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原创| 马二先生的西湖胜境--《儒林外史》札记之二

 踏雪听松1 2016-09-20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写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故事。其中第一天的路程大约是这样的,“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我们也沿此路线略微介绍下。


沿此路线,沿途主要景点大致为:断桥、白堤、小孤山、苏堤、花港、雷峰塔、净慈寺等。

先说断桥,这是当初白娘子设计下雨借伞给许仙的地方,今年的G20峰会LOGO就是取材于这座桥。此景名为“断桥残雪”,也是“断桥”一名的由来,是要在雪后初化时从一端看去桥上,阳面雪化仿佛桥只有一半,故名断桥。现桥头立有一碑亭,碑上有御书“断桥残雪”四个字。立于桥上,有西湖中盛夏时浓浓的荷香,沁人心脾。


沿断桥向孤山方向一路走去,便是著名的“白堤”。这是白居易任杭州府时,用疏浚西湖的泥土堆集而出的一个堤,人们为纪念他,名为白堤,如今堤上遍植桃花与垂柳,当春三四月,桃红柳绿,沿此时堤一走,是西湖最美之处。


白堤南端,接上孤山,南宗理宗皇帝在此兴建西太乙宫,将大半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为“西湖四大丛林”。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假托明朝故事,但明代却还没有“圣因寺”,此处穿帮了也。(但圣因寺当年也有一绝,乃是贯休《十六罗汉图》)。马二先生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女人来烧香大约便是此处。而孤山,在西湖胜境中都是大大的有名,北宋年间,杭州隐士林逋在孤山盖了几间茅草房,种了一片梅园,养了几只鹅,号称“梅妻鹤子”,过起隐居生活,最有名的是那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此文坛上梅和靖先生之名便垂久矣。如今去孤山,有几处必须一到,一是浙江省博物馆(老馆),常年有展。山后有秋瑾墓可供凭吊,秋瑾墓不远处有一组文革雕塑《鸡毛信》,又可以称为《小英雄王小二》,沿外西湖边,有西泠印社,还有一处吃货最要去的楼外楼。


沿孤山过西泠桥左转,便进入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又称“六桥烟柳”,全长六里,共有六桥,由南向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苏堤,不用说了,当年是苏东坡住杭州府时,用疏浚西湖的葑泥筑成的,(用今天的经济学观点评述,则当时苏知府采用的是凯恩斯主义,即动用财政手段,在经济凋敝时,既解决了杭州人饮水问题,又改善环境,还一举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后人名之为苏堤。压堤桥约处于苏堤正中位置,此处桥下水最深,当年西湖一直勾连到灵隐寺脚下,故此处为去灵隐天竺的必经之路。马二先生游览苏堤,只有几个字,“往前走过了六桥。。。”把那六桥上观景的好处只字不提,而今我等若去,则须准备了攻略,一路左顾右盼,细细赏玩才是。


苏堤南端,便接着“花港观鱼”,也是西湖十景之一,此处园林疏阔,景色怡然。但在吴敬梓那个年代,想必此处人烟稀少,有点荒凉,估计是由此往南,走过苏堤之后向右行了去,向人打听之后才折向花港一带,在这里遇见“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后来胡三公子也在这里请他大吃了一顿,开了眼界。)


从花港出来,沿着现今的南山路,便可到雷峰。据《西湖游览志》载:“雷峰者,南屏山之支脉也。穹窿回映,旧名中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或云有雷就者居之,故又名雷峰。吴越王妃于此建塔,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寻以财力未充,故建七级,后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俗称五妃塔。。。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可见最早的传说中小青不是蛇,是鱼。雷峰塔于三十年代倾废,如今有新建的雷峰塔,此地一景唤作“雷峰夕照”。

(1901年的雷峰塔)

绕过雷峰山脚,便是净慈寺,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净慈寺,乃是听大人说书《济公传》,晓得那济公被净慈寺主持所难,要其从四川运大木来建寺,结果济公运起法力,那大木一根一根从寺中古井中自己冒出来。(故今天我们去净慈寺,还能看到有古井以及留在井底中的一截大木头)。这净慈寺位于南屏山脚,因为寺内自古有一铜钟,声音宏亮悠长,故此处亦有一景名映“南屏晚钟”。净慈禅寺,为周显德元年吴王钱俶所建,号慧日永明院。旧时以五百罗汉著名于世,尤其“第四百二十二位阿湿毗尊者,独设斗龛,黄罗幕,傍置签筒,侧身偃蹇,斜月觑人而笑。妇人祈嗣者,必诣此炷香,以手摩腹,黑光可鉴。。。”宋绍兴九年,赐“净慈报恩光教寺”额。苏东坡有诗:“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寺前有万工池,宋建炎以前,寺院多次遭遇火灾,崇熙年间有善“青鸟之术”者,指点说须凿池以禳之,主持乃募化为之,与力者万人,故名。


