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树木阶段发育理论的思考

 zhang1716 2016-09-20
树木是多年生多次开花植物(只竹类与少数棕榈科植物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它们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中,必然会经过几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这就是有关树木的阶段发育理论。
阶段发育的理论是生物遗传学的一部分,历来在学术上有激烈争论。有关树木的阶段发育理论主要有两种,我国早期讲述的都是前苏联米丘林学派的五阶段理论;现在比较盛行的是西方的两阶段理论,即分为“幼年阶段”和“成熟阶段”两部分。现在我试着对这两个不同的理论比较一下。
五阶段理论把树木的一生分为胚胎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五个阶段,但它未能涵盖营养繁殖的树木,因为营养繁殖的树木没有胚胎期,甚至幼年期也不一定存在。另外,这个理论在青年期以后的三个阶段都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志,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两阶段理论能涵盖所有树木,而且两个阶段以“首次开花”来划分,相当明确。这是两阶段理论好于五阶段理论的地方。但是,五阶段理论列出了树木有一个老年期即衰老的过程,而两阶段理论却没有衰老期的划分。这是五阶段理论好于两阶段理论的地方。
使我纳闷的是,两阶段的理论并没有否认树木在成熟阶段的后期有一个衰老过程,为什么不把它单独列出来呢?而且衰老出现的时候,是有一种特殊的生命迹象表现出来的,它叫“结顶”。结顶就是树木生长到极限的表示,由于长期的离心生长和开花结果,使重心外移,树顶与外围枝条出现分叉、弯曲甚至下垂的现象。这种现象树体越大越明显,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标志的。
(一)本人认为,树木的生命周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1、幼年阶段:从成苗开始,茎依靠新梢的离心生长不断长高与扩大,随之又出现离心秃裸,但离心生长的量大大高于离心秃裸的量,使茎的扩展十分明显,分布也更为合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这个阶段就以首花出现表示结束。
2、成熟阶段:以首花出现开始,离心生长仍十分兴旺,树体一年比一年大,开花一年比一年多,逐步达到全盛时期。到后来,离心生长与离心秃裸基本持平,树体不再扩大,花也年复一年地保持稳定。这个阶段就以结顶出现表示结束。
3、衰老阶段:茎的年生长小于枯亡量,同时有一些徒长枝从内部发生。开花量也逐步降低,花也变小。最后能明显觉察到树冠在开始缩小(特别是体型较大的乔木),到最后全株死亡。

我不是搞学术的,所以这个想法可能在专家看来很幼稚。但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还是认为这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把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二)如何防止和面对树木的衰老
实际上树木的衰老过程相对它生命周期来说还是比较漫长的,长寿的银杏可存活千年以上,它大约在400—500年的时候开始衰老;比较短命的桃树通常是50年左右的寿命,但在20年以后就开始衰老了,可见衰老过程基本上都占了它们整个生命周期的一半左右。
树木衰老,灌木比藤木早,藤木比乔木早,快长树比慢长树早,生长不良的比生长正常的早。所以,在你养护的范围内,即使是同时栽植的,树龄相似的,养护措施也是差不多的,必然会有些树木早衰老,有些晚衰老。
一方面我们应该想方设法防止树木的过早衰老,另一方面,我们要善待已经开始衰老的树木,延长它们的寿命。
树木在即将衰老而结顶尚未出现的时候,是有一些端倪可见的,如生长量明显减少,生长期缩短,顶端优势不再强烈,节间缩短,叶片或花变小、变少,花期会提前,落花(落果)较多等等,都属于衰老的前兆。
从防止树木过早衰老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充分注意树木在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不同要求。以肥水供应为例,幼年阶段要尽量充沛,特别是氮肥要多施一些。但是到了成熟阶段,不能一味用肥水去促进生长了,因为效果不大了,尤其是氮肥不能多用了。而对于花木,反而应该适当控制它的生长。到衰老阶段,根系对水的吸收和适应能力都大大降低,随时要注意防止过干过湿,对肥的吸收能力也差了,施肥的时候离根部也要近些。
此外,常年的重修剪也容易加快树木衰老。上海地区有些灌木已经出现的衰老很可能不是自然形成的,如夹竹桃出现大量新梢的向心更新,锦带花树皮发黑、大量开裂,八仙花根颈扩大及表层根系浮起等,这基本上是由于连年重修剪所造成的,并非自然性的衰老。以开花为目的的花木,本身就需要轻修剪,因为修剪重了就会刺激生长,而且修剪重了还可能会失去一些最可靠的开花实体,如梅花的短花枝、垂丝海棠的短枝、石榴的开花母枝、桂花的春梢等等。
在绿地中栽植的乔木,基本上都是整过形的,我们在养护修剪时,在树形上只要稍作整理即可,目的是维护它已经成型的整体结构,及早避免树形发展的一些不良趋势,除非这个结构已经被破坏,才不得不大动干戈。
没有整形或不需要整形的丛生性灌木,在每年养护修剪时,既要及时疏剪年龄大的枝条,又要注意一次不能疏剪过多,使全株始终保持一定的体量与适度的年轻。
绿篱、球类等树木,每年修剪的次数都比较多,但是这实际上对保持它们的年轻化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在环境容许的情况下,这类树木每年修剪以2次为宜。
防止衰老的措施还有很多,如及时处理好高温、干旱的危害,及时防治病虫害,经常疏松土壤,进行切根等等。
对已经开始衰老的树木,可以利用向心更新的理论进行树体改造,即选留几个改造部位下方的新梢后,将需要改造的部位截去,使养分集中于留下的新梢上,避免它们过早地枯亡。在没有适宜的新梢时,可充分利用潜伏芽或不定芽,但不要进行大部位或全株性的更新,以免希望落空。对潜伏芽少甚至没有的树种(如松属),则只能尽量少整形,顺其自然。如果有古树名木,则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的指导,如有人通过嫁接的方法来进行古树复壮,事实证明是有效的。
对树木逐渐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有一个理论这样认为:“一般第一层主枝基部到树干以下及根颈部这一部分,论年龄虽属最大,但其上所萌发的枝却为幼年阶段;而树冠的外围枝,枝龄虽小,但已处于成熟阶段,即‘干龄老,阶段幼;枝龄小,阶段老’。”在一本技工培训的教科书上也说到:“骨干枝的死亡是从树冠外围开始的,逐渐向内方、向基干部主枝的方向进行,即按向心的方向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各级骨干枝的发育阶段依次变老,而生命力变弱的缘故。”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这个解释我有些怀疑:要说干与主枝由于最早形成,形成时确实是阶段发育年轻的时候,但它们难道就不会顺序进入逐渐成熟与老化的过程吗?它们的晚死亡难道仅仅是由于形成时阶段发育年轻的原因吗?会不会是由于输导组织逐步退化、输导距离越来越缩短的原因呢?我想当整株树木老化的时候,应该是各个部分都老化的,大枝和主干死亡的晚一些,只是因为它们尚能暂时吸收到养分、水分的缘故。对此,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