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孩子守纪律,还是守规则?

 至道从容 2016-09-21

文 | 悠悠妈


幼儿园里让我目瞪口呆的一幕


去年带悠悠回国玩的时候,在我爸妈所住小区的幼儿园里目睹了惊人的一幕,惊得我目瞪口呆,气得我气管炸裂!


当时正值金秋10月,距离悠悠在德国入园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本来打算让悠悠每天早上去外婆家楼下的小区幼儿园外面参观一下小朋友们的室外活动,让她提前体验一下幼儿园的欢乐气氛,对幼儿园有所向往,为在德国入园做好思想准备 - 这是我当时的美好愿景,可惜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一天早上10点多,我们在幼儿园操场的围栏外面等着小朋友出来。不一会儿就看到老师喊着“一二一”的口令带领着两条队伍的小朋友整齐踏步走到操场。我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社会主义风。


然后,老师开始布置队形,把孩子们分成四条队伍,一条男孩,一条女孩,每条队伍的小朋友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这个过程对老师来说当然是痛苦的,因为孩子们到了室外都开始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说话嬉闹,对老师说的话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


这位老师在天性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对着一个正在说笑、不小心站在女孩队伍里的男孩一脸厉色地说:“X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一会儿又对着一个跑到别人队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让你站这里的吗?不要乱动!” 


悠悠妈在一旁观察了半天,发现这个老师忙活了十几分钟就只干了一件事:整顿纪律 - 让孩子们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队。因为孩子顾着聊天,不太认真听老师说话,她越来越没有耐心对孩子和颜悦色,表情和语气变得越来越严厉生气。她累,我看着也累。


队伍终于排好了,老师们拿出了一些玩具 - 塑料瓶子里装着铃铛。围观了许久的悠悠妈心想,终于可以让孩子们玩一玩、活动活动筋骨了!结果又让我大跌眼镜......


本以为这些铃铛玩具是让孩子们拿在手上摇晃出声音,甚至是当做乐器一样跟着音乐节奏伴奏用的,没想到等孩子们拿到玩具在手上把玩时,老师又发话了:安静!安静!不许发出声音!我擦,你把铃铛放进瓶子里,还不许孩子拿着它们时发出声音?这是什么逻辑啊?!


接下来,老师要求孩子们拿起瓶子,伸开双臂,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不准让瓶子发出声音......我在一旁等了很久,始终也没有等到那个我期待的孩子们拿着瓶子、伴着音乐自由起舞跳动的欢快画面,哎!


瓶子禁声训练结束后,老师又让孩子排成两条队伍,大家在老师“一二一”的口令下,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回到教室。




“自由散漫”,却又遵守规则的民族


整个室外活动过程与我想象中的幼儿园相去甚远,与德国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场面更是形成极大的反差!德国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基本都是自由活动的形式,孩子们爱玩啥玩啥,老师只在一旁观察鼓励和启发孩子,确保孩子的安全以及维持游戏秩序。


维持秩序的意思是指在孩子们发生如争抢玩具等矛盾时,如果孩子无法和平解决而欲诉诸武力时,老师会出面制止和调和纷争;如果有孩子不遵守规则排队,老师也会出面坚定地告诉TA不可以插队。维护公平和正义在德国是深植人心的价值观。


在德国,没有男生女生分开站队,没有踏步走,甚至没有要求排好队才能去操场,更绝不会违背天性和人性地要求天生爱动的小小孩拿着铃铛瓶子却要保持安静。有人说,德国幼儿园那么自由散漫,没有老师的严厉管教,出来的孩子能懂得遵守规则和自律吗?呵呵,要知道,德国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规则、视规则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啊!


反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然祖国的花朵从小就受尽了各种管束和纪律训练,长大了却还是变成了最爱钻空子、最爱插队和闯红灯的民族之一。


这是因为,很多国人一直分不清纪律和规则的区别,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公平安全的社会里。在一个规则健全、人人遵守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受益者,尤其是那些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正因如此,规则的制定是符合人性和道德诉求的:它保护弱者的权益不被侵犯,它防止强者为所欲为。


规则与自由一点也不对立,相反,健全的规则赋予了我们更多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安心生活:不必再担心家里的房子突然被强拆,不必担心存在银行里的血汗钱突然不翼而飞,不必担心孩子吃的奶粉是否是假冒伪劣,不必担心疫苗有没有过期,不必操心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多少...


