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高补班)上学期周练(8.21)考试地理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年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图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试完成各题。
1.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人们来说(
)
A.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北方 B.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南方
C.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到西南方向落下
D.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到正西方向落下
2.从正午太阳高度来看(
)[来源:Z.xx.k.Com]
A.丙地与甲地可能在某一日相等 B.丙地全年小于乙地
C.6月22日,甲乙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6月22日,甲以南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能反映该日北极点太阳高度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是(
)

【答案】
1.B
2.B
3.A
3.夏至日极点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北极点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一天内不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极点处的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故选A。
【考点定位】太阳视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名师点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
赤道地区
|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
|
递变规律
|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至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2)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至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4.不同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为23.5°;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5°);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7°。
5.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图中瀑布落差为30米,则图中D处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48米
B.68米
C.82米
D.95米
【答案】B
【考点定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名师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
m,H大=400
m,H小=100
m,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1)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
m≤ΔH<500 m。
(2)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高度的取值范围为400
m≤H顶<500
m。
②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底≤H小。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0底≤100
m。
下图显示的是某楼盘的方位和北京时间15点时的太阳光线,该日南面阳台太阳照射的时长为9小时40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该楼盘最可能位于(
)
A.上海
B.北京 C.成都
D.乌鲁木齐
6.该地该日昼长约(
)
A.9小时40分
B.10小时40分 C.12小时40分
D.13小时40分
【答案】
5.B
6.C
【考点定位】昼夜长短的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地方时计算
【名师点睛】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5°=15:00,F点地方时为:24:00-15°=21:00。
高黎贡山脉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图为高黎贡山脉南段两侧部分区域略图,本区域山地冰川的雪线海拔高度在4
800 m左右,以及中密支那和保山的气候统计图。
7.密支那的自然带类型与主要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海拔高度低;②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深受西南季风的影响;④地处山地迎风坡
A.热带季雨林带,①③④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③④
C.热带季雨林带,①②③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②④
8.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怒江河谷Q点向西北方向攀登图中高黎贡山,考察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他们自Q点到山顶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常绿阔叶林;②针阔叶混交林;③干暖灌丛;④针叶林;⑤高山草甸;⑥高山冰雪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⑥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⑤
【答案】
7.A
8.C
【考点定位】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分布特征
下表是亚欧大陆40°N—50°N四地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
气温(℃)[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
降水(mm)
|
1月
|
7月
|
1月
|
7月
|
①
|
10.1
|
-2.2
|
24
|
17.3
|
②
|
-12.4
|
4.7
|
-30.7
|
117.7
|
③
|
2.3
|
0.8
|
44.3
|
-28.3
|
④
|
-4.3
|
6.7
|
-24.7
|
-41.3
|
9.关于四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主要受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B.②地受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气候大陆性强
C.③地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温年较差大
D.④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10.导致①地所属气候类型在亚欧大陆的分布面积大于北美大陆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地形
B.海陆位置
C.地形、洋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9.B
10.C 【考点定位】气候分布、特征及成因判断
如图是经纬网和中国著名山脉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
B.5°
C.8°
D.10°
12.图中山脉(
)
A.①是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分界
B.②是黄河的发源地
C.③是陕西和山西分界线
D.④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13.图中山脉③的东西两侧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分界线
B.河北省、山西省
C.落叶林带、草原带
D.外流区、内流区
【答案】
11.B
12.D
13.B
分水岭,D对。故选D。
13.读图,③是太行山,其东侧是华北平原,其西侧是黄土高原,A错;太行山是河北省与山西省的界线,B对;太行山两侧都是都属外流区,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D错。故选B。
【考点定位】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3.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4.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小题。
14.图中M界面为(
)
A.地表
B.莫霍界面 C.软流层
D.古登堡界面
15.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
【答案】
14.B
15.B
【考点定位】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名师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不连续面:
名称
|
波速变化
|
①表示莫霍面
|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
②表示古登堡面
