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同事,但有一位领导,她的风格与气质,却始终让我觉得最为独特。 她年轻时在重庆当老师,其间把校图书馆的书几乎读了个遍,后来到北京打拼,现在成了我们小辈崇拜的老领导。 她待人温和,做决定时却非常果断坚定,我从未见过她手足无措的样子,可以说是算无遗策。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对她心悦诚服。 有次闲聊,她给我推荐了一本小说,说自从自年轻时读到就一直未忘,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她的气质和格局。 这本小说叫《绿色国王》。今年恰好刚出了新版,我读过之后,完全被它的情节和格局震撼到了,所以也想与书单的“书米”们一起分享。 《绿色国王》讲了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 男主角名叫雷伯,是一名纳粹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全家死于纳粹之手。 他选择了一种奇特的方式为父报仇:在中东参加突击队,在北非参与走私,又浪迹印第安人的部落,之后来到美国,从身无分文变成拥有1600多家公司的亿万富翁,而他的终极目标,还远不止此…… 有人就说,《绿色国王》“写出了有史以来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梦想”。 读过整本书后,虽然有些细节已不能准确地回忆,但有三件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第一点,是主人公雷伯的眼睛。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描写了犹太集中营中的一片墓坑,十来具裸体的尸首被扔在里面,可以想象,这些尸体曾被纳粹士兵用枪托夯,用靴跟踩,然后洒上一层生石灰,再胡乱盖几锹土。但是尸体仍然盖不住,好些手、腹、男人生殖器、骨头都露了出来。 就在这个墓坑的一隅,有一张凹陷得可怕的面孔,它带着发黑的斑斑血迹,半露出地面,然而,一对浅色眼珠却闪烁着咄咄逼人的光芒。 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雷伯。 雷伯缄默不语,脸也并不俊美,然而他却表现出了一种戏剧性的、异乎寻常的张力,原因就是他那双眼睛—— 淡绿色瞳孔的灰白眼睛,凝视人和物的时候深邃得让人难以忘怀,似乎在凝视着凡人永难进入的梦境。 获救以后,雷伯接受了美军的审讯。 他瘦骨嶙峋的双腿几乎站不住。然而,他依然用那双令人难忘的灰色眼睛盯住军官,配合着冷静的步态和深沉的语调,靠一般成人也难以企及的自我控制能力保持淡定。 这样的气场帮雷伯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尽管当时,他只有十七岁。 小说后半部分还会多次提到雷伯的眼睛:在他淡淡的虹膜、深色而又发绿的瞳孔的凝视下,伙伴无不为之倾倒,仇人无不为之胆寒。 为什么这双眼睛会有如此摄人心魄的神秘力量? 我认为,一半源于他的与生俱来的气质,但还有一半,源于他独特的性格和做事方法。 雷伯似乎天生是具有大格局的。 比如,在谈判前,他一定会推演所有细节,做万全准备,哪怕危机迭起,也能始终保持淡定和镇静,用他冷静的灰色眼睛击败对手的内心防线。 又如,他内心坚定,对待仇人,绝不让步。 纳粹军官施泰尔杀害了雷伯的父亲,活活烧死他的妹妹和母亲,并把他当做娈童……可是德国战败后,施泰尔逃脱了审判。 雷伯的复仇经过精心策划,他把施泰尔关在一台不断加热的电梯里,将他活活烤死。 对待恩人,他则涌泉相报。 救他出死人坑的士兵和上级军官,甚至报仇后帮他脱困的司机,他一个都没忘记。 成立了十几家公司后,他一个一个找上门,真诚地告诉他们自己已成为隐形富翁的秘密,并邀请他们担任总经理或更高层的职务。这些恩人都成了他日后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人,各个身价百亿,位列王臣。 第二点难忘的,是雷伯的经商手法。 从集中营获救后,雷伯穿过印第安人部落,身无分文来到美国。 这部分是最精彩的,在创业的“书米”一定会得到很多启发——雷伯像魔术师一样地玩着商业策略,节奏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他最擅长的就是“置换资源”,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 其中的“华尔街行动”堪称是雷伯施展商业天才的经典案例。 当时,华尔街的银行办公场地普遍很小,都在犹豫是否搬到曼哈顿中心区盖新大楼。所以,华尔街地价并不是特别高。 雷伯认为,这是个机会。他抵押了所有产业,贷款在华尔街买下一大块地皮——这块地皮正在华尔街第一大银行的旁边。 然后,他走进了这家银行,想要说服该行买下他的地皮,盖起12座的摩天大楼,该行自己搬入其中一座,再把剩下的卖给华尔街其他银行。 第一大银行的老总当然没那么好糊弄,他有问题要问雷伯。 “我知道,”雷伯说,“你要对我说,你担心别的银行最终都将离开华尔街,单单把你们留在这一带。这将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但是他们不会离开。” “为什么?