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二

 易林小筑 2016-09-21
卷之二

  太医习业

  国家以文武医入官,盖为养民设。未有不自学古而得之者,学古之道,虽别而同。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人。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镞刺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儒者不读五经,何以明道德性命,仁义礼乐;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儒不读诸史,何以知人材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儒不读诸子,何以知崇正卫教,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及我大宋,文物最盛,难以概举,医文汉亦有张仲景华佗,唐则孙思邈王冰等,动辄千百卷,其如本朝《太平圣惠》《乘间集效》《神功万全》《备见崇文》《名医别录》,岂特汗牛充栋而已哉?使学人一览无遗,博则博矣,倘未能反约,则何以适从。予今所述,乃收拾诸经筋髓,其亦反约之道也。读医方者,当推上圣养民设教为意,庶不负于先觉也。

  卷之二

  五科凡例

  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故《经》曰:有是脉而无是诊者,非也。究明三因,内外不滥,参同脉证,尽善尽美。

  凡学脉,须先识七表八里九道名体证状,了然分别,然后以关前一分应动相类,分别内外及不内外。又须知二十四脉,以四脉为宗,所谓浮沉迟数,分风寒暑湿,虚实冷热,交结诸脉,随部说证,不亦乎。

  凡审病,须先识名,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脏腑虚实,五劳六极,皆内所因;其如金疮 折,虎野狼毒虫,涉不内外。更有三因备具,各有其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不可不备。

  凡学审证,须知外病自经络入,随六经所出,井营输源经合各有穴道,起没流传,不可不别。内病自五脏郁发,证候各有部分,溢出诸脉,各有去处。所谓上竟上,头项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腹肚腰足中事也。

  凡用药,须熟读本草,广看方书,雷公炮灸,随方过制,汗下补吐,轻重涩滑,燥润等性,量病浅深,饮服多寡,五德五味,七情八反,升合分两,朝代不同,一一备学,将欲对治,须识前后。故《经》曰:先去新病,病当在后。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金匮》之言,实为要道。《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余件,盖为示病名也,以此三条,病源都尽,不亦反约乎。

  凡学医,既明五科,每科须识其要。脉有浮沉迟数,病有风劳气冷,证有虚实寒热,治有汗下补吐,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逸作强,各有证候,详而推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凡看古方类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两差殊,若数味皆用分两,不足较也,第中间有用升合枚数,大段不同。升斗秤尺,本自积黍,黍自不可见,度量衡卒亦难明。今以《钱谱》推测,粗知梗概。

  凡度者,分寸尺丈引。本以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观今之尺数等不同,如周尺长八尺,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乐尺长一尺二寸五分,并以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八分,当十二钱半得一尺,排钱比之,十一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何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

  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累而成数。汉唐同用,至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升,其余私有,不足计也。

  凡衡者,铢两斤钧石。亦以黄钟龠所容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之三两,得汉唐十两明矣。《千金》《本草》,皆以古三两为今一两,以古三升为今一升,诸药类例,尤为难辨。且如半夏一升准五两,不知用何升何两。此修合制度之要务,不可不知。汉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孝文五年,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其文为半两,杂以铅铁锡,非淆杂为巧,则不得赢,而奸或盗,磨钱质取熔。有司言钱轻重,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有质,令不得磨取熔。则知汉以二半两钱为两,重十铢明矣,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抑未知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有,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明食货者,必有说焉。

  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方寸刀圭匕,丸子如梧桐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如风引汤,一剂计五十五两,每两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观其煮制,每只三指撮,未应料剂如此之多,此又可疑也。今以臆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六铢,得开元钱四十二个重,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计三十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各件,两数之多者,未易概举。留心此道,幸少详焉。

