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平江街区:平江新语,古城保护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iys小菊花 2016-09-22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规模、最有“原味苏州”气质的居住街坊,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随着江苏省第三监狱、振亚丝织厂、染织二厂的陆续搬迁,平江街区东南部形成了大片的空地。由于地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周边紧邻内、外护城河及世界文化遗产——耦园,牵涉到苏州古城和平江街区的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地块的更新与再开发受到了业内与公众的高度关注。

苏州平江街区:平江新语,古城保护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苏州平江街区:平江新语,古城保护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为此,苏州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全国征集《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南部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以谋求高水平的规划建设思路。

江苏省规划院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平江新语”的概念,通过基于古城功能发展的分析以及基地特征的研判,反思古城保护活力衰退的尴尬,着重体现了两方面意义:一是探索“古城保护”的多元路径,体现传统语境和当代印记的有机结合;二是以平江街区的“文化特质”为根基激活功能与空间,助推“古城复兴”。最终经专家评审获得二等奖(排序第一,一等奖空缺)。

苏州平江街区:平江新语,古城保护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理念

· 整体格局——延续肌理,融入古城传统语境

更新地块的大小尺度与平江街区以传统民居为主的细密肌理存在着巨大差异,周边道路、水系的尺度、界面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将地块“化整为零”,通过合理细分使其完全融入平江街区的整体肌理是关键。方案将周边现状街巷有机延伸至地块内部,同时结合功能业态设置在地块内补充“备弄”,形成步行街巷网络;延续苏式传统民居与院落尺度和双坡顶的屋顶形式,以保证整体空间风貌的协调;外围街道、沿河建筑界面考虑院落单元面宽、檐口高度上的呼应关系,并通过建筑体量的合理分配,形成从外到内的逐渐过渡,从而实现平江街区传统尺度肌理及整体格局的织补融合。

· 功能激活——文化先导,精用历史人文资源

古城复兴有赖于适合现代生活的特色功能来吸引年轻人及高素质人群的回归,而将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现代业态、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必由之路。方案充分挖掘基地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历史功能系列主题,并积极寻求与平江街区历史文化与特色功能脉络的关联;同时,保护基地内物质文化遗存(如历史建筑妙香庵、原第三监狱围墙与岗楼等)并加以重点利用,塑造兼具历史文化标识与现代功能触媒作用的主题场所空间,从而实现“历史记忆”的充分展示与活化利用。

· 空间演绎——构建多维传统空间,品味苏式生活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街、巷、弄、院的传统空间体系,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古典园林是苏州古城和平江街区最为重要的空间特色和文化遗产。方案在尊重、借鉴、提炼传统街巷组织、界面处理、建筑空间组合、风貌特征以及造园手法的基础上,对苏州特色的传统空间进行了创新演绎,体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苏式生活韵味:结合地铁站点出入口设置多元业态,形成一系列的“下沉庭园”和半开敞式地下街;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植入“平台”、“游廊”等元素,形成层次丰富、灵活多变的“立体街巷”、“立体院落”;通过引水造园形成与周边不利环境要素的“柔化过渡”,并融合精品文化创意功能,塑造平江文化展示、交流的独特场所。

· 交通组织——慢行主导,创造街区活力

古城及平江街区的保护要求以及基地周边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基地的交通组织需要以慢行为主导,重视利用地铁站点的入口节点效应,立体高效组织地块内、外人流及车流交通。通过静态交通供给限制、公共交通接驳、慢行网络完善等措施,从源头控制小汽车交通,以创造宜人的绿色交通环境,激发街区活力。方案在开放的步行街巷网络基础上结合轨道站形成了多层次、富有趣味的立体步行空间;对外围道路的交通承载力进行了初步测算,通过居住和酒店业态类型的选择减少地块内部停车设施需求,并引入接驳车的模式解决街区内部的机动交通联系,以避免将机动车流引入街区内部。

· 绿色更新——借鉴传统生态理念,创建绿色街区

方案借鉴了“宅间冷巷”、“天井”、“檐廊”等传统建筑空间的“生态手法”,对照 “LEED-ND”评价体系中对于精明选址、地区关联、紧凑发展、混合街区、步行街道等相关具体要求,探索“绿色更新”模式并指导规划设计全过程,为地块的后续深化设计、建设实施、创建“绿色街区”创造条件。

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需要关注三个维度:

古城语境。古城保护面临活力衰退的困境。只有突出文化引领、积极融入现代功能业态才能吸引人的回归,推动历史街区以及古城的逐步复兴,促进古城整体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空间的再生则必须融入古城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肌理。

当代印记。城市物质空间环境演变中的“时空梯度”是长期的“历史存在”,当代的建设行为在将来也会成为“历史”融入“地域文脉”。更新需要延续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而地段功能空间和建造方式则应体现当代特征。

人本价值。摒弃“英雄主义情结”,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社区营造”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倡导渐进有机的组织模式、步行友好的街区环境、尺度宜人的空间体验、有利交往的人文氛围。

苏州平江街区:平江新语,古城保护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注:本文图纸均来自《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南部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江苏省规划院设计成果,照片为自摄。感谢项目组在设计过程中的共同努力与付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