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怪食物名Top榜:这11种打死也猜不到是啥吃的

 青山138 2016-09-21

文 | 字媒体(微信:zimeiti-sogou)


不久前,王思聪爸爸“先定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的“豪言壮语”火遍朋友圈。作为一枚吃货,文字君也定个小目标,把大江南北的美食吃个遍!




在文字君心中,咱大中国的食物堪比国宝,东南西北,各有各的风味。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因为我国实在是太地大物博了,去到一个新地方,文字君竟然被菜单上的词搞得一脸懵逼,就像下面这些……


答案是B!“牛欢喜”这道菜名字看起来是文雅得让人一头雾水,但知道真相之后又觉得实在是大写的污!为啥母牛的生殖器叫做“牛欢喜”呢?据说是因为公牛见了会特别喜欢……




在百色、玉林、桂林、柳州等地,用牛欢喜做菜很常见。爆酱牛欢喜很受欢迎,放入酱油葱蒜辣爆炒后,浓烈的酱汁味伴着牛欢喜,格外响脆。吃牛欢喜吃的就是它的嚼劲!




但牛欢喜被人们熟知据说是因为《低俗喜剧》这部电影,电影中一句“我杀了多少头牛才能给你炒一道牛欢喜啊!”令人印象深刻。




就如吃穿山甲代表权力一样,吃牛欢喜代表富贵、尊贵。毕竟,物以稀为贵,做一盘牛欢喜可是技术活。


正因为这样,牛欢喜常常会出现在招待贵宾的饭桌上,此时的牛欢喜就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情怀了。 




答案是B!虽然说现代人什么都敢吃,但是“老鼠”这两个字听起来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不过“老鼠粄(bǎn)”和老鼠肉实际上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老鼠粄(bǎn)属于客家主食的一种,在客家话中,米制品被统称为“粄(bǎn)”,近似于福建的“粿”(guǒ)。




之所以叫“老鼠粄”,是因为这种米制品中间圆、两端尖,像极了老鼠。文字君是看不出哪里像,倒是从中看出客家人的祖先生活确实不容易啊!连为食物取名也是就地找灵感。




不过,虽然这名字让人有点倒胃口,但老鼠粄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或煮或炒,都是别有一番风味哦!




答案是D!广西多山多水,瓜果蔬菜也多。



壮族人拿出酸醋、白糖、辣椒等腌制菠萝、木瓜、莲藕、芥菜等时令果蔬供大伙儿食用。




桂北的酸野很入味,泡的时间长,酸浓品陈,辣辣的;而桂南的酸野则很清爽,生冷淡酸,带点甜。




在南宁有句老话叫“行人难过酸野摊”,意思就是只要一靠近卖酸野的地方,味蕾就会被深深吸引住,完全迈不开脚。

 


答案是C!你看“撒撇”两个字都那么胖,就应该知道里头一定有肉!


“撒撇”是傣族的一道特色菜,分三种,牛撒撇、猪肉撒撇(又称撒达鲁)、鱼撒撇(又称巴撒)。笼统点讲,撒撇就是凉拌肉。




牛撒撇的主料是牛肚(即牛胃,牛百叶),它独具特色的一点是牛肚里有那些被胃液包裹却还没有消化的东西。



而要想进入胃却“毫发无损”,离不开傣乡特有的五加叶,因此傣族人在杀牛之前会给牛吃五加叶。牛撒撇还会加入牛小肠的苦水,吃起来清凉清凉的。





答案是C!是不是有点小惊讶?


饵块以大米为原料,是历史悠久的一种食物。在昆明的习俗中,逢年必吃饵块。


但毕竟“救驾”的意思是解救帝王于危难之中,跟这炒饵块好像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呀!但历史上,这道美食还真的救过皇帝哦!




话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三桂率军攻打昆明,永历皇帝逃往滇西,好不容易跑到腾冲,眼看天就黑了,一行人饥肠辘辘只能求助农舍,主人见他们神色疲惫,便把家里剩下的食物一起炒了款待他们。



永历皇帝吃后大加赞赏,称此菜肴是朕的“大救驾”。而这盘拯救皇帝之胃的菜,就是由饵块、青菜、火腿、鸡蛋组成的炒饵块。所以给炒饵块起个“大救驾”的名字,也不算虚假宣传啦!



/然后永历皇帝在缅甸被吴三桂弓弦勒死……/


答案是A!没错!“合楞子”就是由北方人所说的“马铃薯”,南方人所说的“土豆”,广西人所说的“洋芋”,山西人所说的“山药蛋”(其实都是在说同一种东西……),制成的一种食物,它是山西的一种传统小吃。




别看它原料简单,做法可是相当考究!