  凡古书所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而撰述家有不知此,多致显晦,文义重复。要当以四字类明之,四字者,即名体性用也。如脉,浮则为名,举有余按不足为体,为风为虚曰性,可补可汗曰用;如病,太阳伤风为名,感已啬啬为体,恶风自汗为性,传变经络为用;如证,太阳风证为名,头项疼腰脚痛为体,不与诸经滥为性,候其进退为用;如治,药桂则为名,出处形色为体,德味备缺为性,汗下补吐为用。以此推之,读《脉经》,看病源,推方证,节本草,皆用此法,无余蕴矣。

  卷之二

  纪用备论

  夫阴阳运五气,行乎天地之间,则神明为之纪,故有德化政令变眚之异;物类禀五行,孕于八方之内,则生灵赖其资,故有功能气味性用之殊。苟气运之失常,非药石则不疗,所谓功夺造化,恩备裁成者,无逾于药石也。故敷和、彰显、溽蒸、清洁、凄 者,五气之德也;安魂、育神、益气、定魄、守志者,百药之功也;生荣、蕃茂、丰备、紧敛、清谧者,五气之化也;通润、悦怿、轻身、润泽、益精者,百药之能也;舒启、明曜、安静、劲切、凝肃者,五气之政也;开明、利脉、滑肤、坚肌、强骨者,百药之气也。风热湿燥寒者,五气之令也;酸苦甘辛咸者,百药之味也。顾兹气运,与万物虽种种不齐,其如成象效法,无相夺伦;一一主对,若合符契。至于胜复盛衰,不能相多;往来升降,不能相无;故各从其动而兴灾变,亦不相加也。于是有振发、销铄、骤注、肃杀、凛冽者,五气之变也;在药则有收敛、干焦、甜缓、敛涩、滋滑者,百药之性也。散落、燔炳、霜溃、苍陨、冰雪者,五气之眚也;在药则有鼽衄、溢汗、呕吐、涎涌、泄利者,百药之用也。德化者气之祥,功能者药之良;政令者气之章,气味者药之芳。古之治法,遇岁主脏害,虽平治之不同,必以所胜而命之,故《经》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平天气也;下淫于内,所胜治之,治地气也。故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此之谓也。至于折抑主客,郁发胜复,治之亦莫越于功能气味,盖从其德化政令之所为也。今则不然,惟取其性用之所利,而治其灾变之所伤,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收者散之,滑者涩之,涩者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之,脆者柔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故略去功能气味,随其性用,以备治法之总目,合和修治之大纲,备御灾变之要略尔。卫生明哲之士,当不拘于此也。夫五味各随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则脏气偏胜,偏胜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夭之由也。是以政理观化,药集商量。《服饵》云:药不具五味五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必暴夭,此之谓也。近世庸俗为治,使人单服附子,为害滋多,可不谨乎。

  卷之二

  脏腑配天地论

  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禀二气以成形。是以六气纬空,五行丽地,人则默而象之。故足厥阴肝居于巳,手厥阴右肾居于亥,巳亥为天地之门户,故风木化焉。足少阴肾居于子,手少阴心居于午,子午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足太阴脾居于未,手太阴肺居于丑,丑未为归藏之标本,故湿土守焉。足少阳胆居于寅,手少阳三焦居于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终,故相火丽焉。足阳明胃居于酉,手阳明大肠居于卯,卯酉为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足太阳膀胱居于辰,手太阳小肠居于戌,辰戌为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此三才应奉,二气相须,不刊之说,如指诸掌。至于五行六气,第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湿土,湿土生少阳相火,相火生阳明燥金,燥金生太阳寒水,顺天道而右旋,所谓营运也。或问君火生土,土复能生相火,火复生金,其义何在?此生成之道也。相火既已发焰,晕晕灰灭,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在矿,非火不能 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室,金九居南室,盖互显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无所不备。故木焚则为火,绞则为水;石击则为火,熔则为水。洲澶之内,江河竞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于风暑湿燥寒,谓之揆度,鲜有能明其状者。故以木比风,以火比暑,以土比湿,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气而配手足三阴三阳,则谓之奇度。又况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气,有太过,有不及。天地气化既然,人之脏腑亦然,感而为病,或外邪,或本气,或禀赋,必当推类,随三度而调之。非究心明道之士,孰能与此。