而纪律呢,则是和规则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概念。纪律的制定通常是为了让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不能质疑,更不能挑战。它不一定符合人性和道德,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纪律的制定者,是纪律制定者以纪律之名限制服从者行为的工具。


幼儿园里,中国学守纪律,德国学守规则


文章开头写到的国内幼儿园一幕其实已经过去一年时间了,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总还是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那位老师带领孩子进行的室外活动,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称它为“活动”。我在操场外驻足了半小时,却丝毫没有看到老师给予孩子自由玩耍、运动和探索的机会,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纪律约束 - 毫无正当理由可言,更谈不上尊重儿童的科学发展规律。


男女生分开站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请问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让孩子学到了什么?- 嗯,很可能加深了性别隔阂。


好好的铃铛为什么非要命令孩子拿手上不许发出声音?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样做的好处,孩子最可能学到的是服从权威,高度服从,不要问为什么,不要问对错,老师要你这么做,你就得这么做。


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嗯,大概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我要和别人一样,保持队形,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是可耻的、可怕的。


中国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服从纪律和权威,老师代表着高高在上的权威,权威的话不容质疑,等级关系明显。孩子们对老师更多的是怕,怕不听话挨批评和惩罚。小时候怕老师,长大了怕领导,怕一切权威。他们对纪律的服从更多的是源于害怕,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监督(或管束)和惩罚机制缺位了,他们也不再把遵守规则视为己任,开始肆意践踏规则。




纪律与规则的区别


曾经,有朋友对悠悠妈说,悠悠不爱吃饭,送去幼儿园就好了,让老师管管她。对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我只能报以呵呵一笑 - 它暴露了两个问题。


首先,会这么说的家长就是认可了国内幼儿园老师的纪律管教法:即对孩子从外界施加压力,树立老师这个权威人物,本质是把孩子内在的怕转换成外在的听老师的话。反正大家从小都是这么过来的,从小就被教导在幼儿园和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很少有人想过这么做有什么不好。


其次,说这种话的家长是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让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本应是家长的本职工作,怎么能全部交给老师呢?事实上,有很多在家不好好吃饭的孩子,虽然在老师的管教下变得可以在幼儿园好好吃饭了,可是回到家还是变身小霸王,全家人追着喂饭才肯吃几口。


为什么?正是纪律与规则的区别,纪律的本质是恐吓与害怕,规则的本质是认同与内化。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仅仅是遵守纪律而已,那么一旦TA脱离那个令TA害怕的权威环境,比如回到家,孩子害怕的因子消除了,也就感到没有必要继续遵守纪律了。此外,这种教育模式下,还很容易培养出欺软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规则,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那么无论TA走到哪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TA,TA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则,主动去维护公平和正义。




德国幼儿园怎么教孩子遵守规则?


德国没有“听话”一说,德语里甚至不存在“听话”这个词,德国父母从不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教孩子在幼儿园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规则,友好相处。


德国老师和孩子不是上下级关系,孩子没有义务服从老师,老师也不会对孩子下命令。德国幼儿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导、陪伴与启发。面对老师这个“权威”,德国孩子从小学会的是: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帮我、支持我,遇到困难、有任何合理需求时我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


1、餐桌规则


德国幼儿园的餐桌上,老师不要求孩子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个人决定,老师不会干涉。但有一条原则,吃饭时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离开餐桌,就被视为已经吃饱,不允许再回来接着吃。


在悠悠的入园适应期,我曾陪同她在幼儿园用餐,亲眼目睹到德国老师严格的一面:当时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吃了几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师只是问了他一句“吃饱了没有”,行动上没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会儿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准备去拿食物的时候,老师一把夺过他的盘子,将盘子里的食物迅速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吃饭时要专注,吃饱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饱了,不能再回来接着吃。


这个场景估计中国家长看了会觉得老师是在惩罚孩子,对孩子太严了。不过,作为家长,我当时就坐在餐桌旁,德国老师毫不避讳地当着我的面做了这一切,说明在老师眼里,这是理所当然的做法。


的确,这种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着重提倡的自然结果法,它和惩罚以及恐吓有着天壤之别。自然结果法是让孩子自己体会TA行为的自然结果,并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吃饭会饿,不穿衣会冷,不洗手会生病,不收好玩具会找不到玩具,这些都是自然结果。通过自然结果,孩子学到的是内化的规则,自发愿意遵守。而刻意的惩罚和恐吓要么只能奏效一时,要么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双方陷入权力之争。


