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孩子出门的六大社交规则

 wyk1014 2016-09-22

十一长假即将到来,节日期间,每个家庭都会面临频繁聚会,有客人来家做客,也要去走亲访友,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机会。但是,有些爸妈因有这样那么的担心,“我家孩子太调皮了,我担心他会在朋友家惹祸”;“我家孩子还不到两岁,他还什么都不懂呢” ;“带孩子走亲戚太折腾,干脆别带他出去了” ……

这些爸爸妈妈的顾虑不无道理,但是,孩子是社会成员,他们都必须经历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爸爸妈妈如果多创造一些机会,多提供经验,并积极鼓励,这个过程就会走得顺畅一些。与其选择担心或者不带孩子出去,还不如调整心态,陪孩子一起迎战社交。

在这里,我也总结了一些儿童社交的六大规则,写出来与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其实这些社交规则在平时也能用得上。

▌规则一:不做物质上的攀比

节日期间,也难免会有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这时,总有一些亲友和孩子会炫耀自己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

我平常都教育孩子在物质上不攀比、不炫耀,学会做自己。可是,有一年假期,带着孩子参加同学聚会,有很多孩子坐在一起就开始攀比起来,“我这个玩具是从美国买回来的!”“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号芭比娃娃!”……突然面对别的小朋友发出如此多的攀比声音,我家孩子不知所措,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我担心宝宝会有失落感。

其实,孩子会不会有失落感,会不会变得自卑,完全取决于妈妈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如果妈妈还是认为孩子不应该在物质上攀比,依然淡定,那么孩子也会很淡定——他一言不发也许只是不知道说什么,并不是失落。但如果妈妈自己不能免俗,忍不住在心里和别人攀比,那么你内心的不平衡可能很快就能被孩子觉察出来,并影响到孩子自身的思维和价值判断。

针对特别容易“心疼”孩子的父母,我想说的是,如果硬是要比较,可以比目标,不比物质。如果仅仅是从物质上来比,只能养出片面追求物质的小孩。如果孩子读书以后,哪个同学买了什么品牌的衣服,哪个小伙伴经常去吃什么好吃的之类,这些都会很轻易地刺激到孩子的攀比意识,若父母不能立即满足或者能力达不到,就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是问题行为如偷窃等。

▌规则二:不要逼迫孩子打招呼

节日期间,带着孩子走亲访友的机会很多,而见面打招呼送祝福就成了基本的社交礼仪。然而一些孩子却不喜欢跟人打招呼,无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总是抿着嘴。

“我家孩子两岁半了,很可爱,可就是太内向了,跟长辈见了面总是藏到我身后,不会打招呼。”

“我家孩子以前逢人就喊'叔叔好,阿姨好'喊,可最近谁都不叫,搞得我好没面子。”……

经常有爸爸妈妈会跟我抱怨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父母往往觉得尴尬和没面子,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没礼貌”或“不懂事”。其实,面对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家长应该包容和理解他们,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这种举动往往会适得其反哦。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父母本身就性格内向;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对外不自信;三是可能爸爸妈妈经常强迫孩子打招呼,孩子有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父母本身性格内向出现第一种情况一般和父母的个性有关,也许孩子爸妈本身就很内向,很少在孩子面前和别人打招呼。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

缺乏安全感,对外不自信有些小孩平时由老人照顾,与外界接触较少,或者父母控制欲较强,孩子心里缺乏安全感,在乎别人的评价,对外就表现得不自信,与外人交往也就没那么自然。这种情况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当小孩不与他人打招呼时,不应指责孩子,反而大人应该反省自己。

对于胆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关心,比如,事先将可能见到的生人的相貌、特点告诉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忧虑,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咨询,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逆反心理使然 两到三岁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段时期,孩子会很反抗对外界强加给他的东西。如果孩子以前爱喊人,突然又不跟人打招呼了,你就要考虑到是不是叛逆心理使然。这时,不能严厉批评,更不能使用负面语言评价孩子,比如“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或不礼貌者)呢?”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局面更加尴尬。

试着尊重孩子,观察孩子,有的放矢地针对孩子的原因,进行行为方面的引导,这才是关键,多些鼓励,降低期望值,一步步来,调动、开发孩子的主动性。

▌规则三:不强迫孩子分享

节日期间,总少不了一些小客人的到访。这时候,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或者玩具,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打闹起来,爸爸妈妈们一般怎么处理呢?

“宝贝,你怎么这么自私呢?”“你是主人,要拿好东西招待客人。”“你怎么能一个人独享呢?你分给姐姐一点!”“你这个玩具平时自己都不玩,现在哥哥想玩一下就就跟他抢了,太不懂事了吧?”……

这时候,有些性子急的爸爸妈妈就会批评孩子,甚至从孩子手里把糖或玩具抢过来,分给客人。——大人为了显示大方好客,往往会替孩子做主,完全不去询问孩子同意与否。这种做法,只会让玩具的小主人感到恐惧和痛苦,且容易让孩子的“物权观”产生混乱。要让孩子懂得分享,父母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物权。

孩子两到三岁的时候,物权意识开始萌芽。所谓物权观,即帮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培养正确的物权观,有助于孩子形成好的自主、自尊的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要培养孩子喜欢分享的品格,首先需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小气、自私的标签,不盲目地强迫孩子分享。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想要宝宝学会分享,我们可以试一下这些方法:

尊重孩子的意愿,肯定孩子的物权观。比如跟孩子说:“哦,宝宝已经有了物权观,知道这个玩具是属于宝宝自己的,这个很好。”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比如跟他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故事,你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总结,如“你一个,我一个,大家一起吃,真开心!”