  卷之二

  三因论

  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 生焉。病诊既成,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二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 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卷之二

  外所因论

  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上经》收而为四,即冬伤寒,春温病;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 疟;秋伤湿,冬咳嗽。此乃因四时而序者,若其触冒,则四气皆能交结以病患。且如温病,憎寒发热,不特拘伤寒也,冒风暑湿,皆有是证。但风散气,故有汗;暑消气,故倦怠;湿溢血,故重着。虽折伤诸证不同,经络传变咸尔,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经》曰:寒甚为肠癖。又热湿久客肠胃,滑而下利,亦不止于伤风; 疟诸证,亦以寒暑风湿互络而为病因,初不偏胜于暑也。咳论以微寒为咳,热在上焦咳为肺痿,厉风所吹,声嘶发咳,岂独拘于湿也。由是观之,则知四气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故《经》曰:阴为之主,阳与之正。逆之则为病,乃乱生化之常矣,常则天地四塞矣。治之必求其本,当随交络互织而推之。所谓风寒、风温、风湿、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温,二者为合;乘前四单,共十一变,倘有所伤,当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阳经络亦有并合,能所简辨,甄别脉证,毫厘不滥,乃可论治。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与于此。

  卷之二

  叙中风论

  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 斜,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圣人先此以示教,太医编集,所以首论中风也。然四气皆能中人,在证亦有缓纵、挛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脉别。故论曰:寒热诸痹所有证候,皆如风状,须得脉别可也。要知脉浮则为风,紧则为寒,细则为湿,数则为热;外证走注自汗则为风,疼痛无汗则为寒,缓弱热顽则为暑,停着肿满则为湿。随其并合,尤宜历辨,唯详其所因,合以脉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根据而调之,乃可为治。

  卷之二

  五脏中风证

  肝中风者,人迎并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为肝。肝虚,喜中风,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 ,左胁偏痛,嗜甘,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

  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欲饮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赤焦。

  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风邪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堕,皮肉 动,发热短气,不欲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

  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肿,昼瘥暮甚,诊在鼻,其色白。

  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风,为母子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 ,面庞然浮肿,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

  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六腑无中风论,惟胃有者,以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生姜生附汤

  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并主瘀冷癖气,胸满呕沫,头痛,饮食不消。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八片)上以水二碗,生姜一两切,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温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钱。一法,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风,无问冷热虚实,皆可服。盖此药能正气消痰,散风神效。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白散子

  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上实下虚,真阳耗竭。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昏不知人。又治霍乱吐泻,饮食不进;及小便淋沥不通,眼赤口疮,咽喉冷痛。

  大附子(生去皮脐) 桂府滑石(各半两) 圆白半夏(汤洗二十一次,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腹冷服。霍乱,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灯芯、茅根煎。此药就有差互,亦无所苦。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红龙散

  治中风,开关窍。

  朱砂(别研) 五灵脂(各半两) 茯神(去心中木) 萆 (各一两) 全蝎(半两) 脑麝(各一钱,别研)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先服此,次服神异温风丹。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神异温风丹

  治中风一切诸疾。

  麻黄(五两,不去节,择净生用) 人参 白术 干姜(炮,各二两) 茯神 附子(炮,去皮脐) 白胶香(别研) 甘草(炙,各两半) 乳香(别研) 全蝎(炒,各一两)上将麻黄细锉,用水五升,熬去半,入蜜六两,又熬成膏,入前件药末,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下,日三服。

  卷之二 中风治法

  排风汤

  治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蜷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颠倒,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冷痹骨疼。诸有此证,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悉主之。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 当归 杏仁(汤去皮尖) 防风(去叉) 甘草(炙,各二两) 独活 麻黄(去节,汤) 茯苓(各三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服。