|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
(2)划分:
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下图是地球公转局部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下列小题。 16.图示时刻后(
)
A.晨昏线ab将向东偏移
B.c地昼长将短于a地
C.b地开始出现极夜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17.此时刻三个月后,d地所在区域(
)
A.受西风带控制
B.出现世界气温最高值
C.河流处于汛期
D.草木枯黄,野生动物减少
【答案】
16.B
17.D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世界区域地理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a、n、b是纬度且a、n,n、b都相差1°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下列正确的是(
)
A.a=n+1,b=n-1
B.a=n-1,b=n+1
C.a= b -1
D.b=a-2
19.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
A.14时
B.12时
C.9时
D.6时
20.该日(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
18.B
19.C
20.A
辐射强,海陆温差也大,等值线也会弯曲,B错。9时,陆地气温回升,海陆温差不大,海陆温度可能相同,C对。故选C。
20.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即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甲地日落早于乙地,A对,B错。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丙所在纬线n向南北递减,甲乙与丙地的纬度间隔相同,所以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D错。故选A。
【考点定位】温度的变化规律、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名师点睛】等温线图的判读: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
影响因素
|
等温线与纬度方向基本一致
|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
地形、地势
|
等温线闭合
|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
3.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1)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2)地形: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3)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5)平原、高原面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域是一个相时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澜沧江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洞里萨湖(见图)位于柬埔寨西部,湖东南部有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湖里盛产300多种淡水鱼,鱼类主要分为白鱼和黑鱼两种:黑鱼为全年适应本地环境的本地量,白鱼为来自河流和海洋的洄游鱼类。
(1)简析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自然原因。
(2)“缘木求鱼”一般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在洞里萨湖畔的树洞里,人们有时能捉到鱼。说明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3)从生态和谐以及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分析,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4)澜沧江水能资源丰富,在水电开发上一直争议不断。你是否赞成澜沧江水电资源的开发?请阐明理由。
【答案】
(1)①洞里萨湖水域广阔,常年水温适宜,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②湄公河南北流程长,水域坏境复杂,鱼种多,有湄公河鱼类进入;③有海洋洄游鱼类进入
(2)洞里萨湖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时湖水上涨,湖面扩大,树干被淹没水下;旱季时湖泊水位回落,树洞中未及随水退去的鱼存留下来。
(3)①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②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极营造速生林、用材林;③修建小水库,合理开发水能资源;④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等。
(4)赞成。
理由:(1)澜沧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电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能源短缺状况;(2)水能清洁可再生,开发水电利于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大气质量。
不赞成。
理由:(1)开放水电需淹地移民加剧人地矛盾投入巨大(2)工程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考查流域内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开发,比如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保护和更新植被,做到合理采伐。
(4)本题为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赞成主要从经济效益、使用清洁能源的好处等方面分析。不赞成,主要破坏生态环境和引发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流域综合治理
【名师点睛】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二是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解题时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一般应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要回答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角度一 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答题思路为:
22.下图为近30年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
(2)请分析大兴安岭东側山麓分布有大量城镇的原因。
(3)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把本区建设成高产、高质量的玉米产区?
(4)说出建设哈长城市群的积极意义。
【答案】
(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2)处于冲积扇边缘,地形平坦,利于建成:水源充足: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优越;处于农牧过渡地带,是商贸活动的集散地。
(3)增加科技投入,培养优良品种;完善耕作制度,实行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
(4)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保障、现代化服务业等发展带来方便与实惠;有利于提升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知名度,增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吸引力;该城市群体的扩散效应能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发展。
【解析】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发展的特征及区位因素、形成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名师点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地形: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是否平坦开阔。
气候:判断该地区受何种气候影响,降水、气温的分布状况如何。
河流: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2)从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邻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是否为多种交通方式的交会处,得出交通便利程度。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是否雄厚(能否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农产品)。
政治与政策:是否为行政中心(如省市政府所在地、首都);是否有国家政策影响等。
旅游:该城市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旅游业是否发达。
科技:根据该城市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多少,判断科技是否发达。
宗教:是否为宗教圣地(拉萨、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一般城市都不需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