首先要选土豆,尤其是方山、临县的土豆更为上选。然后再把选好的土豆洗净削泥,挤干水和上面粉,然后揉成小球放到锅里蒸。




最后画龙点睛地加上番茄酱,合楞子这种神奇的食物才算是做好了。




答案是A!“蛤蟆吐蜜”这个名字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啊,不过知道真相之后,文字君觉得起这个名字的人想象力才是真的很丰富啊!



蛤蟆吐蜜是老北京的传统糕点,它还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叫豆馅烧饼。



/还挺呆萌/


那为什么要叫“蛤蟆吐蜜”呢?原来在烤制过程中,豆馅争先恐后挤破饼皮,烧饼自然开了个小口,豆馅就吐出来了。



而沾满芝麻的烧饼乍一看又像一只蛤蟆,加上这挂着烧饼边上的豆沙馅,“蛤蟆吐蜜”这个名字还真是形象生动呢……


答案是C!薄撑是粤式点心中的一种薄饼,由糯米粉制成。




不过这不是普通的薄饼哦,它融入了香香的鸡蛋,和着腊味碎、虾米和韭菜煎炸之后才算完工。薄撑还有咸甜之分,甜薄撑通常以花生和芝麻为馅。




薄撑最早是农民用来充饥的,所以传统的薄撑皮通常称不上“薄”,起码得有半厘米。


而“撑”又是从何而来呢?据说这是因为在制作薄撑的时候需要把糯米粉团放在锅心,然后用锅铲把面团不断撑开,让它越来越薄,再裹上馅料。所以“薄撑”实际上还真就是撑薄的呀!




答案是D!“炸两”是广东人把肠粉和油条这两种常见小吃混搭起来,创造出的新小吃。


当其他小吃都在追求外脆内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炸两”表示不玩别人玩剩下的,咱就偏要试试“外柔内脆”。


所以“炸两”把在香脆的油条外裹上白嫩的肠粉皮,切成小块,浇上豉油,洒上葱花,跟清粥配起来绝对是一绝。




话说广东人怎么会脑洞大开想到这样一种吃法呢?那是因为形势所迫啊!



抗日期间,广州沦陷,物资短缺。在广州泮塘乡有家小茶居叫“嚼荷仙馆”,为了让食客能花最少的钱同时吃到油条和肠粉,忧国忧民的点心师傅便灵机一动,就创造了炸两。


这种外柔内脆的奇特口感简直就是小吃界的一股清流,推出后瞬间就受到热捧,并流行至今。





答案是D!在香港甜甜圈就叫做“冬甩”,但并不是因为香港的甜甜圈加了什么特殊配方,而只是因为甜甜圈的英文Donuts用粤语读起来就是“冬甩”啊!




据说,传统的冬甩中间没有洞。但因为以前有一个船员很爱吃冬甩,但又因为要开船没手拿,所以就把它做成环形以便插在船杆上。




没想到这解决了甜甜圈中心部分总是炸不熟的问题。大家纷纷效仿,所以现在看到的冬甩都是圆环状的了。




除了“冬甩”,去香港吃港式美食的时候,提前做好功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香港茶餐厅的菜单里,让人看得一脸懵逼的食物实在太多了,像“云呢拿”、“窝夫”、“多士”,其实就是香草、华夫饼和面包啊……好吧,文字君承认这都是音译惹的祸。




答案是C!香港人将什么都不加的黑咖啡称为“斋啡”。




“斋”历来有素食之意。像我们最熟悉的《西游记》里就常有“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适处求斋”的说法。也是因为这样,在香港,不加肉的肠粉就叫“斋肠”。




但咖啡本来就没肉,又何来“斋”与“不斋”之说呢?


原来,“斋”在粤语里又被引申为为不加馅料或调配料,因此“斋啡”即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纯天然。虽苦,但品的是韵味,确实是装逼必备佳品啊!




所以,吃货们策划美食之旅之前,千万要记住这些名字啊!这样就不会在看菜单时一头雾水,以至于错过满足wei(胃和味)的机会了!





9月20日 电 影 票 获 奖 名 单


1.小花儿

2.FUZHULAO

3.袁淑一

4.土豆你个马铃薯

5.巴豆

6.杨小小小柳

7.然然妈 

8.西溪南小鱼儿

9.何知音

10.朱茸燕


文字君会尽快将电影票发给大家


文 字 君 继 续 送 电 影 票



  • 奖品:10张《麦兜饭宝奇兵》电影票

  • 获取方式:在底部评论此篇文章,并加上【抢票】两个字,文字君将随机选取10位童鞋,免费送上《麦兜饭宝奇兵》电影票,在【新词必会】栏目提供新词的童鞋优先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