  卷之二 中风治法

  小续命汤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死。

  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麻黄(去节汤)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白芍药芎(各一两) 杏仁(一两,汤去皮尖,炒)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防风(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有人脚弱,服此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一云恍惚,加茯神、远志;骨节疼,有热,去附子、芍药。《古今录验》有白术,无杏仁;《救急》无芎 、杏仁,止十味;《延年》无防风。一云遗失便利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用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语,无所不及,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无防风、附子、生姜,有当归一两。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独活丹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

  白芍药 栝蒌根 独活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三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匕,姜五片,水二盏,煎六分,去滓,入生葛汁一合,和匀服。

  卷之二 中风治法

  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麻黄(去节汤,一两一分) 黄 (半两) 黄芩(三分) 独活(一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为效。心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一分;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寒,加附子一枚,炮熟入。

  卷之二 中风治法

  小竹沥汤

  治中风涎潮,谵语昏塞,四肢缓纵不收。

  秦艽(去苗土锉) 防风(去芦锉) 附子(炮去皮脐) 独活(锉,各一分)上水四盏,煎二盏,入生地黄汁、竹沥各半盏,煎三五沸,去滓,分四服,不拘时热服。病去,以它药扶持,未知再作。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烧竹沥法

  新竹截尺许长,用两砖对立,相去八寸,置竹在上,每截破作二片,仰安砖上,急着火,砖外两头,各置碗以盛沥。沥尽,以绢滤澄清,夏秋须沉冷水中,防沥酸。大热有风人,亦可单服,冷暖随人,勿过度,荆沥亦然。

  卷之二 中风治法

  独活散

  治男子妇人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手足颤掉,渐成目昏。

  独活 地骨皮 细辛 芎 菊花 防风(去叉) 甘草(炙)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一盏,去滓,取六厘清汁,入少竹沥,再煎,食后温服,日两服。又法,不用独活,有旋复花。

  卷之二 中风治法

  雄朱丸

  治中风涎潮,咽膈作声,目瞑不开,口眼 斜,手足不随。但是一切风疾,并宜服之。

  雄黄(别研) 辰砂 龙骨 麝香(各一钱,别研) 乌蛇(酒浸,炙去皮骨) 白僵蚕(生去丝觜) 天南星(生) 白附子(生,各半两)上为未,炼蜜丸,梧桐子大。如中风涎潮,牙关不开,先用大蒜一瓣,捣烂涂在两牙关外腮上,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龈上即开,续用薄荷酒化下一丸。如丈夫风气,妇人血气,牙关紧急,只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如头风目眩,暗风眼黑欹倒者,急嚼一二丸,薄荷汤下。

  卷之二 中风治法

  仁寿丸

  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 动,口眼 斜。常服补肝元,行荣卫,养气血。

  附子(炮熟去皮脐,一两)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 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湿,研) 防风(各半两) 牛膝(酒浸,二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温酒、盐汤食前任下。

  卷之二 中风治法

  铁弹丸

  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 斜,言语謇涩,手足曳,难以称举,或发搐 ,或如虫行,或失音不语,牙关紧急,脚不能行,身体顽麻,百节疼痛,精神不爽,头虚烦闷,夜卧不安,多涎,胸膈不利,口干眼涩,多困少力,如破伤风,身如角弓,口噤不开,作汗如油及洗,头风脑重,眉梁骨痛;卒中,不语迷闷;兼白癜风,遍身瘾疹,鼻多清涕,耳作蝉鸣;小儿惊风,天吊搐搦;妇人血风,手足烦热,夜多虚汗,头旋倒地,并皆治之。

  白附子 没药(别研) 虎胫骨(酒浸一宿炙干) 全蝎 乌头(炮去皮尖) 麻黄(不去节)自然铜(烧存性,醋浸一宿,各一两) 白花蛇(酒浸,半两) 辰砂(别研,一分) 五灵脂(一分)木鳖子(二十个,去皮别研,不入罗) 脑麝(各一分,别研) 乳香(柳木捶研,一分)上为末,蜜丸弹子大。用无灰酒一升,浸一丸,分二十服;伤风鼻塞,分三十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大风五丸可安。

