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 ——《明史》卷二十六《海瑞列传》 2、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 ——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3、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 ——《明史》卷二四五《周起元传》 4、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吕氏春秋》卷九《顺民》 5、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墨子·尚同下》 6、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三国志·魏书·曹昂等传》 7、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 ——《管子·七法》 8、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9、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10、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易大传·颐·彖》 11、为天下者不慢其民。 ——《慎子·内篇》 12、以人为本,以才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13、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 ——《吕氏春秋·精通》 14、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 ——明·海瑞集《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6、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不匮。 ——《商君书·弱民》 1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 18、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 ——宋·苏舜卿《诣匦疏》 19、为民贵,以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20、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21、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南齐书·高帝本纪》 22、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国语·周语中》 2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24、圣心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九章》 25、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吕氏春秋·顺民》 26、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荀子·王霸》 27、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28、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明·薛瑄《读书录》卷三 29、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30、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弃,虽大必亡。 ——《文子·上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