 47×47 cm  1980年



王振锁 《夕阳秋水》 80×80 cm  1988年



王振锁 《渔岛》 70×70 cm  1989年



王振锁 《蓝云》 50×50 cm  1991年



张伟杰 《伎乐》  50×50 cm  1980年


张有志 《新篁》  27×27 cm  1982年



韩玉国 《月光下》 60×60 cm  1992年



第八部分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漆画创作已呈燎原之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称得上漆画家的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到1984年第6届全国美展有120幅入选,按此推算够应征全国美展水平的漆画作者可能有二、三百人;而近几年全国性漆画展应征收件数均近2千幅,从事漆画创作的应该有二、三千人。这说明,半个世纪来我国从事漆画创作的人数增长了一百倍!而关键点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年间仅在北京就有众多漆画展:1980年初“福建省第一届漆画展”、1983年“福建·江西漆画展”及“天津铝版漆画展”、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含漆画)”、1986年首届“中国漆画展”以及1989年在上海的“第七届全国美展漆画展区”相继举办,如果说中国现代漆画萌生时属星星之火,那么到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成为独立画种之后,中国漆画创作已呈燎原之势。我们必须记住那个年代,还必须一展她的英姿。当然,三十多年前的漆画原作的征集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呈展于后,寥见一斑。


黄匡白 《月夜汲水》 60×45cm 1980年


黄思华 《姐妹》 30×61cm 1980年


陈建榕 《鸡冠花》 44×44cm 1980年


江声 《悄悄话》 60×51cm 1980年


周峨眉 《边陲陶市》 64×49cm 1981年


陈思纯 《古榕》 45×45cm 1981年


王立瑞 《蓝衣衫》 73×92cm 1984年


陈志强 《渔女》 40×60cm 1982年


李伦 《大月》 49×49cm 1982年


卓德辉 《渔港》 47×47cm 1982年


苏宪华 《背水的姑娘》 80×122cm 1982年


黄时中 《双虎》 58×95cm 1983年


冯健亲 《荷花女》 155×55cm 1983年


林萱 《启明星》 92.5×92.5cm 1984年


侯又民 《金色的云》 91×91cm 1984年


傅希陶 《流不尽的黄河水》 50×110cm 1984年


陈立德 《皓月红烛》 78×78cm 1984年


郑修钤 《渔舟唱晚》 47×110cm 1985年


未明 《糖葫芦》 60×45cm 1985年


吴晞 《岁月》 120×96cm 1985年


邱坚 《残夏》 80×80cm 1985年


陈新忠 《崇武渔歌》 41×61cm 1985年


唐明修 《崇武人》 77×77cm 1985年


唐明修 《白墙》 46×53cm 1985年


吴嘉铨 《瞳影》 90×60cm 1985年


常沙娜 《莫高窟》 90×60cm 1986年


梁远 《海上作业》 60×90cm 1986年


程向君 《雪山前的白房子》 85×125cm 1986年


杨向东 《星湖夕照》 40×40cm 1986年


吴迎发 《阿福世家》 70×70cm 1986年


陈明光 《高原农舍》 61×66cm 1986年


熊建新 《山城》 70×70cm 1986年


唐小禾、程犁 《火中的凤凰》 1987年


唐小禾、程犁 《火中的凤凰》 1987年


唐小禾、程犁 《火中的凤凰》 1987年


苏星 《水乡忆》 88×88cm 1988年


黄山 《十月红》 46×53cm 1988年


张承志 《六月》 46×60cm 1988年


李树 《夏》 45×60cm 1988年


卢蜜 《夏籁》 107×87cm 1988年


陈恩深 《清荷之三》 60×60cm 1993年


傅希陶 《故乡的路》 50×110cm 1988年


李永清 《旧泊》 65×80cm 1989年


吴可人 《阳光下的傣女》 90×80cm 1989年


张泽国 《祭》 50×60cm 1989年


龚声 《竹乡》 65×100cm 1989年


陈金华 《古北口的正午》 81×66cm 年代不详


汪天亮 《楚天》 60×120cm 年代不详



第九部分

【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视频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