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D)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 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 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 2.家庭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在于(E ) A.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B 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 C.家庭成员健康信念相互影响 D.家庭成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健康 E.以上各条均影响家庭成员健康 3.以下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疾病关系正确的是( C ): A. 社会交往越少的人,疾病发生率越高。但这种关系受该疾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B.社会交往与疾病发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能影响许多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缺乏特异性。 D.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只影响精神病的发生。 E.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不会影响疾病的恢复。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什么道理( E ) A.人的行为具有生物性 B.个体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重大 C.人的行为具有选择性 D.人的行为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E.以上都对 5.健康促进的概念为(A ) A.包括健康教育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相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综合 B.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C.包括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两部分 D.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E.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这些服务 6.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为( C ) A.控烟、控酒、控高血压、控爱滋病、控性病 B.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人人参与、初级卫生保健、中西医结合 C.制定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服务方向 D.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E.以农村为重点、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 7.健康促进的核心是( E ) A.教育 B.行为改变 C.增权 D.环境改变 E.社会干预 8.以下不属于促进健康的行为是( E ) A.适量运动 B.饭前便后洗手 C.戒烟 D.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E.求神拜佛 9.可指导和组织健康促进干预实施的理论是(D ) A.健康信念模式 B.创新扩散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知-信-行”理论 E.格林模式 10.以下属于危害健康的行为是( E ) A.适量运动 B.饭前便后洗手 C.戒烟 D.开车系安全带 E.C型行为 11.行为的五个要素是指( A) A.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动机、行为手段、行为结果 B.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 C.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动机、行为模仿、行为结果 D.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模仿 E.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动机、行为结果 12.以下属人的本能行为的是(A ) A.摄食行为 B. 饭前便后洗手 C. 不洁性行为 D.多吃蔬菜、水果 E. 抽烟 13.以下哪点体现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A) A.儿子仿效父亲抽烟 B.看见老虎赶快奔逃 C.性行为 D.寻找食物充饥 E.喜甜食 共同题干(14-15) 某学生寝室,共住两名女生,甲女活泼好动,每周有3-4天与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乙女整日课后都呆在寝室看书,又喜吃零食,体重达100公斤。 14.甲女的行为属(A ) A.日常健康行为 B.A 型行为 C.预警行为 D.C型行为 E.不良生活方式 15.乙女比甲女更容易得什么慢性病( A ) A.冠心病 B.白内障 C.风湿性关节炎 D.耳聋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 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E.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 17.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C)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D.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8.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A )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B.从医学整体出发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D.提示医疗保健模式的需改革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9.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 ) A.物质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20.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 E )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