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教养的味道

 老沔城人 2016-09-21


【教育读书】


教养的味道

 

    这是我在刊物上看到的一篇短文标题——《教养的味道》。这篇短文,以“那个人”的日常一些举止为看点,余韵不断。

    短文的全文是这样的:

    “那个人把拖鞋整齐地摆在鞋架最底层,然后用钥匙轻轻地把门锁上。邻居曾以为他一直待在家里。

  那个人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外,静静候车,虽然站台上只有他一个人。

  那个人在车内站了足足一个小时,尽管“老弱病残孕专座”就在他旁边空着。

  那个人下车后轻咳了几声,走了两分钟,终于找到了垃圾箱。他把咳出来的东西吐到手帕纸上,严严实实包好,稳稳当当地放进“不可回收类”垃圾箱内。

  那个人走出了阅览室,他把报纸按页码整理好,走到门口,将报纸端端正正放到了报架上。

  那个人去了书店,把一本厚厚的小说从书架上拿下来,躲到一个很少有人去的角落,默默读着。

  最后,那个人笑了。这篇小说的第三自然段中这样写道:‘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种气味,香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他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作教养。’ ”

    这篇短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诠释了“教养”这一具有深奥的哲理的词汇,堪为日常文明举止的部分样板。

    “那个人”的行为,或许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这些看似的小事,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教养:

    “下雨的时候,当汽车从行人身边经过时,有的司机会放慢速度,免得给旁边的行人溅上一身的泥水。”

  “与人约定时间或约定事情,一定要诚实守信,如果临时需要更改,就应该事先与人讲清楚,免得让人等候。”

  ……

  生活中又何尝未遇到过这样的举止:

    “很少看到有人用钥匙关门,一般都是用力把门一推,特别是金属防盗门,那声音让整栋楼的人都可以听见,如果是夜晚,肯定会吵醒别人的。”

  “每当公交车来时,人们都是蜂拥而上,哪管什么安全线。”

  “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没有空的,但是坐的人几乎都不属于那个范围。如果中途有应该坐‘爱心座位’的人上车,居然没有人把‘爱心座位’让出来。”

  “我们的周围有太多人不注意环境卫生,明明四处都有垃圾箱摆着,地上的果皮纸屑却仍然层出不穷。”

    ……

 
    “那个人”在深圳,他看到这些:

    在深圳,寻常的周日,一位打扮精致的女人从购物中心出来,穿过过路天桥走去酒店。

    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只能一寸寸地在地上爬行,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的大碗,说着难以听懂的话。

    这时,走来一位妆容精致的女人,一身名牌服饰,光鲜靓丽,手上还拿着大包小包,可能是刚刚购物回来。她走到老奶奶面前想掏钱,却腾不出手来。老奶奶原本渴望地看着她,看到这个情况大概也放弃了,慢慢地退回身去。

    此时,那个女人自己凑过身去,示意老奶奶自己去掏她贴身的腰包。那个老奶奶的手很脏,像刚刚捡完煤渣,她颤颤巍巍地伸进那个YSL的丝绒小包里,掏出10元钱,然后那个女人起身微笑,就匆匆地离开了。

 
    “那个人”在美国,他看到这些:

    美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是我们的十多倍,但是美国人节水却到了至纤至细的地步。宾馆房间的桌上常常放着这样一张卡片:“珍惜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您能减少床单洗涤的次数吗?如果您愿意,请将卡片放在床头。”

    走进浴室,你又会看到这样的警示:

    “如果不是特别脏的话,您能否用毛巾擦拭一下身体而不是拧开龙头?”

  在美国,不论你参观哪个供水站,工作人员都会送给你一个贴在水龙头、冰箱或是壁柜上的节水工艺贴画,贴画上印有节水常识:

  “滴水,一小时会浪费3.6公斤水,一个月就是2.6吨;连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浪费17公斤水,每月12吨。”

  “养鱼的水千万别倒掉,用来浇花,花会更艳。”

  “淘米水或是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

  ……

 
    “那个人”在英国,他看到这些:

    在“二战”最艰苦的时期,为节约能源,英国的伦敦、伯明翰等大城市的火车站售票处,都立有一面宣传牌,上面写道:“你有必要开始这次旅行吗?”很多英国人因此放弃了远行,把省下的车票钱投入设在车站的募捐箱内,用以抗击纳粹。

    据说,那些因公务需要或家有急事而不得不选择乘坐火车的人,都会竖起衣领,行色匆匆,他们不仅怕被藏在火车站角落里的记者偷拍,更怕遇到熟人。即使面对检票员,他们也常常不自觉地脸红……

    这种“脸红”,显然并非因为他们做了什么错事,而是出于一种本能,就像他们真的做了亏心事。虽然他们选择乘坐火车有不得已的原因,也属个人自由,却依然会为此而感到不好意思。   

    依照弗洛姆的理论,人感到“脸红”,是教养的一种体现。在亚当和夏娃为赤身裸体而“脸红”的那一刻,“教养”就产生了。

    达尔文在书中就曾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探讨“人为什么会脸红”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话题。他以自己深谙的生物学的逻辑推理方式,抽丝剥茧,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 人是地球上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许正因为懂得脸红,人才是地球上唯一配得上“教养”二字的动物。

 
    教养,与教育程度无关,与年龄无关,与贫富无关,与名利权势无关,它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善良、宽容、理解、诚信、谦逊的体现。

    我们当学“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只留下一种气味,香香的气味,这气味是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作教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