其实孩子不好好吃饭时,你根本不需要气急败坏地扔下一句:“不吃,不吃饿死你!”(恐吓)或 “不把饭吃完,晚上就不准出去玩!”(威胁和惩罚)自然结果法与惩罚恐吓威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人的态度,一个温和而坚定,一个气急败坏大吼大叫。孩子不吃就算了啊,反正等下饿肚子的是TA自己,吃饭这么私人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替孩子做主吃多少?其实小孩子肚子饿不饿,该吃多少,TA自己心里最有数。


2、收纳整理规则


德国幼儿园教的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且无比佩服的规则是收纳整理(aufr?umen)。相信很多有宝宝的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扰:家里宝宝的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刚刚收拾好的家里,没一会功夫又被宝宝弄得乱七八糟,白收拾了啊!


德国幼儿园对此采取的是身教和熏陶。悠悠所在的德国幼儿园每天都要收纳整理四次:


  • 早上自由活动后、晨会之前,要收纳一次;

  • 吃完早饭、玩玩游戏,出发去森林(或院子)前,要收纳一次;

  • 户外活动回来,吃完午饭,孩子们午睡时要收纳一次;

  • 下午放学前,要收纳一次。


每次开始进行下一个活动之前,都要先收纳整理一番。每一次收纳都要把教室里散落的玩具和家具全部放回原位。从无例外。虽然每天重复四次同样的收纳工作在很多国人看来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但也正是这样幼儿园里日复一日贯彻执行的收纳整理规则培养了德国人从小讲干净、爱整洁、会收纳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收纳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强迫孩子们参与,一般都是老师先动手,嘴里号召着孩子们来帮忙,小孩子一听到老师需要帮忙,大多数都会踊跃地伸出援手;)不帮忙的小孩德国老师也不会强迫,等着时间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routine惯例,一到收纳整理的时间,孩子们就会主动帮忙。以前我家悠悠也是个不爱收拾的孩子,后来去幼儿园熏陶了几个月,现在每天晚上玩完玩具睡觉前,她都会学着老师的语气叫一声“aufr?umen!”(收纳整理啦!)然后和我一起把玩具收拾放好。


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时,不需要说教,不需要物质奖励,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3、先来后到和轮流玩规则


遇到孩子们争抢玩具时,德国老师一般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并没有强迫孩子分享哦!一个玩具谁先拿在手里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如果另一个孩子过来抢玩具,老师会明确制止TA,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别人已经在玩了,你可以等别人玩完了再玩,或者先玩其他的玩具 - 这时候老师会指着另一个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一直霸占着一个玩具不放,(比如滑步车,幼儿园仅有四辆),老师会向这个孩子建议:“再玩5分钟就给XXX玩了哦,你看TA都等了好久咯!”,然后再转头对XXX说:“你玩10分钟就换SSS玩了哦,大家要轮流玩!”


4、喝水规则


不像国内的许多幼儿园有统一的喝水时间并要求孩子必须把水喝完,德国幼儿园在喝水上是非常随意的,孩子想喝就喝,喝多喝少自己决定。但有一个规则孩子必须遵守:喝水时一定要坐在放水的桌边,喝完再起身去玩。


德国幼儿园这么规定是为了让孩子喝水时专心,以免边走边喝呛到,或者水洒出来弄湿地面发生滑到,喝水规则的制定是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喝水习惯。而国内幼儿园对喝水时间和喝水量都做了规定和限制,不考虑个体的需求差异,仅仅是为了方便老师管理学生。规则与纪律的差别,一目了然。


5、午睡规则


德国幼儿园没有强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有一条规则需要遵守:不能在别的孩子午休时大声喧哗。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扰到其他在睡觉的孩子就不对了。悠悠现在看见爸爸在睡觉,都会主动轻声轻语,遵守别人睡觉时不打扰的规则。这条规则让孩子既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意愿,又同时要尊重和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问德国幼儿园最注重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我想答案就是规则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吧。


从今天起,请大人在给孩子设定界限和规则的时候,想一想,你设置的到底是规则还是纪律?是为了图自己方便还是教育孩子?


作者简介:长不大的悠悠妈,硕士毕业。定居德国两年,有一个两岁的中德混血女儿。七年海外生活经历,曾先后在荷兰、沙特阿拉伯交流学习,爱尔兰游戏产业两年项目经理工作经验。专注于原创分享德国最科学的育儿知识、最先进的早教理念以及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