  卷之二 中风治法

  活络通经丸

  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瘫痪诸风。通活经络,宣导凝滞。常服壮筋骨,助血脉,起偏废之疾,其效如神。

  川乌头(二两,一两生不去皮尖,一两炮去皮尖) 草乌(二两,制如上法) 木鳖子(三两三分,别研) 斑蝥(百个,去头足并翅,醋煮香熟,焙干) 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 好墨(火 ) 白胶香(各一两,别研) 当归(两半) 五灵脂(三两三分)

  上为末,将木鳖子末醋研为膏,和黑豆末一斤,好醋拌,一两作十丸,以墨为衣。空心食前温酒、盐汤嚼下一丸。

  卷之二 中风治法

  乌药顺气散

  治风气不顺,手脚偏枯,流注经络;并湿毒进袭,腿膝挛痹,筋骨疼痛。

  乌药(去木) 麻黄(去节汤) 橘皮(各二两) 甘草(炙) 川芎 枳壳(麸炒去瓤) 桔梗白僵蚕(炒去丝觜) 白芷(各一两) 白姜(炮,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七叶,煎七分,空心服。治气,去薄荷,用枣子二枚同煎。

  卷之二 中风治法

  舒筋保安散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干木瓜(五两)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天麻 续断 白僵蚕(炒去丝) 松节 白芍药乌药(去木) 威灵仙 黄 川当归 防风(去叉) 虎骨(各一两)

  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件药二十七日,紧封扎,日数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浸药酒半盏调下,吃酒尽,用米汤调下。又方,添金毛狗脊一两,却将乳香、白胶香各一两同研,入干药末内。

  卷之二 中风治法

  松节散

  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使筋挛掣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悉主之。

  茯神中心木(锉如米,一两) 乳香(一钱,研)上入银石器内,炒留两分性,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

  卷之二 中风治法

  芎桂散

  治中风,四肢疼痛,及两足俱软,行履不便。

  川乌头(二两,切作片,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条,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日干麸炒微赤为度,干了秤) 川芎(两半) 桂心(一两)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温盐酒调下,日三服。

  卷之二 中风治法

  趁风膏

  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

  穿山甲(左瘫用左足,右瘫用右足) 红海蛤(如棋子者) 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浓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仍用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根据此法用一次,自除根本。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

  卷之二 中风治法

  附子酒

  治中风,风冷痰癖,胀满诸痹。

  大附子(一枚,去皮脐,切作四片)上用醇酒一升,春浸五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合,日二三服,以痹住为效;未知再作。

  卷之二 中风治法

  小黄酒

  大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卒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痛,饮食恶冷,涩涩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

  黄 附子(去皮脐)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 桂心 秦艽 牛膝 防风(去叉) 乌头(《集验方》用山药) 白术 川芎 独活 细辛(去苗) 甘草(各三两) 大黄 葛根 山茱萸干姜(各二两) 当归(二两半)

  上为锉散,少壮人,无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盛,用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服食一合,不知,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药攻痹尤佳,亦不令人吐闷。

  小热,宜冷冻饮料食也;大虚,加苁蓉二两;下利,加女萎三两;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两;心下多水,加茯苓、人参各二两,山药三两。酒尽,可更以酒二斗,重渍滓服之;不尔,可曝滓,捣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剂,得力,令人耐寒冷。补虚,治诸风冷神妙。

  卷之二 中风治法

  仙酒方(窦朝议经进)

  治大风及偏风一切风疾。延年益寿。

  牛蒡根 牛膝(各一斤) 秦艽 鼠粘子(各二两) 枸杞子(炒,一斗) 苍术(蒸烂,二斤) 防风蚕砂(各二两) 大麻子(炒,别研去壳,一升) 桔梗 羌活(各二两)

  上为锉散。无灰酒二斗,净瓷器内浸,密封,七日开,开时不得对瓶口,日进三服,每服一大盏,温服,常令面有酒色,甚者不过一斗。忌面食并鱼肉动风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