你还可以想孩子解释公平的意思。比如“你把所有的糖都拿在手里,而你的朋友却一个都没有,这样公平吗?”“你之前已经玩过了,可是弟弟还没有玩过,要是现在还是你玩,这公平吗?”……多做启发性的提问,渐渐让孩子理解公平的概念,慢慢学会分享。

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等到孩子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体验到分享能带给自己快乐,孩子就会慢慢从排他中走出来,并乐于和他人分享。再大点的孩子,如果还不愿意分享,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设置一个具体任务,而这个任务必须两个人一起才能完成,给孩子创造机会去体验合作的快乐,这样,孩子会更加愿意主动分享。

▌规则四:帮消极的孩子建立物权观

不愿分享的霸道的孩子需要细心引导,可如果自己家孩子过于消极、完全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有个妈妈跟我说过:

女儿有一次在独自玩玩具,小客人一进门就把孩子心爱的小玩具拿走,并到处乱扔,可自己的孩子却不会保护抢回自己的玩具。她大喊不让拿,可是被那个小朋友掐了一下,痛得大哭,抱着妈妈的腿,不敢去拿自己的玩具。

那如果节日期间,发生了和上述小女孩类似的情况,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处理呢?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另外拿一个玩具给孩子玩。但是这对提高孩子的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却没有太大帮助。

你还可以这么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

首先,在安慰孩子之后,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你可以悄悄地提醒孩子:“宝宝,那个小车是你的玩具,别人不应该随便拿走,对吗?”“如果要拿,应该要争得你的同意。”“如果他向你借了,但是不爱惜,把玩具乱扔,这时你也有权要求拿回来。”……

等孩子理解了物权观之后,你可以鼓励他勇敢地去拿回自己的玩具。你可以这么建议孩子:“跟哥哥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拿去玩,这让我很生气,我现在有权力拿回来。”小一点的孩子可能说不完整这么长的句子,你可以建议他用短一点的语:“这是我的,(你把它摔坏了,)我不想给你玩了。”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建议直接从小客人手里取回玩具。

如果小客人很霸道,不肯归还玩具,并出手打孩子,宝宝不知道还手,怎么办呢?

还是先关心孩子,等孩子的情绪安抚下来了,再对孩子刚才勇敢走出维护自己物权的行为表示赞赏,你可以这么说:“宝宝真棒——你勇敢地维护了自己的权利。不过,哥哥也想玩你的玩具,但是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就打了宝宝,是吗?”你还可以进一步说:“那现在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更好呢?”当然,这些话应该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说,也要让小客人也知道自己错了。

▌规则五:征得主人同意再玩

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很容易碰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守规矩,因为对陌生环境好奇,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淘气的孩子还会乱扔主人家东西,稍不留神就碰坏了主人的珍爱之物,搞得大家都很尴尬。所以“做客时,征得主人同意再玩”非常重要。

在出门前,粑粑麻麻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建立起做客规则:

TIPS:

进门见面要问一声过节好;

进了别人家门要换鞋,如果没有宝宝换穿的鞋子,就要问主人介不介意,等主人同意了再进门;

进门之后,如果宝宝还小,正好处于乱扔东西的年龄,那粑粑麻麻就要提醒主人将低矮空间的东西都收起来,不要给宝宝扔东西的机会。这样也就避免了宝宝仍坏了东西双方尴尬的场面;

两岁以上的宝宝了,可以明白告诉他:“我们现在要去做客,房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XXX的,所以我们不管想做什么,都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这是对主人的尊敬,是做客的基本礼貌。比如,“叔叔,我可以玩你家的小球球吗?”“姐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阿姨,我可以看这本书吗?”……

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跟孩子事先定好做客规矩,那么就有可能碰到像规则四里面那个霸道小客人的情况。这时候,爸爸妈妈除了觉得很尴尬,除了向对方道歉,是不是还想责骂犯错的孩子?这时怪罪只是推卸父母的责任,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对孩子并无帮助。孩子之所以会犯错,问题其实都出于爸爸妈妈身上。因为爸爸妈妈平时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物权观和做客规则。而一味的责骂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可走,还是从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开始,一步一步来。

▌规则六:发生冲突不要盲目责备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是小皇帝,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过节期间,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堂(表)兄妹在一起,情况就不同了。若不好好引导,孩子之间很可能会闹得不愉快。

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姐姐三岁半,弟弟两岁半(表姐弟俩)。弟弟抢姐姐的玩具,姐姐打了弟弟,拿走了玩具,弟弟哇哇大哭。这个时候,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有人说,应该给姐姐讲道理:“你大一些,应该让着弟弟呀!”然后从孩子手里拿走玩具,交到后来者手里。这是中国父母惯用的手段,或者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地同情年龄小、看起来弱的、会哭的一方。

这样做的后果,一是造成了有些孩子学会通过“哭闹、耍赖”等方式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二是父母阻碍了拥有玩具的孩子物权观的发展——3岁前后,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并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碰到这个情况,你可以考虑这么做:

先关心受伤的弟弟,然后检查一下孩子是否身体上哪里疼,并拥抱他。

帮助孩子梳理不愉快的心理情绪,而不是一味责备。不要说像“男子汉不许哭!”“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呢?”之类的话,抑孩子的情绪和内在需求,只会让他变得习惯性屈服,或者内在积压愤怒,总要找到出口爆发。

你可以对两个孩子同时说:“你们俩看起来都很不开心,发生了什么呢?”对姐姐说:“你很生气,不过打人是不对的。”先承认孩子们的情绪,接纳他们发生冲突当下的状态,这会让孩子产生信赖和温暖。在此基础上,父母再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梳理清楚刚刚发生的事情,会更加容易。

让两个孩子一起,做出选择或者思考

在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大人完全可以轻松一些,建议不要为孩子出主意,而是启发式地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你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去避免下一次的争吵呢,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