第三日里,马二先生要往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就是吴山,在城中。是因为伍子胥故,讹伍为吴,杭州郡志亦有记为胥山。《西湖游览志》记:“奇崿危峰,澄湖靓壑,江介海门,回环拱固,扶舆淑丽之气钟焉,是以邑居丛集,华艳工巧,殆十万余家,声甲寰宇,恢然一大都会也。其陟山之径,有门曰登高览胜,石磴斗折,可数百级许,元时平章答刺罕脱欢所甃也,立而环眺,则官司廨暑,卫镇崇严,阛阓街衢,红尘雾起,市镇隐振,漏尽犹喧,道院僧庐,晨钟暮鼓,青楼画阁,杂以笙歌。升其巅,则缥缈凌虚,碧天回匝,山川色界,脉络缕分,或昂而为首,或穹而为脊,或掉而为尾,若乱若联,运掌可数。”


伍公祠即为现在的伍公庙,是祭祠吴国相五子胥的。伍子胥原本楚人,楚平王因谗杀其父,子胥奔吴,被封为相,因多次进谏吴王不听,被吴王“赐之以属镂以死,浮尸江中。”吴人怜之,立祠祭奠,命曰胥山庙,后宋大中祥符间,赐额曰:“忠清”,封英烈王,遂改名为忠清庙。南宋嘉熙年间,海潮倒灌,入钱塘七八十里,聩为洪流,京兆祝祷于此庙,水患顿息,至此,杭州人均奉其为钱塘神,香火日盛。


沿伍庙向上,除了街市,古时尚有许多庙观,记有东岳中兴观,玉枢道院,惠应庙(皮场庙),承天灵应庙(俗称三官庙,今尚有地名),海会庙、百法寺、报功祠,宝奎寺,玄妙观,施公祠、忠节祠、真圣观,普光庵,今皆不存,故《儒林外史》中说“一路有几个庙宇”。


城隍庙,今为城隍阁。似乎好像古时凡是建有城厢的地方,都有城隍庙,为市民公共场所。宋初,封城隍为“保顺通惠侯”,乃是平安通畅,生意兴旺之意,后来又加封“正康济广德显圣王”。到了元朝,则塑像以供奉,并绘神之夫人子孙像于后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诏天下各府州县城隍之神,只称名号,前代封称全部革去,并禁之立像,只以牌位供养。所以到马二先生去时,不知如何“瞻仰了一番”,恐怕只是看看建筑,读读对联罢了。

马二先生自城隍庙出来上山,在一个大庙门口吃茶,那个庙估计是梓潼君庙,俗称文昌祠。该神原本奉祀于蜀,宋嘉熙间蜀破,民多徙钱塘,遂立庙于此,宋元佑二年,加封辅元开化文昌禄帝君。明初重建时,徐一燮上疏云:“文昌祠在蜀之潼川,实习科举化,首诏科举取士。乃者宾兴而浙司得人为盛,此皆神明阴佑斯文所致。”此乃读书人必须磕头的地方。为何吴敬梓不让马二先生“瞻仰”一番,或许那时此庙已经不存耶?

马二先生坐在庙前左看右看,心中忽然有感而发,叹道:“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此乃《中庸》之章句,用了来形容当下景色,却实在有点滑稽,足见马二先生对经书的深入骨髓。

而“丁仙之祠”今已不存。明代时为紫金庵,元代时道士徐洞阳将邑人胡杰的住宅“集庆堂”改建为紫金庵,为全真教道观,其有一徒名丁野鹤,某一天,丁野鹤忽将其妻王守素召来,付偈云:“懒散六十年,妙用无人识,顺逆两俱忘,虚空镇长叙”,言罢抱膝而逝,其妻王守素遂奉其尸而用大漆涂之,端坐如生,王守素亦束发为女冠。后人萨天锡赠诗云:”镜中人去青鸾老,华表山空白鹤归。。。洞门花落无人到,独坐苍苔补道衣”。因了他名中有个鹤字,又是修仙道,故民间传说他骑鹤仙去。

再往下,“天台洪憨仙”为各位介绍。。。

点评:我们可以嘲笑马二先生不解风情,走了两天西湖都不见其咏叹风物的潇洒,但诸位不仿设身处地一下,先自体会马二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前途的渺茫,然后再口袋里装上只够吃烧饼的钱,自己去走一趟,如何?


宁孜勤

南京大学爱知求真读书会会长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