他们中大都也有和你们一样的问题:地方太小,捉襟见肘。各个部门目前分散在不同的楼里,有的还相当远。大家都在考虑一个把它们集中到一起的办法……” “可是雷伯,我们完全可以搬到一个比华尔街更好的地方,盖起崭新宽敞的大楼。” “我知道”,雷伯语调柔和地说,“你正计划把银行搬到曼哈顿岛,别的银行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它们的规模跟你们不能相比。谁也不想先走这一步棋,这会冒着独自搬到离此好几公里的地方的风险。 进退两难。因为离开华尔街去第五大道或麦迪逊大街会导致中间地带发生拥挤,造成整个中心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的崩溃,包括你们的在内。你们在这个地区有七栋重要的建筑,价值在三千万美元左右。” “所以,你为他们也都买下了地皮?” “那没有必要,因为你们不走——贵行是东海岸最重要的一家。贵行在华尔街扩建,其他银行就必然留在这一带。” 第一大银行的老板还是不能完全放心,他说,如果华尔街第二大银行也能保证同时搬入新大楼,那么华尔街的其他小银行们就一定不会走了。 这时,雷伯拿出了第二大银行搬入新楼、长驻华尔街的保证。 因为他早已料事在先,已经找到第二大银行,告诉他们第一大银行要搬入新大楼。 就这样,雷伯很好地操控了各个银行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博弈局面,顺利完成了行动。 十个月前,他用四百七十万美元的银行抵押贷款,为华尔街所有银行买下地皮。十个月后,六十七家银行按他的预想重整完毕,雷伯从中赚了一亿二千四百万美元。 第三点,也是最难忘的,就是雷伯的终极理想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那几十家著名的公司都是雷伯的,而这几十家公司的总裁、恩人和手下也只以为,雷伯想要的是财富。 可是他们错了。 雷伯从集中营被救出以后,就一直没有身份和国籍。经历了家人被战争残害的痛苦,又徒步逃入南美丛林,体会了印第安人悲惨的生存处境。 于是他有了一个几乎疯狂的想法,这也是他买地皮、置产业的目的,那就是建立一个可以庇护难民的理想国! 最终,他买下的所有地皮连起来,面积相当于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总和。 他的王国被称为地球最后一叶肺,不仅是因为森林覆盖率高,更因为他的王国能提供最好的生活、医疗、教育保障,没有剥削和强权,堪称最适合人类居住之地。 在小说的最后,当雷伯准备去联合国申请建国的时候,他特意去咨询他的王臣、法学教授塔拉斯(也就是当年救他出集中营的高级军官), 抱恙的老教授背出了英国社会学家霍尔著作中有关“国家”的描述——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自主的单边行动获得一块领土;也可以通过占领;或由另一国家转让、赠予;通过因时间流逝产生的时效而获得占有权;或因自然界的作用而面积扩大…… 老教授对雷伯说,你看到荒唐之处了吗,什么叫“自主的单边行动”啊,不就是盗窃、掠夺、武力征服吗,不就是战争吗?!所谓合法性、主权以及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法权,无一不是用来粉饰战争、统治、强权强加的条约! 这也是此书最大胆的地方。“国家”的建立伴随着流血和死亡的战争,而“战争”竟然可以用“自主的单边行动”这样不痛不痒的词汇代替。 这让雷伯看透了文明的本质:法律、国家、宗教、公司,其实和远古神话一样,都是现实的想象,那么他也可以建立一个国家。只不过,他的手段不是通过战争。 雷伯的故事讲完了,也许你会好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部小说的野心如此之大,关于商业运作的描述又是那么真实? 这就要说到《绿色国王》的作者——保尔-卢·苏里策尔了,这位生于1946年的法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企业、经济和金融专家。 他的父亲是罗马尼亚犹太移民,苏里策尔幼年丧父,但继承了犹太人的商业天才。他十八岁投身商界,白手起家,后又经营房地产,很快成为巨富,21岁时就成为了法国最年轻的CEO。 33岁时,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绿色国王》是他的代表作,于1983年12月在法国出版,初版即销售30万册,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被译成30种语言风靡全世界。 “绿色”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美元;二是雷伯的绿色王国;三是和平。 1985年,《绿色国王》有了中文版,但之后,它就仿佛被岁月遗忘了。直到今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新版问世,它才有机会回到大众视野中。 虽然小说诞生于30多年前,但据说,至今还有不少粉丝沿着雷伯建立绿色王国的路径旅行…… 金多多教育已经开启CFA和CVA代报名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